APP下载

“永远的钢琴诗人”
——试论肖邦的音乐创作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15期
关键词:前奏曲夜曲练习曲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肖邦的一生几乎只为钢琴乐器创作,因此被后人尊称为“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体裁涉猎极为广泛,如含有爱国情感的叙事曲、谐谑曲;典雅的夜曲、船歌与圆舞曲[1];音乐旋律与性格非常突出的练习曲与前奏曲;融入波兰民族特征的“玛祖卡”与“波罗奈兹”等等。肖邦在作品中融入他强烈的个人情感,以“音乐”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赞美生命的真谛。

一、创作早期——青春洋溢、浪漫抒情的诗人情怀

肖邦的早期作品大约诞生在1830年以前,这个阶段的作品中充满着朝气蓬勃,散发着青春的光彩,主要创作体裁有玛祖卡舞曲、钢琴协奏曲、夜曲和钢琴练习曲等。

肖邦几首著名早期的玛祖卡舞曲如《Op.6四首玛祖卡舞曲》及《Op.7五首玛祖卡舞曲》等,灵感大多源于他在童年时期所受到的音乐启蒙有关:肖邦童年最为美好的乐事之一就是到华沙周围的乡下村庄感受波兰农民的聚会歌舞,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歌舞体裁就是风格轻快活泼、舞姿热情豪迈的“玛祖卡”[2]。因此肖邦早期的玛祖卡作品中,能捕捉到波兰民间玛祖卡的元素,即出现符合“玛祖卡”舞蹈风格特征的“三拍子”节奏型;同时音乐速度自由,力度忽强忽弱,旋律时而幽暗、时而动感,被肖邦注入了一种既能代表他的个性、又非常优雅“诗意”的特征[3]。

在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中,弦乐只为钢琴服务。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有两首著名的钢琴协奏曲,为《Op.2波兰民歌主题幻想曲》和《Op.21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这些作品中,都能够体现出钢琴乐器所占的主导性地位[4]。并且这些作品大多都表明了他青年时代欢乐明朗的精神面貌,音乐中并未出现深刻的矛盾冲突,且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②

夜曲是肖邦创作体裁中音乐性格最为内敛的一种,③他的夜曲可谓是将他的“诗人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夜曲中,每一个乐句都如诗般娓娓道来,极为舒缓和优雅。他的一生创作了21首夜曲,《降E大调夜曲Op.9 No.2》是肖邦的夜曲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是早期作品,创作于1830年,旋律柔美抒情、甜蜜如歌,又充满了浓郁的忧伤情调,这也是他创作的夜曲作品里最典型的音乐特征所在[5]。

在肖邦的早期作品中,不论是忧暗色彩的小调式音乐,或是明亮色彩的大调式音乐,都含有一种理性又诗性的美感,不仅如此,还能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歌唱性”的特征,这源于他对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里尼的音乐极为喜爱:例如他早期的钢琴练习曲《Op.10 No.11》琶音音型贯穿全曲,不仅模仿了竖琴的弹拨音色,同时还具有清晰的旋律,使人联想肖邦创作此曲时坐在钢琴前不住地浅吟低唱;又如Op.71的三首波兰舞曲,有歌唱性的旋律、自由的节奏、华彩的装饰音,用“肖邦在钢琴上‘歌唱’”这样的比喻来形容这些乐曲再合适不过了。

二、创作中期——悲愤交加、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操

肖邦的创作中期大约为1830——1840年,这十年里,肖邦创作了最为成熟和深刻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他经历了祖国的沦陷、成名的荣耀以及积劳成疾的哀痛,此时作品中的音乐情绪已不同于早期稚嫩的欢乐明朗,而是悲愤激昂、充满复杂与变化,旋律有时如狂风骤雨、有时如丝丝哀鸣;有时如万丈深渊、有时如霜飞满天。肖邦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他几首著名钢琴练习曲、玛祖卡和24首前奏曲的创作,为后人创造了宝贵的音乐财富[6]。

肖邦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几首著名的钢琴练习曲的创作,他的钢琴练习曲中不仅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且因其手指技法精湛、表现力突出等特点,使钢琴练习曲这一体裁的发展达到一个真正的巅峰——他的27首练习曲,都是作为“音乐会曲目”而出现的。肖邦在1830年11月离开了战事纷飞的祖国,去往法国巴黎深造,首先完成了作品Op.10中《Op.10 No.12“革命”练习曲》的创作,其辉煌悲壮的主旋律如同起义的号角,伴奏声部如同耳边呼啸的狂风,非常震慑人心;接下来又创作了作品Op.25中的十二首练习曲,此时他的练习曲开始真正表达他内心的痛苦挣扎与浓烈的爱国思想,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音乐情感的升华。这些音乐情感源于他的现实经历,在《肖邦传》中这样记述着肖邦离去的悲痛心情:“我坐上驿车,行囊中带着(音乐)手稿,心上系着饰带,背负着我的灵魂出行。啊,不,这次远行不再像那些出逃的前夜,带着欣喜的渴望,相反它倒像是在准备一场葬礼。”④肖邦怀着此等沉重的心情离开了祖国,故乡的战事一直牵连着他的爱国之心,自华沙战役爆发后,他失去了很多亲人朋友,于是在悲痛之际创作了这些优秀的练习曲作品[7]。

肖邦在这个时期还创作了一些玛祖卡舞曲,若说肖邦早期的玛祖卡舞曲多为民间风俗化的真正舞曲,那么他成熟时期的玛祖卡更具有一种抒情音诗的特点。⑤如创作于1837—1838年间的《b小调玛祖卡舞曲Op.33 No.4》,作品中有非常变化多端的和声织体,主旋律为忧暗的小调色彩,但其间也穿插了少量明朗活泼的大调乐句,音乐性格时而沉思,时而奔放。这些正是体现了肖邦创作成熟时期玛祖卡作品中的戏剧性与冲突性,十分新颖且贴合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并且,他还创作了谐谑曲作品Op.34与Op.39,因为肖邦强烈地热爱着祖国,所以他的谐谑曲中拥有极为复杂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深刻又充满着戏剧性的悲剧色彩,其曲调中充满了挣扎、愤怒、搏斗的情绪,宏伟壮观[8]。

肖邦在巴黎生活这段时间,结识了李斯特、柏辽兹等音乐家好友,同时也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乔治·桑。他在与桑同居于玛约卡小岛上时,身体脆弱却终日作曲,他完成了24首前奏曲的创作。桑曾回忆起肖邦的创作状态:“他有着神奇而自发的创造力,异乎寻常地在散步时在他的脑海中唱了起来[9]。但然后就是我见过的最痛苦的工作,为了抓住他曾听到的主题的某些细节而出现的一阵阵犹豫不决和烦躁不安,他一连几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哭泣、走来走去、折断铅笔,重复和修改一个小节达100次……⑥”由此看出肖邦在他的创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神心力。他的24首前奏曲作品里,有些旋律甜美舒缓,是为了桑所作,如《Op.28 No.3 G大调前奏曲》;但有旋律充斥着阴森、忧郁与伤感,例如著名的《Op.28 No.6 b小调前奏曲》,又名“丧钟”,表达了肖邦在岛上听到寺院的荒落钟声,心系家乡又疾病缠身的悲哀情绪。肖邦的前奏曲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他的前奏曲沿袭了前人巴赫的创作经验,将前奏曲完全独立为一种小品体裁,不再拥有“前奏”的特征,每一首都有其不同的个性,形象鲜明,音乐内容往往都不是描绘性的,而是纯粹的抒情性自白。⑦

三、创作晚期——孤独憔悴、心灵破碎的忧郁情感

肖邦的创作晚期在1840年之后,此时肖邦的身体状态一日不如一日,加上祖国沦陷、爱人离去,生活悲苦的肖邦只能够在音乐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创作中期相比,肖邦晚期的作品更流露出一种英雄性与史诗性的激情、思念祖国的忧郁孤独之情以及与乔治·桑感情破裂后的心灵创痛,在创作上明显减少了装饰型因素,织体的复调性日趋加强,和声语汇也愈加新颖和丰富。⑧

在这个时期,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为《Op.53降A大调“英雄”波罗奈兹舞曲》,创作于1842年。波罗奈兹与玛祖卡都是来源于波兰的民族舞蹈,但与玛祖卡的乡村气息不同,波罗奈兹是一种贵族舞蹈,舞姿威武雄壮,音乐精致典雅。在肖邦创作的早期和中期波罗奈兹舞曲中,保留了波罗奈兹舞蹈的节奏特征,并加以辉煌与华丽的色彩;而在这首《Op.53降A大调“英雄”波罗奈兹舞曲》里,能够听到“英雄性”的元素,旋律中充满了激昂与斗志,且和声织体中具有强烈的斗争性,虽复杂但不失精致[10]。

肖邦还在晚期创作了一些情感较为内敛忧伤的乐曲,如《Op.60船歌》《Op.51即兴曲》《Op.62夜曲》等,这些乐曲在和声总体上作了与之前早期与中期所未达到的突破,拥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

综上所述,肖邦不仅是一位将“音乐”变成“诗歌”的优雅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肖邦将钢琴乐器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他的钢琴音乐中,不仅有独特的和声构思,使作品呈现不一般的音响效果,且更多的是融入了他内心的个人情感,使作品的内涵拥有立足于人性之上的升华。这位天才作曲家虽然英年早逝,但在他有限年华里创作的两百多部作品,必会在钢琴音乐的长河里,永远熠熠生辉!

注释:

①〈英〉杰里米·西普曼著,王一普等译.风靡世界300年——乐器之王:钢琴[M]山西:希望出版社,2005,第151页.

②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第129页.

③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第130--131页.

④〈法〉加沃蒂著,张雪译.肖邦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第83页.

⑤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第131页.

⑥罗伯特·舍曼、菲利普·塞尔顿著,何遒欣译.古典音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第184页.

⑦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第129页.

⑧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第132页.

猜你喜欢

前奏曲夜曲练习曲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浅谈十九世纪小提琴练习曲的发展与分类
月夜曲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快乐新年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快乐新年
前奏曲
浅探肖邦练习曲的技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