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子推传说的历史演变、景观叙事与节俗建构

2020-07-12李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

名作欣赏 2020年33期

⊙李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介子推也称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其“功不言禄”“割股食主”的传说被广为传颂,同时他又被称作“介神”,是山西介休绵山上尊奉的一位神灵。当地人为了表达对他的怀念与敬仰,于每年清明节前一天,禁烟火吃冷食,这就是历史上流行两千多年的寒食节。山西迄今仍流传着介子推的很多传说,对介神的崇拜十分兴盛。本文将对介子推传说的历史演变、景观叙事与节俗建构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

一、介子推传说的历史演变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据传说,重耳因国内动乱而逃亡在外,一次因断粮多日饥饿难耐,介子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献给重耳,重耳得知实情后大为感动,表示将来回国做了国君,一定要报答介子推。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便对随从他逃亡的人论功行赏。别人都得到官爵,唯独介子推一无所获,随后他便与老母一道隐居绵山。介子推死后,晋文公有所觉察悔悟,便把绵山的田地作为专祀介子推的田产。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最早记载有介子推的事迹,其中并未见“割股食主”的记载: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的记载为我们呈现出介子推传说的历史书写,为之后各类记载和传说的出现提供了范本和基础。“割股食主”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盗跖》,其云:“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这个说法当来自民间传说。明代出现的《东周列国志》也用此故事介绍介子推的事迹,只是情节更加详备:“今子推隐身以要君,逗遛车驾,虚费时日,待其避火而出,臣当羞之!乃使军士于山前山后,周围放火,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子推终不肯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军士寻得其骸骨,文公见之,为之流涕。命葬于绵山之下,立祠祀之。环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农夫掌其岁祀。”

介子推的传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化,从最初的隐士到割股食主、抱树焚死,越来越多情节的加入使介子推的形象不断丰富,这也是人物传说演变的一个共同特征。与此同时,民间对介子推的神化也较为显著,介子推相关的景观叙事空间也逐步固定。

二、介子推传说的景观叙事

有学者认为,景观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说表现手段,景观叙事为传说呈现形态的多样性、长期性和稳固性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介休绵山可认为是介子推传说景观叙事的主要空间呈现形式,介公岭上有介公墓、介公草庐、介公祠等景观建筑。

介公墓依山而建,墓旁有诗云:“青山埋忠骨,独见此坟丘。介公已仙去,风骨尚可留。”墓碑旁的石碑上还刊刻有一些纪念介子推的碑文,如《大宋国抱佛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当山有晋文公忠臣介子推,隐见于山,上有敕葬陵墓矣。”介公草庐相传是介子推母子隐居绵山时的栖身之所,最初的草庐早已崩坏,现存的是在1998年得到重建,供人凭吊用的。介公祠是供奉介子推的祠庙。据记载,介子推焚身后,晋文公在其草庐西侧立庙奉祀。晋太和二年(367),后赵皇帝石勒降诏“帝乡之神,多有灵应”,遂凿窟造像。北宋元丰二年(1079)春,神宗皇帝祈雨得甘霖,敕封介神洁惠侯爵,大兴土木进行扩修。明万历十四年(1586),朝廷又重修介公祠,为介神金装塑像,配祀介母和解张。清康熙、乾隆年间又屡加修葺。直到1940年,介公祠遭日军焚毁,化为焦土。1998年,介公祠在原址上得到重建,据称可能是海内外最大的石窟祠庙。大殿正中供奉威烈正神介子推,左侧为绵山圣母介母,右侧为清远正神解张。这些建筑成为介子推传说流传、延续的景观叙事空间。

三、介子推传说的节俗建构

介子推传说除呈现在历史记载和景观空间之外,节俗建构也是一种重要的展现形式,更能使介子推文化扎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寒食节又名禁火节、寒节等,据说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所设。最早记载寒食节的典籍是西汉末年桓谭的《新论》,文曰:“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在西汉为纪念介子推有禁火寒食五日的习俗,而且已不限于绵山地区,扩大至整个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感烟爨。”这里不仅说明寒食起因于“介子推焚骸”“神灵不乐举火”,而且此时的寒食节期已长达一个月之久。隆冬之日一个月不能举火,对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无疑是有害的,所以到东汉末年,曹操曾下令禁止寒食。《明罚令》有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文中提到“绝火寒食”的辐射范围已由太原扩大到三晋各地,可见当时寒食习俗日渐兴盛,欲禁此俗,并非一纸政令所能实现。之后的历代文献也有对寒食节的记载,东晋陆翙《邺中记》载:“邺俗,冬至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昔介子推怨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乃隐于介休县绵上山中。……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酪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这里的醴酪指杏仁麦粥,是当时的一种寒食。直至唐代,寒食节达到鼎盛,唐代诗人对寒食节俗也多有吟咏,如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胡曾《寒食吊介子推》:“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宋代以后,寒食节渐趋衰落,如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绵山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明代以后,全国多数地区的寒食节合并于清明节中,寒食之俗日渐衰落。

目前,在山西绵山一带至今仍过寒食节,并且是和清明节一起过。寒食节主要习俗是禁火和冷食,家家生黑豆芽,摘柳芽,备树栽柳,蒸面塑“蛇盘兔”,做子推飞燕、子推饼、寒食粥、寒食面等节令熟食。这些食物既是祭祖扫墓的供品,又是绵山的传统特色食品。2008年,介休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的称号,并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清明(寒食)文化节”。2011年,介休市的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文化节期间,除每年举行寒食清明习俗祭祀、庙会、展演等活动外,主办方还会邀请专家学者齐聚绵山,一起就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一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进行讨论,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献言献策。

历史人物介子推是介休绵山的文化瑰宝,对介子推的崇拜和祭祀是山西独特而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介子推内嵌的忠君护民、高风亮节等优秀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左丘明撰、蒋冀骋点校:《左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75页。

② 庄周著、陈鼓应译、王家训绘:《庄子》,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页。

③ 冯梦龙著、蔡元放评、竺少华点校:《东周列国志》,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72—273页。

④ 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7页。

⑤ 司马彪撰、刘昭注补、刘华祝等标点:《后汉书》,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152页。

⑥ 曹操:《曹操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4页。

⑦ 陆翙:《邺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页。

⑧ 贾思勰:《齐民要术》,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372页。

⑨ 侯清柏、张培荣辑录:《历代文人咏寒食清明诗词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第135页。

⑩ 周密撰、王根林校点:《癸辛杂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