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人民主体性叙事下的爱国选择

2020-07-12王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030031

名作欣赏 2020年33期

⊙王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 030031]

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除了通过宣传引导、活动引领,还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主旋律电影以“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为主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主旋律影片主要通过官方视角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进行正面书写,形成创世神话之态,用以回顾革命的丰功伟绩。其中的人物设置,多以政治领袖、劳动英模为主人公,为之注入完美的人格魅力与自我牺牲的精神,成为道德模范,引发观众的认同。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电影开始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引发电影市场的娱乐化趋势,使得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与喜爱。而主旋律电影则日渐呈现出曲高和寡、市场反应冷清的状况。直至2007年,以《集结号》为代表的一批电影,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转型之路。《集结号》将商业战争大片的元素融入主旋律电影当中,获得当年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二位的成绩,取得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之后,中国电影市场上又涌现出《战狼》《红海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等广受好评并极具票房号召力的主旋律影片。其中,《流浪地球》更是以集体英雄主义的方式来讲述带有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浪漫诗意的故事,以中国人所熟悉的情感结构与审美方式,传递出我国本土科幻电影的独特气质。这一类影片在融入中国元素的同时,其情节设置、叙事节奏、人物形象设置等,多沿用了好莱坞大片的风格,表现出类型化的人物设置、刺激的情节、宏大的场面、突出的视觉效果等特点。将红色叙事融入娱乐化的视觉盛宴当中,虽然取得了市场认同,但在缺少个人英雄主义意识形态的国情环境中,很难获得中国观众的深刻共鸣。如何突破类型化的创作模式,寻找属于中国人民的主旋律电影发展之路,成为摆在电影人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习近平同志于2019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主旋律电影只有扎根人民之中,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才能真正引发人民的认同,实现个体意识与国家意识的交融。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影片,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管虎、张一白、徐峥、薛晓路、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分别独立创作了七部电影短片,即《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七部影片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七个重要历史时刻中普通人的故事,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七十年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国家与人民的共同经历。作为典型的主旋律影片,其叙事角度、情节展示、人物形象设置均表现出深刻的人民意识与人文情怀,引发观众的共鸣,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情感映射出人与国之间内敛却炙热的情感,为中国主旋律影片探索出新的话语表达与叙述模式。

一、以群众身份“我”的主体性介入重大事件的叙事

在主旋律电影的历史创作中,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更多着眼于描写其中重要人物的特质及其对事件的影响,缺少对大众人群中的个体深入、生动的刻画与关注。《我和我的祖国》则强调在每个重要历史时刻,每个群众个体所共同构建的中国历史。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淹没在人群中,没有名字,不被认识,更不曾被记住;可他们分明在欢呼,在呐喊,在拥抱,在以个体“我”的身份经历着这一个个重要的时刻。影片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观众们在影片中看到了他们,也看到了我们,看到了“我”。

观众们置身影院中,以我们的观影经验,混淆了真实与虚构、自我与他人的体验,观众的自我想象得以投射在银幕上的奇异世界与理想人物之上。《前夜》中,1949年,工程师林志远在开国大典上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历史性一刻;《护航》中,2015年,女飞行员吕潇然以替补飞行员的身份在场见证着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他们的在场,投射着人民中的每一个“我”,见证着每一个十年的飞速变化。《夺冠》中,1984年的胡同里,街坊四邻在电视机前欢呼着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投射着中国代表队在世界赛场上的每一个冠军时刻。《回归》中,1997年,任达华饰演的修表匠在香港天台的广播中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自己真正回归故里的那一刻,反映了香港同胞渴望统一、团结的心愿。《北京你好》中,2008年,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在电视荧幕上看到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投射着当时每一个以各种形式看到和听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我”。《白昼流星》中,2016年,贫困地区的兄弟俩看到了神州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投射着每一个中国人民所亲历的祖国走向强大的伟大时刻。

电影中主人公的每一次在场都映射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在场,电影如同镜像一般,制造出一种混淆自我与他人、真实与虚构的状态,充分地唤起一种心理认同机制。影片中的“我”,从1949年开国大典走来,与祖国一起,经历了开国大典、原子弹成功发射、奥运夺冠、香港回归、举办奥运会、火箭发射、阅兵庆典等重要的历史时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与祖国一起成长、前行。影片蕴含了每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个人认知,充分调动了观影者的记忆大门,使观众获得了身份认同与自我认同。影片在取得傲人商业成绩的同时,在口碑方面也获得了一片叫好声,豆瓣得分8.0分。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传播渠道“猫眼电影”的大众影评方面,影片上映三个月已获得306301条评价,其中很多网友提到“我”的感受,还有网友提及“我”的某位亲人如何亲历了类似于影片中的某一时刻,并且感同身受。电影通过真实事件的描述与场景再现,使影片中的人物“他”,与现实中的观众“我”形成了超越荧屏的互文。观众通过观影活动,实现了对电影角色的心理投射,获得了深刻的心理共鸣。

二、个体人生中的小“牺牲”与群体利益中的大成就相呼应,肯定每一个小“我”的伟大存在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电影,没有从英雄人物的伟大献身、人民群众的集体奉献入手,而是着眼于寻常人家的小牺牲与无奈,将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的无奈与奉献升华为伟大的自我实现与爱国之情。

影片《前夜》中,北京胡同里的街坊四邻,为了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在凌晨两点,拿出家中的小物件,纷纷赶到大典筹备处,支援升旗准备工作。他们以群体化的形象出现,每个人的面貌隐没在人群中,手中拿着自己珍藏的烟袋子、长命锁、眼镜、铜火锅、金条……这些小小的奉献,正如人群中每个个体微小的存在一般,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心里怀揣着爱国的大理想。小与大的对比,衬托出个人与群体、人民与祖国息息相关,同命运、共进退的历史必然与主体选择。《相遇》中,科研人员高远牺牲了与爱人相聚、相认的机会,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成就了科学工作者牺牲小我、成就祖国大业、完成理想自我的伟大成就。《夺冠》中的小男孩冬冬,为了维护街坊四邻们集体观看女排决赛时的电视机信号,不得不一次次爬上屋顶,用自己小小的身躯,支撑起街坊四邻观看比赛盛况的集体活动。他甚至没能和好友进行郑重的道别,让懵懂的孩童间的情感,充满了人世间惯常的遗憾与无奈。这样的牺牲与女排获得胜利的欢呼形成了呼应与对照,让个体奉献、服务的情感实现了微妙的升华。《北京你好》中,出租车司机张北京为了圆满灾区孤儿的愿望,最终牺牲了自己本想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儿子的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却在电视记者采访那个灾区孩子的大屏幕上,成就了自己北京爷们的善良与义气。《白昼流星》中,扶贫干部李主任,扎根在那片贫困的土地上,奉献了自己的时间与健康。为了扶贫帮困,他甚至将亲戚凑给自己看病的钱也奉献给了叛逆的两兄弟,将希望的种子撒在了贫困的地区。《护航》中,技术最好的女飞行员吕潇然为了保障阅兵的顺利进行,帮助故障飞机排除故障,放弃了自己实飞的机会,成就了军人服从指令、为国献身的天职。

在普通人的世界中,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各种或大或小的牺牲,这构成了人生的不完美与遗憾。影片将这种牺牲与国家视角下的群体利益相对应,肯定了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时,影片中构成人民群众的每一个“我”不再是历史时刻中没有名字、没有声音、没有身份的小“我”,而是建设伟大祖国,被祖国认可、被历史铭记的英雄。

三、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情感投射出人与国之间炙热的情感

热爱祖国既体现为一种崇高的思想政治情感,也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在体现宏大的爱国情感方面,《我和我的祖国》从人民个体的情感入手,将个体与祖国的情感联系深入日常生活当中,将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情感升华为人与国之间伟大又诚挚的爱。

影片中主人公们的个人情感往往是真诚又节制的,在有限的历史条件束缚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往往是内敛而隐蔽的。这样的情感将个体与祖国的情感进行了嫁接式的呼应。《前夜》中负责电动升旗工作的工程师林治远,为保证升旗仪式万无一失,与助手不眠不休地努力,与对手互为竞争地帮助,克服自身登高的恐惧,最终保障升旗仪式顺利进行。升旗仪式后释怀的兴奋,是热爱祖国的无私宣言。《相遇》中,科研人员高远为祖国秘密研制原子弹,与女友相遇而不能相认,这份不能言说的真情,是对祖国爱的赞歌。《夺冠》中小乒乓球手冬冬对小美的爱恋懵懂而纯净,是对祖国爱的寄托。《北京你好》中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对儿子的爱,充满了无奈与曲折,传递出热爱祖国的质朴与真诚。《护航》中女飞行员吕潇然从小便表现出对飞行的热爱,这份爱的实现,既是对祖国爱的支撑,也是对祖国爱的奉献。

影片中,个人与祖国的情感、个人与他人的情感相衔接、呼应,充满了戏剧性的曲折与成全。祖国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符号,于无形之中存在于个体人生的各个方面。祖国与个体互为依托,实现着祖国对个体的保障与支撑,以及个体对祖国的认可与支持。影片通过描述重大历史事件中小人物的故事,认同与赞扬了人民主体“我”的参与及个体的“牺牲”,生动又真挚地诠释了人民对祖国的爱。热爱祖国不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命运使然,更是戏剧化的命运中,人民的选择与爱恋。是祖国选择了人民,也是人民选择与支持了自己的祖国。正因为人民对祖国炽热的爱与支持,使人民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当中,并实现了自身的爱与价值。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人民主体性的叙事视角,从故事选择、情节展现、话语表达与叙事模式各个方面,强调了人民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人民与祖国的息息相关,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展现爱国情感、表现家国情怀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叙述模式,在获得广大观众共鸣的同时,为爱国主义教育上演了一场生动的视听盛宴。

① 韩振峰:《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基本思路》,引自“前线网——《前线》”,2015年4月7日,见网 址: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407/c83859-26809202.html.

② 陈犀禾、万传法:《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第5页。

③ 袁冶:《砥砺前行的三十年——主旋律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述策略》,《传播力研究》2018第31期,第71页。

④ 陈红梅:《〈流浪地球〉:末日逃亡的“中国表达”》,《文艺评论》2019年第2期,第116页。

⑤⑥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