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鲍勃·迪伦爱情歌曲的主题衍变

2020-07-12吴群涛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名作欣赏 2020年33期

⊙吴群涛[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夏芳[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美国在20世纪六十年代曾出现过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汹涌潮流。年轻人开始形成一种与其父辈大相径庭的价值观,传统的婚姻、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大多被时髦观念所替代。因当时大量年轻人崇尚性爱自由,奉行享乐主义,甚至陷入毒品的泥沼中无法自拔,他们也被称为“垮掉的一代”。音乐最能反映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的变化,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即被誉为“时代代言人”的鲍勃·迪伦(以下简称迪伦),但他的爱情主题歌曲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坚守传统,抒发对真挚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和信念。

迪伦是民谣、摇滚歌手及歌词作家,也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公众在关注迪伦歌曲作品之余,对他的私人生活,特别是感情世界也不乏好奇。迪伦的感情经历可谓复杂曲折。他从大学退学后,便到了纽约格林威治村追求民谣事业,并遇到了初恋女友苏西·罗托洛,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但这段感情随着苏西留学意大利、迪伦出名而走向终结。在此期间,迪伦与被誉为“民谣女王”的琼·贝兹一起巡演,合作默契,被誉为民谣界的“金童玉女”。然而,由于迪伦音乐风格的骤变和政治观点的差异,两人于1965年初分道扬镳。也就是在这一年,迪伦经朋友介绍与萨拉·劳登相识并秘密结婚,此后他们共同养育了四个孩子,这段婚姻维持了十二年。此后,迪伦又经历了几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曲折多变的感情经历是迪伦创作许多情歌的灵感之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迪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歌曲也都在这个时期问世。这些爱情歌曲可大致分为四类: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与爱意(痴),描写与恋人的感情纠葛(嗔),品味夫妻家庭生活的平淡幸福(品)以及体现对逝去爱情的无尽追悔(忆)。以下结合典型歌曲分而述之。

一、“痴”

迪伦爱情主题歌曲最突出的特色是对青年男女痴情的描绘,有时温婉细腻,感人至深,如《西班牙皮靴》;有时热烈奔放,令人激情澎湃,如《婚礼之歌》;有时朦胧含蓄,令人回味,如《爱不减/无限》;有时隐晦含蓄,令人捉摸不透,如《满眼忧伤的低地女士》。“痴”可以说是迪伦所写歌曲之爱情主题中最动人心弦的一抹色彩。

(一)思念之歌

《西班牙皮靴》以书信体的形式表达了迪伦对其初恋女友苏西的思念与爱慕之情,是一首极其浪漫的民谣和绝美的相思词。在苏西留学意大利期间,迪伦与她经常通过鸿雁传书倾诉对彼此的思念。迪伦在歌里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以及未能见面的失落与怅惘,其中一节十分感人,迪伦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认为黑夜的明星和深海的灿钻都抵不过苏西一个甜蜜的吻,这种描写体现了年轻人身浴爱河的狂喜。但他也知道苏西的心境在转变,如歌中所述,“她说:‘我不知道归程是何时辰,要看我心思怎么转。’”苏西决定留在意大利深造学业,实现人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迪伦只有痴痴地等待。迪伦对他们的未来持悲观态度,选择用歌词来抒发感情,试图用歌唱唤回苏西的心,细腻的词曲饱含痴情。由此开始,这种相思萦怀之情成为迪伦创作许多优美情歌的源泉。

(二)赞美之歌

在与苏西的关系无可挽回地结束之后,迪伦开始了新的恋情并组建了家庭。《爱不减/无限》较为直白地表达了迪伦对妻子萨拉的赞美。歌名应读作“Love Minus Zero Over Limit”,来自赌场黑话。如果爱是个赌注,或者更甚,如果爱是无限的,那要怎么减去呢?在这首歌里,迪伦毫不吝啬地表露了对萨拉的爱慕。以第一节为例,作者将爱人比作寒冰和烈火,用看似矛盾的明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忠于爱情的女性形象。他还把爱人的笑容比作鲜花绽放,不为他人追求所动。同时,在每一行末都用了押韵的手法。例如,以上所引这节歌词一、二行行尾的“理想”和“暴力”,倒数二、三行行尾的“花儿”和“小时”,都押了尾韵,分别是“lence”和“ou(w)rs”。最后一节带有迷幻色彩:通过描绘一幅午夜时分风雨交加的景象,运用乡村医生、银行家的千金以及折翼的乌鸦等几个意象,暗示当时他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危机四伏,而萨拉则是那个拯救他的精灵。最后一句体现出对脆弱爱情的忧思,他爱得如此深沉,以至于患得患失。由此可见,这里的“痴”是双向的,迪伦所描绘的爱人形象体现了对萨拉的痴情,而萨拉也敢于并乐于在迪伦面前展示出她最真实的一面,对外界的诱惑不为所动,也体现了她对迪伦的痴情专一。

(三)颂扬之歌

《满眼忧伤的低地女士》也是迪伦写给萨拉的情歌,他巧妙地将妻子的姓(Lownds)嵌入歌名,他对这段感情的珍视一览无遗。迪伦曾透露这首歌是他在纽约切尔西酒店时所写,那是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此歌结构、修辞和语言与英语十四行诗相似,每一句都在颂扬爱情,表现婚后生活的甜蜜。以第二节为例,结构为三行行内押韵(1—3、5—7、9—11句),一行问句(第4、8 句的问句“outguess you”“impress you”也是行内押韵),结尾是两行行内押韵,颇具古典诗歌的工整美感。从篇幅上看,这首歌占据了专辑的整个第四面,可见萨拉在迪伦心中分量之重。从字面来看,其歌词就是一连串跳跃的意象,它们使这首歌与迪伦的其他爱情歌曲相比,措辞显得有些晦涩。此外,迪伦通篇都在描述与形容“低地女士”,似乎是在贬低自己,实则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示爱。“凭你的侧影,暮色映入双眼,月光泅泳其间”,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抒发浓情蜜意,堪称歌咏爱情的经典之作。

(四)告白之歌

由于种种原因,迪伦与萨拉的婚姻维系了十余年仍以失败告终。为了挽回萨拉,迪伦创作了《婚礼之歌》进行浪漫的告白与忏悔。这首歌在延续他一贯风格的基础上表现得更加炽热与浓郁,如第一节反复吟唱海誓山盟般的爱情宣言。连续用了四个以“我爱你甚于……”开头的排比句,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萨拉仍怀着甚于一切的爱。他还唱道:“当我身陷贫困,你却教会我如何给予。”此歌共八节,其中“我爱你”出现了十次,其频率之高,凸显了歌者内心强烈、深厚的爱意。迪伦将自己对妻子的爱与时间、金钱、繁星、浪花、生命相比,说明世间万物,唯有伊人入他心。如此痴狂的爱慕,令人怦然心动。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使人在欣赏这首歌时,不禁产生一种被强烈炽热的爱情火焰炙烤的感觉。

二、“嗔”

从古至今,与甜蜜爱情相伴的往往有由爱而生的嗔。“嗔”(嗔怪、嗔怒、嗔怨)常常发生于情侣之间,有亲昵之感。恋人之间难免闹矛盾,如果真的恼怒了,就会产生怨恨。但倘若是恼而不怒或者怨而不恨,则谓之“嗔”。正如迪伦在歌曲《别再多想,没事了》等歌中所体现的情态。如果说“痴”是爱情能达到的至深程度,那么“嗔”则为迪伦所写歌曲之爱情主题中最令人回味的部分。

(一)嗔怪之歌

《别再多想,没事了》,这首歌的题名,本是一个受伤的恋人在黯然离开时给爱人留下的话,表达了迪伦与苏西闹矛盾之后的怨艾与无奈。虽然歌中没有提到苏西的名字,但它描绘的两人一起生活的画面暗示了这首歌就是为她所写。苏西曾说听迪伦这一时期的专辑就像在读一本日记,里面记载了太多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细节。当甜蜜的爱情因苏西毅然决然出国求学而面临考验时,迪伦写下了这首歌,表达分离给热恋中的情人带来的哀怨与沮丧。

迪伦用近乎尖刻的言语表达了分离的痛苦,歌词带有一点绝望的色彩。在此节开头,迪伦强调苏西仍是个孩子。事实上,迪伦与苏西相遇时,她只有十七岁。其中,“我把心给了她,她要的却是我的灵魂”一句广为流传。在此歌的末尾,迪伦嗔怪苏西浪费了他的宝贵光阴。他这么说是出于恋人之间吵架、赌气的一种怨艾心理,并非真的责备或怪罪她。同样,迪伦在歌中讲述自己假意分手,也是希望她能够挽留自己。从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直至绝望,不过是想要得到她更多的关注。在爱情中,“嗔”所体现的情感状态是最真实、最自然的。

(二)怨情之歌

《朴素D调歌谣》描述了迪伦与苏西决裂的情形,可以说是“一种满怀怨气的个人故事重写”。在这首长达八分钟的歌里,迪伦详细描述了他和苏西分手的过程,并且将矛头指向了苏西的家人。在歌里,迪伦描述了他们那晚争吵的细节。苏西仍然“单纯如羔羊,温顺如小鹿”,可她的姐姐却如同“寄生虫”令人讨厌,严重地干扰着他和苏西的感情。事实上,迪伦虽然与苏西生活得很甜蜜,但与她的姐姐和母亲的关系一直都不好,据说是因为姐姐卡拉掌控欲太强,导致她妹妹和迪伦这段感情出现了很多波折。而歌中描述的那个场景正是他们分手的直接导火线:苏西被夹在迪伦和卡拉之间左右为难,面对这相持不下的冲突,她感到无奈无力而且身心疲惫,甚至一度产生自杀的念头。在与卡拉进行了一番激烈争执后,迪伦气冲冲地跑了出去。在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恼怒而又伤心的年轻人,肆无忌惮地在歌里疯狂地表达内心的怨愤,其阴暗消极的情绪也显露无遗,让我们真正看到了迪伦的“另一面”。因此,这首歌典型地体现了《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一书作者所说,“迪伦有一种在自己的歌中报私仇的嗜好”。不过在此歌末尾,迪伦对于自由的看法又间接表达了他对上述纷争的悔意,这恰好是嗔怪复杂内涵的体现。

(三)告别之歌

《那不是我,宝贝》是迪伦对苏西的告别之歌,也是整张专辑里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作品。在这首歌里,迪伦刻意降低了他的语调,娓娓道出他与苏西之间存在的问题,并理性地分析了个中缘由,显得成熟了许多。

此歌共三节,强调“我”并非“你”正在寻找的“那个人”,因为“我”不可能做到“你每一次跌倒都会将你扶起”,表现了分手之后的伤感。迪伦想借此告诉苏西,他实在难以满足其情感需求,也对自己没有成为那个保护她、理解她的人而感到十分遗憾。在爱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把个人期望强加在对方身上,结果大都难免事与愿违,导致双方疲惫不堪、心灰意冷,甚至分道扬镳。眼看着爱情之火渐渐熄灭,不由你不思考,这世界上真的有值得追寻的无坚不摧的真爱吗?

(四)矛盾之歌

《我们总有一个人要明白(迟早的事)》收录在1966 年问世的专辑《金发叠金发》中,其主题是关于失败的爱情,虽然题材并不新颖,但它歌唱的对象是早于迪伦成名的民谣歌手琼·贝兹,并在十年后得到了对方的回应。迪伦此歌是对当时正在进行中的感情性质和发展的思考。在歌中,他表达了困惑,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关系反复恶化,预感这段感情终难长久。对此,他写道:“迟早的事,我们总有一个人要明白/我真的曾经努力,想要靠紧你。”这句歌词首次出现是在第二节,在后面的第四和第六节中也出现了,是整首歌曲的主旋律。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关系原本很亲密,随着时间流逝,恋情出现了裂痕。那么,导致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迪伦在歌词的后面几节中提到,“我看不到你有什么/可以展露给我/围巾完全遮住了你的口”,“看不出你怎么可能了解我/但你说你了解/我就信了”。迪伦嗔怪她没有吐露心扉,觉得她不可能了解自己,但他又愿意相信她的说辞,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体现了爱情的复杂性。迪伦的话语间似乎带有一丝卑微和失落,他说自己曾经努力想要接近对方,但失败了,二人才渐行渐远。经过深刻思索,他终于明白离别是早晚的事,分手不可避免。整首歌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在你挖我眼珠的时候/真的从不打算伤害你一分一毫”,尽管对方已经让自己伤痕累累,却从没有想过要伤她分毫,这大概就是前文所说的“佯怒”,也是这首歌最主要的矛盾所在。

贝兹是迪伦的女伯乐,她不遗余力把迪伦介绍给全美国,但迪伦却从她的鼻子底下“窃走了她的名声”。她在1987年完成的自传中以“往日的风”为名专章书写这段青春往事。虽然不满于“那个原始人一样的浪子脚踏两只船于我和她(萨拉)之间”,但难以忘怀那段亦师亦友并杂莫名情愫的关系,在偶与迪伦通话后,贝兹仍有感而发写给他一首《钻石与铁锈》(1975),重温那段“漫长难忘的痛苦记忆”,“我们都知道回忆会带来什么/它们带来钻石与铁锈”。这个“钻石”与“铁锈”的对喻鲜明如光明与黑暗,充分说明了这段感情苦涩与甘甜交织。他们曾经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极力促进各自事业的发展。“那个最初的流浪者,你漂泊入我的臂弯,而你的停留,如海上的短暂迷航”,蓦然回首,曾经的感情似乎确实不够成熟。“如果你又给我钻石与铁锈,告诉你,我已付出过代价了。”就这样,两人的青春之恋的矛盾(嗔怪与佯怒)在音乐互动中抒发,成就两首经典爱情歌曲。

三、“品”

在经历了摩托车事故身负重伤之后,迪伦回归家庭生活。当他完成蜕变,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带来一个全新的迪伦和全新的专辑。与以前追寻真挚爱情和表达纠结感情的歌曲不同,迪伦在新专辑里仔细品味着家庭生活的简单美好。“品”是迪伦所写歌曲之爱情主题中最朴素,也最令人沉静的部分。

(一)欢愉之歌

随着孩子们的出生,迪伦变得更加成熟,他写下《沿着海湾走》来表达内心的欢愉。这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直接表达爱情生活中的平凡与寻常。此歌传达了一个有关“我们”因爱牵手的好消息。在这道湾岸上,爱情是相互和高调的,迫不及待宣示与人。歌词只有三节,每节六行,这恰恰与该歌的主旨相契合——简单的幸福。迪伦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一再重述“沿着湾岸走”,可见其欢愉洋溢的心房。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对刚刚挑明心意,牵手成功而走在一起的情侣,还带有几分欣喜与自豪,幸福之感扑面而来。但事实上,他们早已品尝了恋爱的甜蜜与苦涩,步入婚姻殿堂并生儿育女。迪伦想借此告诉萨拉,无论未来怎样,只要有彼此牵手相伴,便能沿着幸福的湾岸,一直走下去。

(二)倾诉之歌

《与你单独在一起》是一首乡村布鲁斯风格的歌曲。毫无疑问,这首歌也是迪伦写给萨拉的。在他们婚后,宁静与安详的生活给了迪伦很多创作的灵感。在无数个平淡闲适,毫无波澜的日子里,迪伦不再尖锐地暗讽,不再有意地说教,也不再进行深刻的反思,只为爱发声。

歌词简单直白,朴实无华,仅仅是将歌者内心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此歌不仅是在对爱人倾诉爱意,也是在对听者倾诉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以及其内心的喜悦。在迪伦看来,人生的喜悦不过就是当白日渐尽,可以和心爱之人单独相处,看着黄昏从指缝间溜走。在歌词的结尾,迪伦感谢了上帝,在白天的工作结束之后,能够获得甜蜜的报偿。这首歌的旋律也跟歌词一样,虽然简单流畅,感染力却很强。迪伦的歌声清澈明亮,如山泉一般在耳畔汩汩流淌,令人身心放松,神清气爽。

(三)陪伴之歌

《今夜我在这儿陪伴你》是专辑的最后一首歌,它完美地展现了迪伦当时的心理状态。那一时期的迪伦,已然经历了名利与欲望的考验,转而开始寻求内心的安宁。而给予他这份安宁的,正是萨拉。其实,这首歌除了在歌唱陪伴之外,还是对过去的道别。一直以来,人们过于关注迪伦的抗议歌曲,将其视为“时代的代言人”,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迪伦希望能够撕掉这个身份标签,像个普通人一样厮守在爱人身旁。他说已经没有了远行的必要,把车票、行李和烦恼都抛弃,因为有更重要的东西在等着他。这些车票、行李也许就是他反抗的象征,烦恼抑或是其代言人的身份,而更重要的,便是萨拉的爱。正是这份爱,让他可以放弃诗和远方,痴痴等待。作为一位早已见识过大千世界的成年男性,想必迪伦对离别已经习以为常,可他却说“我发现离开竟是如此困难”,由此可见,爱情于他具有“定身”法力。迪伦通过这首歌完美诠释:陪伴胜过其余一切,是对爱情最笃定的守护,也是对爱人最深情的告白。

(四)平凡之歌

乡村生活带来的朴素充实的快乐,是专辑《新晨》的主旋律,《又一个周末》也不例外,让听众感到轻松愉悦。此歌描述了一个平凡的周末,聚焦于夫妻之间每一个心意相通的瞬间。在两个人的世界里,没有外面的纷纷扰扰,一切都是那么的恬静而美好。这可能是迪伦写过的最简单的歌词,不带任何修饰语地叙述了一对夫妇度过的周末时光,平淡如水,却让人备感幸福。在歌中,迪伦放低了嗓音,还原生活的本色,细腻地唱出了一对早已为人父母的爱人纯真的恋歌——他们打算暂且撇开孩子,远离俗务,走出家门,重温一回二人世界。在歌曲的最后,他唱道:“你是这个男孩能得到的最甜蜜的出走妈妈。”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个男孩”是他们的儿子,但其实是指迪伦自己,而“妈妈”则指萨拉,因为在英语口语中,“妈妈”兼有“情人”“妻子”之意。对于已经儿女成群的夫妻来说,最美好的享受莫过于结束了一周的劳作之后,摆脱家务的羁绊,与心爱之人携手出游,回味往日的甜蜜恋情。

四、“忆”

当一段感情逝去之后,留给彼此的只剩下昔日美好的回忆。迪伦歌曲中所描绘的追忆与忏悔丰富了其爱情主题的思想内涵,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情实感的青年迪伦。“忆”可以说是迪伦所写歌曲之爱情主题中最令人心酸的部分。

(一)往事之歌

《多余的早晨》是迪伦在与苏西分手后所写,表达了他失恋之后无尽的伤感与落寞以及无法遏止的思念。1963年8月,当迪伦和贝兹的绯闻传得沸沸扬扬时,苏西终于决定搬出了他们的“家”。苏西走后,迪伦看着两人曾经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此歌旋律优美,但表达的却是因一段感情的消逝而产生的悲伤情绪。迪伦用一种置身事外的口吻,讲述了他和苏西之间无可挽回的恋情。他的声音很温柔,似乎是在自我反省,这也使得歌曲听起来带有满满的怀旧感。歌词只有三节,主歌部分“我已是多余的早晨/往事,千里之遥”反复吟唱,强调了歌者对往事的无尽追忆。其中有一句体现冷静反思与检讨的话——“你自觉你一切都对/我也自我感觉良好。”这种狭隘的自我感觉往往是恋人之间产生隔阂,以致最终分手的根本隐患。人们常说爱人之间发生矛盾与争吵,本来就没有原则上的对错之分。通常都是双方自认有理,互不相让,造成冷战,以至分手。而冷静下来回过头看时又觉得自己当时实在幼稚可笑。难怪很多人都是在彻底失去恋人之后才感到惋惜。迪伦在这首歌中将自己对逝去恋情的追忆和回味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怀想之歌

《北国姑娘》描述了迪伦对旧爱的怀念。在与迪伦交往期间,苏西曾只身前往意大利求学,这使得迪伦在感情中陷入低谷。据说这首歌是迪伦在佩鲁贾旅行期间所作。苏西在回忆录中追忆:她在意大利时曾决定剪短发,但鲍勃的反应是“但愿你没有剪掉那一头秀发——多漂亮啊,金发女郎里就你一个人的头发看起来不像干草——它们还会长长的,嗯?希望你到时候不要再剪掉了……”直接与歌词相契合,由此可见,这首歌仍然很是迪伦在表达对苏西的怀想。

此歌就像一个忧郁青年在喃喃自语追忆早已分手远去的昔日恋人。“如你远去,风雪肆虐,河流冰封,夏日将尽。”宛如一首叙事诗,表达出淡淡的思念、浓浓的离愁以及对逝去的青春与爱情的无限惆怅和追忆,勾起处身浮躁与喧嚣世界里作为“过来人”的听众,对自己昔日美好初恋时光的回味,使他们产生同感与共鸣。整首歌简单质朴而又富有诗情画意,加上舒缓的旋律,值得回味。

(三)懊悔之歌

《我将它全抛弃》是一首爱情“挽歌”,表达了对已经破碎的感情的惋惜与懊悔。迪伦向我们展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主动承认分手是自己的错,表达的情感比它最初出现时要复杂得多,他的声音带有一种奇怪的哀伤。整首歌共四节,典型的迪伦式吟唱,一咏三叹如《答案在风中飘荡》,每一节末尾都与标题相呼应,“我将它全抛弃”不断重复,这种修辞手法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凸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懊悔之情。第一、二节回忆了与爱人相处的美好过往,再运用夸张的手法,宣告爱就是一切,爱无所不能,凸显了迪伦对自己往日过失的深深的自责与懊悔。当他唱到“劝你接受过来人的提示”时,听众可以明确感受到一个懊恼无奈的歌者,正在用自己过往的亲身经历,奉劝他人珍惜青春与爱情,不要让全心全意爱你的人受委屈离去。整首歌并没有高音的部分,却恰恰使得迪伦的声音多了一份柔和低回,也让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意更加缱绻绵长。

(四)追忆之歌

迪伦与萨拉在一起度过了十余年平淡幸福的婚姻生活。在婚姻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尽头之后,迪伦写下了一首《萨拉》来纪念这段感情。在歌中,迪伦回忆了他们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并再次恳求原谅。迪伦回忆着他的家人,想起从切尔西酒店开始的点点滴滴,尽管有过遗憾与悔恨,但他在萨拉和孩子们的身边感受到了安宁和满足。这种着眼于家人之间简单幸福的写法,似乎也让我们回想起了一些尘封在心底的美好之事。接着,迪伦开始问及萨拉心意的改变,并希望她能够原谅,千万不要离开。每隔一节都四次呼喊萨拉的名字,称其为“可爱的圣洁天使”与“一生的挚爱”,不间断地表达自己的痛苦与煎熬,渴望能够重获幸福,其言语之恳切最终打动了萨拉,二人一度重归于好。虽然最终他们还是走到了婚姻的终点站,但这首情歌仍然为世人所传唱。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到迪伦与萨拉矛盾复杂的情感纠葛,这首记忆之歌并非是在与过去告别,而是表达了分离的痛苦与对未来的希冀。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迪伦所作歌曲的爱情主题呈现出从“痴”“嗔”“品”到“忆”的衍变过程,体现出迪伦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信念,具有不断激发人们思考爱情与婚姻的艺术功能,鼓舞着人们大胆追求真爱。同时,歌词所呈现出来的爱情婚姻难免遇到坎坷、困惑与遗憾,也给人以启迪,发人深思。迪伦歌曲凭借民谣与摇滚的形式被世人广泛传唱,为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提供精神滋养,对充满喧嚣与纷扰的现实社会中躁动的人心具有一定的平抑与抚慰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爱情主题歌曲,承续了东西方共通的“诗咏情”的大文学传统,表达了一种亘古弥新的爱情观,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① 〔美〕鲍勃·迪伦:《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地下乡愁蓝调:汉英对照》,奚密、李皖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下文有关该作引文均出自八卷本《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不再另注)

② 〔美〕琼·贝兹:《钻石与铁锈:琼·贝兹自传》,朱丽娟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版,第88页。(下文有关该作引文均出自此书第88到109页,不再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