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经验、问题及对策
——以“海关管理”特色栏目建设为例

2020-07-11

关键词:海关学报栏目

(上海海关学院 《海关与经贸研究》编辑部,上海 201204)

特色栏目是高校学报展现核心实力和比较优势的重要平台。通过特色栏目建设,可以凸显学报的特色,塑造学校的品牌,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和综合实力[1]。特色栏目可以反映学报主办单位高校的独特风格和专业特色,以一定研究内容向比较固定的作者和读者传播专门信息动态,更容易吸引作者、读者的眼球[2]。

《海关与经贸研究》是由海关总署主管、上海海关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海关与经贸研究》依托学院的特色专业,坚持特色化、专业化的办刊策略,逐渐发展成为学院的一张名片,在海关系统、经贸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海关管理”栏目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于2014、2019 年组织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海关管理”栏目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我刊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一、“海关管理”特色栏目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依托学院的优势学科,持续推进学报特色栏目建设

高校学报是反映学校科研水平,展示学科建设成果的窗口,学报要办出特色,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3]。学院作为设置海关类专业和课程的本科院校,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为主的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从事海关管理、关务管理等特色专业的教授专家,具有开展海关管理研究的优势。

“海关管理”栏目的设立可以追溯到1999年第1期开始的“海关政策与业务研究”,从2008年第1期开始正式启用了“海关管理”名称。“海关管理”栏目依托学院特色办学的专业优势,通过该栏目及时反映海关业务的最新发展,为海关特色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平台。本文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2014-2018年期间,“海关管理”栏目年度发文数量在全年总发文数量中的占比都超过了30%(见表1),由此可见“海关管理”栏目在《海关与经贸研究》常设栏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表1 2014—2018年“海关管理”栏目年度发文数量在全年总发文数量中占比统计表

该栏目的建设与学院“海关管理”专业的建设紧密结合,2013年,由学院海关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黄丙志教授申报的《加强我国海关管理的目标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AGL006)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该团队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关管理目标与实现机制演进研究》连续在2014年第4期、第5期“海关管理”栏目刊发,扩大了课题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得到了海关系统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组织专题稿件,为海关管理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特色栏目的设置并不仅仅满足于形成个性与特色,而是有着更深刻的意义,也就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4]。“海关管理”栏目设置以来,紧密跟踪海关业务的最新发展,为海关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2010年第4期刊发的《从全国海关关长会议工作报告看海关改革历程》一文,得到了海关总署领导的高度重视;2016年第2期刊发的《新形势下加强我国报关职业规范建设的思考》作为中国报关协会委托的“我国报关职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专项课题成果,其主要观点被海关总署研究室《领导参阅》2015年第27期录用。

(三)听取海关专家的意见,实现理论与实务的全面融合

为提高学报品质潜心经营特色栏目的同时,也要为特色栏目争取更多的读者,让学界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努力提升特色栏目的影响力[5]。为了保证刊发论文能与海关热点问题紧密结合,理论研究能够指导实践工作,编辑部近年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海关系统业务专家的联系。学院作为海关总署的重要培训基地之一,每年全国海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培训学习基本都由学院承担完成。编辑部充分利用海关业务专家来学院培训的机会,举办选题策划论证会、海关业务沙龙、办刊需求座谈会,邀请海关业务专家为我刊的办刊发展出谋划策,同时编辑部人员在座谈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海关业务的最新发展。2014-2018年期间,编辑部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高了我刊在海关系统中的知晓度、影响力。(见表2)

表2 2014-2018年编辑部组织开展的部分选题策划及特色沙龙统计表

(四)围绕海关业务的重大改革,及时组织专题研讨活动

真正有生命力并能做到持续发展、在期刊界产生影响的栏目,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学术交流的基础之上[6]。近年来随着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全面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服务贸易的日渐增长,海关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新问题对海关传统的监管模式也带来了挑战,编辑部围绕上述重大议题,及时组织策划专题研讨,为海关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决策服务,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多场学术研讨活动被《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等重要媒体报道。见表3。

(五)栏目论文在期刊数据库中的下载、被引量逐年提高

目前,我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国家哲学社科科学学术期刊、博看网、超星等数据库全文收录,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情况显示,截至2020年2月15日,“海关管理”栏目刊发论文最高下载次数为2 371次(具体情况见表4),最高被引用次数为89次。

二、“海关管理”特色栏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栏目稿件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的稿源主要集中于海关系统工作人员、学院教师自发投稿,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学者投稿比重偏低。该栏目的投稿作者以海关在职工作人员为主,稿件内容以实务为主,侧重于工作研究层次,理论创新性不足,学术规范性有待加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由于学院专业教师人数规模有限,学院专业教师投稿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目前科研考核主要是以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进行统计,我刊现在不在核心期刊之列,因此难以吸引优质的稿件。

表3 近五年编辑部组织开展的部分特色专题研讨会统计表

表4 近十年“海关管理”栏目刊发论文下载量前10名论文统计表

(二)栏目选题策划有待拓展

目前该栏目选题策划工作基本能坚持每年开展1 至2 次,但是选题策划内容涉及面偏窄,参与选题策划活动的业务专家人数有限,学院特色专业的优势资源和海关业务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尤其是根据201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原检验检疫职能并入海关之后,检验检疫内容的选题策划工作开展还偏少。

(三)栏目整体影响力有待提升

目前该栏目刊发稿件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文献二次转载数量偏少。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统计情况,2014-2018 年该栏目刊发稿件被全文转载共7 篇,仅占2014-2018 年该栏目刊发稿件总量的4.92%。目前该栏目刊发稿件在海关系统得到一定认可,但在海关系统外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骨干作者群体有待稳定

近年来,虽然编辑部加强了与海关系统、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作者的联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的联系方式以暂时性、临时性为主,暂未建立起长效的联系机制,没有形成稳定的骨干作者群体。由于受诸多原因的限制,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造成编辑部不了解作者、读者的真正需求,作者、读者也并不完全了解我刊的办刊宗旨、办刊定位。

三、提升“海关管理”特色栏目影响力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升“海关管理”特色栏目影响力,在坚持学术为先导的前提下,以海关学科建设为中心,在“特”字上做深、做细,把推动海关学科的发展作为提升期刊办刊水平的优先主题。

(一)依托学院的学科优势,不断突出期刊的特色

“海关管理”专业作为经教育部批准的特设专业,目前学院正在开展海关学科论证工作,这给《海关与经贸研究》“海关管理”特色栏目的建设带来难得的机遇,编辑部将结合“海关管理”特色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的作用,为其优秀科研成果的刊发提供平台。在办好特色栏目的基础上,为申请教育部的名栏建设奠定基础。

(二)加强特色栏目策划,从学术研讨中开发稿源

自2014 年以来,编辑部组织策划了“海关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战略与海关”“口岸管理改革与三互大通关建设”“TPP 协定对中国海关的影响与对策”“《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实施:挑战与对策”等主题研讨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2016 年第10 期、2017年第2 期转载的两篇稿件,都是来源于2016 年组织的“TPP 协定对中国海关的影响及对策”主题研讨活动。编辑部今后继续紧扣海关改革的最新议题,及时策划相关专题,进行组稿、约稿。

(三)加强栏目特约撰稿人、骨干作者队伍的建设

编辑部将通过特约撰稿人制度的推行,不断加强骨干作者群与专家群的建设,继续加强特约审稿专家库和特约联络员的建设,邀请骨干作者、热心读者、审稿专家等人员参加会议,充分听取他们对学报办刊的意见与建议。根据情况适时推出优秀审稿专家评选机制,调动审稿专家的积极性;继续每三年组织开展一次优秀论文的评选活动,凝聚形成稳定的骨干作者队伍。

(四)建立交流机制,扩大特色栏目的学术影响力

编辑部继续加强与海关总署相关司局、直属海关研究部门、直属海关学会之间的联系,使期刊真正成为海关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加强学报编辑部与其他高校学报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学报的管理经验。

猜你喜欢

海关学报栏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致敬学报40年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东北海关二五附加税的开征和中日交涉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