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辣椒果实胎座中生防细菌对白绢病的防效

2020-07-11吕翠张亮黄军刘清术郑井元王运生戴良英陈武

关键词:芽孢菌落病菌

吕翠,张亮,黄军,刘清术,郑井元,王运生,戴良英,陈武*

(1.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3.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9;4.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内生菌作为植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可定殖于植物的各个组织,它们之间存在共生、竞争和对抗等各种关系[1]。辣椒组织中存在大量内生菌。LEE 等[2]从辣椒果实中筛选到能拮抗辣椒炭疽病的内生菌,对辣椒炭疽病的盆栽防效可达79%;YANG等[3]从辣椒植株根际和叶片中分离到17 株生防菌,其中对疫病的防效最高达92.3%;李娟等[4]从辣椒植株的茎、叶和果肉中分离到能拮抗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辣椒黑霉病菌(Stemphylium botryosum) 和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达到74%。

将分离自不同生态位,或者具有不同抑菌活性的生防菌株进行复配,可以实现多菌株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加自然竞争力和存活力,提高防病效果[5]。李凤等[6]将生防菌株B01-2 和B23-1 复配,对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防效达81.5%,高于单一菌株B01-2(70.4%) 与B23-1(63.0%) 的防效;张维等[7]发现复配拮抗菌群FP246(沙福芽孢杆菌YJC-4、枯草芽孢杆菌CY106/CY111)对烟草黑胫病的温室盆栽平均防效为85.40%,优于单一菌株的防效。

辣椒果实胎座是着生种子的组织,也是合成和贮存辣椒素的主要部位。笔者以辣椒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Sacc.)为靶标菌,尝试分离和鉴定辣椒果实胎座中的拮抗细菌,并通过盆栽试验对部分拮抗菌株的生防效果进行观察测试,以期为防治辣椒白绢病提供生防菌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辣椒品种博辣天星、辣椒白绢病菌(SclerotiumrolfsiiSacc.)LJB-2、辣椒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capsici)LYB-1 和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capsici)LCB-3,均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提供。

1.2 方法

1.2.1 辣椒果实胎座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辣椒果实用75%乙醇表面消毒[8]后,在超净台内将其撕开,取果实胎座0.5 g,研磨成匀浆后加入1 mL 无菌水,2 000 r/min 离心2 min,取上清液100 μL,分别在PDA 培养基[9]、辣椒根际土壤培养基、辣椒叶培养基和辣椒根系培养基[10]的固体平板上涂布均匀,30 ℃恒温培养2 d,分别统计菌落数量,按照文献[11]的方法,对菌落类型进行分类。

将分离得到的辣椒胎座内生细菌进行单菌落划线纯化。以辣椒白绢病菌LJB-2 作为靶标菌,将白绢病菌菌块接种于NB 平板中央,挑取纯化的单菌落接种于距平板中央2.5 cm 处的3 个角点处,以仅接白绢病菌LJB-2 的平板作对照,每处理3 次重复。30 ℃恒温培养7 d,观察菌株的拮抗作用,测定病原菌菌落扩展半径,并计算各个菌株的菌落生长抑制率[12]。另分别以辣椒疫病LYB-1 和辣椒炭疽病LCB-3 为靶标菌,测试内生菌株的广谱抑菌活性。

参考试剂盒说明书提取各个细菌菌株的基因组DNA,PCR 扩增16S rRNA 的通用引物序列为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和1 492R (5-TACGGCTACCTTGTTACGACTT-3′)。PCR 反应体系(50 μL):2×EasyTaqPCR SuperMix 25 μL、引物27F 1.5 μL、引物1 492R 1.5 μL,用ddH2O 补 足 至 50 μL。PCR 反应程序:98 ℃预变性5 min; 94 ℃变性30 s;退火30 s,延伸90 s(30 个循环); 72 ℃延伸10 min。将所得PCR 扩增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 比对,运用MEGA7.0 软件构建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1.2.2 生防菌株防控白绢病的盆栽试验

将辣椒种子播于育苗盆中,待辣椒苗长至6 叶期时,移栽至25 cm×20 cm×16 cm 的花盆中,每盆1 株,每盆1 500 g 土壤。设2 个单菌菌悬液、菌悬液等比例混合、空白对照(ddH2O)4 个处理。每株辣椒苗根部浇施100 mL 菌悬液,3 d 后接种辣椒白绢病菌,每处理15 株辣椒苗,重复3 次,接种后30 d观察辣椒白绢病的发病情况,记录发病率并计算防效。菌种活化及接种方法如下。

分别在LB 固体培养基上划线活化生防菌株,挑单菌落接种于LB 液体培养基过夜培养, 按5%比例将新鲜种子液接种到LB 发酵培养基中,30 ℃、220 r/min 发酵培养15 h,离心,收集菌体,再用ddH2O 重悬至菌体密度为1×108cfu/mL,备用。

在PDA 平板上活化培养辣椒白绢病菌,取直径5 mm 菌饼接种麦粒培养基[13],每瓶培养基接种5~6 个菌饼,28 ℃培养,待菌丝长满麦粒的表面,取一颗麦粒贴于长至6 叶期的辣椒苗茎基部。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果实胎座生防细菌的鉴定结果

对PDA 培养基、辣椒根际土壤培养基、辣椒叶培养基和辣椒根系培养基上的菌落分别计数,并根据菌落外观形态特征对菌株进行粗略分类。从分离的菌落数量来看,PDA 培养基分离的菌落数量最多,达到(11.73±4.96)×103cfu/mL,其后依次是辣椒根际土壤培养基(9.73±0.23)×103cfu/mL、辣椒根系培养基(8.20±0.92)×103cfu/mL 和辣椒叶培养基(7.47±1.70)×103cfu/mL;从分离的菌落种类来看,辣椒根际土壤培养基分离得到的菌落种类最多,有6 类,PDA 培养基和辣椒叶培养基的各有5 类,辣椒根系培养基的有4 类。

从20 个种类细菌中每类随机挑选3 个菌株,共60 个菌株,分别与白绢病菌LJB-2 对峙培养,计算菌落生长抑制率,抑制率超过30%,判定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初筛结果表明,共有13 株细菌对辣椒白绢病菌LJB-1有抑制作用,其中G242、T443、T151、G241、YZ12、T442 等6 株细菌对白绢病菌的抑制率高于50%(表1)。

表1 辣椒果实胎座生防菌对辣椒白绢病菌的拮抗能力 Table 1 Antagonistic ability of isolates against Sclerotium rolfsii

将这6株菌株分别与辣椒疫霉病菌LYB-1和辣椒炭疽病菌LCB-3 对峙培养, 结果这6 株拮抗菌对辣椒炭疽病菌和疫霉病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图1),对辣椒炭疽病菌LCB-3的抑制率为(61.71±11.33)%~(76.58±1.55)%,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率为(48.65±2.70)%~(56.76±9.74)%。

图1 菌株T443 与辣椒病原菌的平皿对峙培养结果 Fig.1 The antifungal activities against 3 pepper pathogen by biocontrol bacteria strain T443

将菌株YZ12、G241、T151、T442、G242 和T443 的16S rRNA 序列在GenBank 中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YZ12、G241、T151 和T442 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59%、99.49%、100%和97.73%,G242 和T443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8.66% 和99.18% 。构建系统发育树,YZ12、G241、T151 和T442 与解淀粉芽孢杆菌(登录号为EF423607)聚在同一个分支,据此将这4 个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G242 和T443与贝莱斯芽孢杆菌(登录号为KY694464)聚在同一个分支,将这2 个菌株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图2)。

图2 6 株拮抗细菌的16S rRNA 区域的进化树 Fig.2 Phylogenetic tree of the 16S rRNA region of 6 antagonistic bacteria

2.2 生防菌株对辣椒白绢病的盆栽防效

接种辣椒白绢病菌后,各个处理均不同程度发病,其中对照组的发病率为85.27%,G241 和T443菌悬液处理后的辣椒白绢病发病率分别为60.42%和52.73%,防效分别为29.14%和38.16%;复配处理的发病率为9.88%,防效为88.41%,菌株复配大幅提高了对白绢病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辣椒白绢病、疫病和炭疽病都是辣椒真菌性病害,从辣椒种子、根、茎和叶中挖掘生防资源的研究报道较多。本研究基于4 种培养基,从辣椒果实胎座中分离得到20 个菌落种类,从每个菌落种类中随机挑选3 个菌株(合计60 个菌株),分别与辣椒白绢病菌、辣椒疫霉菌和辣椒炭疽病菌进行平皿对峙培养,筛选得到YZ12、G241、T151、T442、G242和T443 等6 株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属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这2 种芽孢杆菌被公认为植物促生微生物[14],因而在后续应用上符合对环境和生态安全的要求。

考虑到影响生防菌定殖的环境因素多,田间防效不稳定等突出问题,目前探讨生防菌株复配后的协同增效现象的研究[15]较多。本研究发现菌株G241 与T443 复配相对于单个菌株对辣椒白绢病的防治效果大幅提高,后续将从生防菌株的定殖、对辣椒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以及抑菌活性物质鉴定等方面探究菌株复配后协同增效的机制。

猜你喜欢

芽孢菌落病菌
TTC应用于固体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在养鸡生产中的应用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菌落图像分割与计数
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作用及其产品开发
侧孢短芽孢杆菌A60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病菌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