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构利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生态

2020-07-10陈吉君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6期
关键词:政治课学科生态

陈吉君

2016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随后,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重新编写了具有鲜明的核心素养指向的中小学各学科教科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并在实际上成为我国大中小学和各类研究机构的指导标准,成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基于此,笔者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称为“新课标”,之前的课标称为“旧课标”。

旧课标时期,作为育人的主课程,小学和初中是思想品德,高中是思想政治;新课标时期,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小学和初中是道德与法治,在高中是思想政治(笔者把新课标时期,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高中的思想政治统称为“政治课”,下同)。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下同)价值指向不同,实际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不同。新课标时期,课堂教学着力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所蕴含的独特育人价值,并通过基于各学科本质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相应地设置课堂教学目标,由此,体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生态。

一、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需重构课堂生态

新课标下,“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是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的政治课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都要紧扣这四大素养而展开。

1.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要树立学生对我国现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这需要积极创设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情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要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通过主题引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要树立学生的规则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合格公民。这需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需要教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和谐相处,共享文明成果。

4.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要培养学生“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观念和行为习惯。这需要丰富教学形式,从书本中延伸开来,充实学生的实践体验,涵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以及家国情怀。

旧课标下的政治课教学也有课堂教学生态。只是旧课标下的教学价值实际上往往落入“唯分数论”,教师以冷冰冰的分数衡量教学的成败,所讲授的内容也是考试要考的知识,不考的就不讲、考得多的就多讲、考得少的就少讲、常考的反复讲反复练;问题的答案也是“标准答案”,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教师权威式的“满堂灌”、学生少有甚至没有质疑的权利。因而课堂教学的生态非常压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新课标下的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切实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要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升,涵养政治品质,成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要树立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科学素养,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精于实践……一言以蔽之,新课标下的政治课教学需要重构政治课教学的课堂生态。

二、利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生态课堂样态

(一)生态课堂的涵义

生态课堂是指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者之间要形成一种高度适应、和谐与统一的动态平衡关系。可见,生态课堂包括物理空间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其中,人际关系是生态课堂的主要方面。

从物理空间的角度看,我国现在的教室设计和布置正在慢慢地改变着,撤除高高的讲台,学生座位是圆桌型或小组合作型的。同时,政治课的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内,有的教师已经把教学延伸到教室外,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和动手实践能力。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生态课堂应该是“双主体”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主体”多向互动,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单主体的单向传递。其实,“生态课堂体现的是一种和谐关系,重在其主要生命体的有机发展”。这就是“生态课堂”的实质。

因此,各个学科(包括政治学科)生态课堂的重构,实质上重点在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因为物理空间的改变是很容易做到的,而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受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改变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这有一个过程。这就更需要我们政治课把变革传统的课堂生态观念作为先导。

(二)利于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态课堂之特点

既然生态课堂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那么重构有利于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生态课堂,就必须凸显政治课课堂人际关系的变革。因此,需要明白政治课课堂生态的特点。

1.平等性

这里的平等,包括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学生之间人格与回答问题机会上的平等。“政治认同”的本质是政治思想的信仰认可。信仰问题,不能“强迫”,只能“内心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沟通”,而只有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人际关系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沟通心灵,才能真正地达成学生思想信仰上的“内化”。

“科学精神”的本质是独立思考问题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平等的课堂生态更有利于学生個体和群体的发展;平等的课堂生态,课堂的讨论才能充分进行,相互质疑的创新意识更能生长。

“法治意识”的本质是规则意识。有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社会,才能风清气正、秩序良好、社会和谐。

“社会参与”的本质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修养。爱国、爱家、爱社会既是一种双向关系,也是一种平等关系。只有基于平等关系条件下的社会参与,才可能是真正的社会参与,才能够真正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思考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对社会发展有获得感。

2.民主性

民主作为教学作风的要求,已经得到了我国一线教师的广泛接受并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加以体现。只有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之下,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民主作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说‘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的核心,仍然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其落脚点在于对我党和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认同、对我党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我党和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的认同。正如前面所述,思想信仰的问题,只能通过内心的“共鸣”才能真正达成,这就需要政治课教师构建具有民主特征的课堂生态。

“科学精神”素养的培养,既可以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和精准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思维方法的借鉴。

“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既指向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的渗透,也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民主讨论。这是课堂生态民主性和平等性的共同要求。

“社会参与”素养的培养,其实施的主要路径便是培育具备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的、意识与能力兼备的、能够适应我国未来发展的合格公民,这离不开生态课堂的民主作风和平等氛围的陶冶。

3.思辨性

平等、民主的生态课堂,必然会有“争论”,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老师观点和对其他同学观点的质疑,这也就是“真理越辩越明”的道理。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里的“政治认同”,是带有一定“敏感”性的话题,但并不是不能让学生对政治性的、大是大非的問题进行“争辩”,只是老师要以科学的理论、丰富的人文知识、艺术性的教学技巧加以引导,最终达成学生对我党、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里的“科学精神”,其核心就是思维,包括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多角度思考的发散思维、体现发现与创新的逆向思维、个性思考的求异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思维等。

“法治意识”的培养,也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行为、对政府公权力的行为有无合法性的思考。对自己的行为要思考是否合规合法,做到“三思而后行”;对他人的言行需要有自主辨别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对国家公权力的行为,也需要我们学生进行法理性的思考,对其中不当的做法提出批评和建议。

“社会参与”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理性地、合法地、合理地参与,而不是无序地参与。通过搭建主题情境式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体验实际生活问题,培养评价、反思能力。

4.合作性

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无论是科学精神,还是社会参与,抑或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的培养,都需要一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需要民主的教学作风和平等的学习氛围。

目前,不仅在政治课教学中,就是其他很多中小学学科教学中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所谓合作学习就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础的探讨式教学活动。”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一种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教学活动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在学中共同提高”。

三、重构利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生态的策略

要使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真正落地,就必须变革过去的课堂生态,重构具有明确指向的生态课堂。

(一)立德树人贯穿始终,让政治课堂有魂

政治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因此,立德树人是政治课课堂生态的主线。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也就会有不同的课堂生态。但是,立德树人是政治课不同课堂生态的相同主线,是所有政治课不同课堂生态的灵魂。

有“魂”的政治课课堂,教师必定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那样的政治课堂,教师需要有才气和神气。有“魂”的政治课课堂,教师必须将教学情境进行主题化的整合,可以是一“案”到底,也可以是形散而神不散,但最终都要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精心选编情境故事,让政治课堂有味

政治认同,是人内心深处的认可,这必须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鸣”。而要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共鸣”的目的,显然就需要创设精彩的故事情境以吸引学生,让其对某个观念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但是,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还是历史传说中的生动故事,不一定都适合政治课教学使用,更不一定适合所教学的“这堂课”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政治课教师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进行精选。这里的精选,一是紧扣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情境故事化,二是要适应学生能力发展、契合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政治课学科的其他三种学科素养,也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这样有“味”的课堂生态,才能够真正内化、真正实现。

(三)巧妙设计课堂提问,让政治课堂有质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让学生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实效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课堂教学的共同追求,也是衡量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有质的政治课课堂,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当是需要学生细致、认真地体味情境,并在主题材料中能够找得到答案的。这样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涵育信息素养。教师所提的问题要直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维发散,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提问设计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涵育创新素养。教师所提的问题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并根据问题的指向层层追问和推导下去。这样的线索式提问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涵育科学素养……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因为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是体现课堂教学质量的真正标准。

(四)关注学生答问心理,让政治课堂有人

无论是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还是科学精神与社会参与,每一项核心素养的落地,都需要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而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关注和洞察学生的课堂答问心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做到“因材施问”。而课堂问答,主要包括“教师质疑设问、学生思疑答问、教师总结评价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倾向和反应。而不同的心理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质量,从而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只有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影响,调动学生不同类型心理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具有“紧张”心理的学生,老师要用轻松的语气和口吻与之对话,进行引导。对于具有“成功”心理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调高问题的难度,让其戒骄戒躁。对于具有“失败”心理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丢掉“怕”字,让其获得成功感。对于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在提问时宜采用激趣性问题,既要加强启发诱导,又要注意学习兴趣培养,还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勤于动手、动口、动脑,调動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具有“保守”心理的学生,教师宜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循序渐进的问题,唤起他们答问的激情,点燃思维的火花。对于具有“好胜”心理的学生,教师的提问方法要灵活,既要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要防止他们出现骄傲情绪……总之,课堂答问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是营造良好课堂生态的重要手段,既要“树人”,更要“立德”。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政治课堂有用

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必须服务于实践。政治课教学的理论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是服务于这一伟大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样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这样的政治课教学才能真正服务于时代任务,体现责任担当。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政治课教学的原则,也是政治课教学的一种良好课堂生态。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两个方向相反的理论联系实际,一是基于不同的主题要求,教师精心选编情境故事,针对不同答问心理的学生,巧妙设计能够启发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探讨、分析和解决情境中隐藏的问题;二是鼓励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包括社会热点话题、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这些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生活化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接纳。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政治课课堂教学,不仅要变革教室的物理空间,使师生在物理空间上平等,把政治课教学延伸至社会;更主要的是政治课教师要变革过去的课堂人际关系,构建新的课堂生态,使师生之间能够平等交流,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在内心深处有情感上的升华。这实质上是更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课题“基于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高考复习研究”(立项编号:GDZES261)后续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政治课学科生态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答案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
“超学科”来啦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