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020-07-10曹津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丈夫文言孟子

曹津

一堂让教师满意、让学生有收获的课,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磨”的过程,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磨课,磨的是教学理念,磨的是文本的细读,磨的是有思维的教学设计,磨的是有路径的课堂成果展示。

本次公开课是一次自由选题的文言板块展示课,我选取的《富贵不能淫》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二章》中的一篇课文。当时我们班的学生正在对《孟子》进行课外阅读,有的学生还背诵了其中的一些篇目,但在阅读交流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情况。基于“以课内精读讲解促课外阅读推进,以课外整本资源突破课内难点理解”的思路,同时考虑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衔接,我最终确定了此次公开课的授课内容。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孟子“善言”,这在本文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不妨从生活中选一二例子,引导学生体验这种对话中的类比和排比的气势,通过知识迁移,促进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当然,本文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熏陶和激发,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代先贤的人生理想与不凡追求。根据以上种种,教学目标最后定为:1.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2.了解孟子的说理艺术;3.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文中提炼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内涵,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我认为这是要突破的一个重点;另外,学生要真正理解文中所说的“大丈夫”,就难免会涉及对孟子思想的了解,这方面可以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做必要的延伸拓展。所以,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1.深入理解什么是“大丈夫”;2.初步了解孟子的“仁义”思想。

二、磨课过程评析

(一)磨知识的落地

根据之前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开始我大体设计了四个环节:

记——重点讲解词语用法、关键语句,以及句子翻译;读——突破三类句子,分层句、反问句、排比句;学——深入浅出地介绍孟子独特的说理方式,类比论证、比附逻辑;思——引导学生思考应有的人生态度,从国家、人民、自身三个角度理解“大丈夫”的内涵。

第一次上课后,我对第一环节进行了反思:文言的字词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而言,能不能老师少讲,而让“小先生”上场?虽然这篇文章对学生而言疏通的难度比较大,但是对于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年多学习经验的初中生,我觉得还是可以放手一试。不过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通过课前的互动交流,选拔了指定学生来完成,于是就有了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正音释义。此外,经过分组讨论,还确定了承担此次字词任务的小组,请他们讲解文本,如果有未落实之处或需要延伸的知识点,则由教师适当补充。

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字词的积累与落实是文言文教学中难以迈过的关卡。因此,要从文言文的“言”出发,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文言学习的方法,如借助文后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等。知识的落地在于学生的“过手”,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有预设性地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鼓励学生课堂能讲、课后能用,创造性地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梳理的方法。通过课前自学、课堂解惑和消化、课后熟记和应用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获得感,形成学习能力。

(二)磨思维的突破

孟子的文章思辨性较强,内容上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如何做到教学板块清晰简洁、重点突出,是我在磨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设计了“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吗”和“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两个主问题把控课堂节奏,操作简便、线索清晰。另外,在主问题之下,还以一系列的追问与点拨,及辅助链接材料的适时推出,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如此通过梯度设计课堂情境的答问环节,使整堂课体现了“哪些不是大丈夫—大丈夫是什么—为什么是大丈夫”的层层深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逻辑性,了解孟子说理的方法。

例如,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妾妇之道,在这个问题之下延伸出了3个小问题:

1.何为妾妇之道?

明确:小妾地位低下,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完全迎合丈夫的喜好。

2.公孙衍等人与妾妇的相同之处。

明确:无底线的顺从。

链接:辅助材料——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弱国联合对抗强国为合纵,强国联合弱国制衡第三国为连横。纵横家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复无常,出谋划策多迎合诸侯君王的喜好,不辨是非善恶。)

3.孟子说理的高超之处是怎样体现的?(可举例“攘其邻之鸡者”,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进一步总结孟子说理的特色。)

明确:孟子擅长从生活经验出发,类比推理,达到一点而破的效果。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既要有文学的熏陶、情感的浸润,还要有思维的“破茧”。有实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能够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打开自己的思维圈子,培养创新精神。

(三)磨情感的升华

语文课程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先贤之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材料,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植。以本课的核心问题为例,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大丈夫是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在本文中具体而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为什么这些是大丈夫所为呢?相较于现代文,古代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大丈夫”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孟子的人生理想与不凡追求,进而增进他们的情感体验呢?对此,我们还需要引领学生进一步解读。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是发自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仁的外化推衍,是外在的道德行为。礼是行为的准则,智是辨别是非的智慧。

明确:大丈夫应当将“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胸怀天下百姓,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明确:大丈夫拥有深厚的社会责任感,有自己的尊严和追求。

3.既不因富贵而荡其心,背离仁道,也不因贫贱而消沉甚或变节,放弃信仰,更不畏强权、威势所逼而枉道从人,屈服退缩。这既是个人德行的要求,也是社会责任的担当。

明确:哪怕在“富贵”“贫贱”“威武”的情况下也应该有所坚守,要有人格的底线,孟子自己就是如此。(提示学生课后阅读体现“大丈夫”精神的人物故事。)

初二阶段是学生人生理想的形成期,生命价值观的塑造期。课堂教学中教师宜循循善诱,用思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省,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从文化经典中明确目标理想。

(四)磨文本的延伸

在本课上完第3遍后,我还有一个想解决的问题,怎样通过研析文言精读课文,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开放阅读,积累、感悟,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在最后的定稿中,我最终选择引用学生课外研读的句子作为必要的补充呈现在课堂上,并精练拓展环节。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唯其如此,才是真正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人性的尊严,浩然正气才会长存于天地之间!这些句子千百年来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多少炎黄子孙立身处世的标准,给予多少仁人志士坚持正义、挺直腰杆的力量,它日久弥新,烙印起了中国的人格,镌刻成了中国的脊梁!”

推荐阅读:《国家脊“梁”——梁启超家族沉浮命运》

本课借力课外文本较多,一是对学生的文言能力提出了挑战,二是加大了课堂容量,学生的收获也因人而异。那么,文言文教学需不需要延伸?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不能是无病呻吟式、隔靴搔痒式的延伸,而是高效的、精练的、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碰撞思想火花的拓展和延伸,这样才能成为我们高质课堂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大丈夫文言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此“毒”非“毒辣”
手抓饭,真的大丈夫?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
何为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