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当代启示

2020-07-09李智慧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9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启示

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整体持否定态度,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是纯粹的商业文化,没有个性,是奴役和统治人们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反思当下我国文化存在的问题,探寻我国文化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启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日益暴露出法兰克福学派所揭示的商品化、市场化等弊端,因此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其积极合理成分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大有脾益。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缘于特定的历史境遇。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其形成及发展时期,而在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流淌着犹太血统的法兰克福学派一下陷入梦魇之中。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府建立机构大肆宣传纳粹精神,还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形式将纳粹主义强行灌入民众思想,企图对民众进行精神洗脑。法兰克福学派被迫远离故土,随后他们辗转迁入“自由的圣地”——美国,而刚刚逃离德国纳粹统治的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又见证了另外一种极权主义统治,他们发现了即使在没有法西斯强权统治下的美国,也尚且存在一种人为操纵性的大众文化充当了维持社会统治的工具。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联姻,使报纸、电视、广播、电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无形中扭转了人们对生存与生活方式态度的看法。在他们看来,这种大众文化的强制并不亚于希特勒宣传工具灌输式的精神钳制,在此基础上,他们展开了对晚期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环境下的大众文化批判。具体而言,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所谓的大众文化,即寄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媒介的更新,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重在揭示了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异化力量”对人的控制,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文化的商品性:经济利益的附庸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步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大众文化的生产也被贯以商品性原则。在工具理性及经济理性的扩张下,资产阶级的大众文化已成为商品,遵循商品经济的市场原则,具有商品拜物教性质。在利润的驱使下,大众文化已不再成为精神层面的享受,而是被资本家打上商品的烙印,在市场上进行公开售卖,服从价值规律。法兰克福学派承认在商业社会,艺术品同样具有一般商品的交换价值,但对于高雅严肃的艺术品来说,其满足人的审美认识方面的文化价值无疑是首当其冲的。与严肃艺术相反,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大众文化产品则是以追求交换价值为唯一的、甚至终极的目标,其文化价值早已荡然无存。为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它们完全堕入了商品世界里,为市场而生产,以市场为目标[1],是“彻头彻尾的商品”[2],从来“仅仅是一种商品”。

(二)大众文化的标准性:艺术个性的泯灭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艺术应当是独特的、鲜明的,而大众文化的批量生产早已使得文化艺术的个性与光环消失殆尽。霍克海默对此做出言简意赅的描述———“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无论从微观上还是宏观上看,文化工业都表现出齐一性。”[3]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精神需求的内在本质而进行文化创作,仅仅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的生产,这种生产完全是按照大商业机构赚钱的命令对文化产品进行生产运作,被“无激情”、“无风格”、“无个性”的模仿。在经济利益的推动及复刻技术的驱动下,文化生产已演变成日复一日商业化操作的历史重演,而这些如出一辙的文化产品又周而复始的出现在文化市场,不仅扼杀了艺术创作者的创新性和个性,而且扼杀了艺术欣赏者的审美和想象力。

(三)大众文化的欺骗性:社会反叛精神的瓦解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应当起着使人们摆脱无知,摆脱恐惧,成为主人的启蒙作用,而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藏匿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利用大众媒介的性质不露声色的传递思想,是一种不断为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统治进行辩护的“肯定文化”。大众文化通过操纵大众心理的途径使民众心甘情愿的纳入资本主义运转的机器之中,加强了文化的“肯定性”,消除了文化本身特有的“否定性”。阿多诺一针见血的指出:“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现实的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4] 大众文化通过提供无止境的虚假承诺及消遣娱乐来瓦解在机械劳动中满身疲惫的消费者自身的反抗与超越维度,使其逐渐丧失自己的思想,并沉沦于无深度的享乐,不断逃避现实,愈加倾向于顺从主义,形成了单向度的思想与行为。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当代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所揭示的大众文化商品性、模式性的批判,深刻而又独到,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加变本加厉的注入当今社会,为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鸣响警钟。

其一,对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作为一种非现实的幻象,必须与物质商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并未完全否认文化商品化的可能。我国大众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处于市场交易的运作轨道上,是一种融入商业性质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但是,人们却难以察觉自己的生活是被大众文化塑造的。市场上所谓流行的东西,并不是我们内心的真实诉求,而是媒介的投射,或是被生产制造商所引导,或是被报纸电视刻意训练。大众真正所需要的正是经过“引导”后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疑体现了商品拜物教原则。

其二,对大众文化的艺术性批判,文化产品纳入商业化运作生产后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批量生产、规格划一。而艺术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个性和创新,按照固定公式和套路描摹的艺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文化的商品性致使其生产者盲目的追求經济效益与市场产值,进行流水生产和批量复刻,在不断缩短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周期中,最终扼杀了文化的艺术个性。正如法兰克福学派所言,文化工业所制造的产品,若说有什么风格,程式就是它的风格。

其三,大众文化的社会性批判,媒介的泛滥,人们被淹没在信息和无聊琐事的汪洋大海,流于表面与感官的庸俗文化,丧失了深层次的自主思考能力。当下社会,娱乐、消遣、享乐之风盛行,电视和网络媒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娱乐休闲文化,是一种浅层次的、无深度的享乐。大众文化生产者没有主题与想表达的东西,如同快餐式文化,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看后就忘,过后就扔,无暇思考,观众想获得的也仅仅是一种消遣,于是内容和人都会变得空洞,日复一日,思想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当我们想要拿出一点深度思考能力时,却只有望而却步。法兰克福学派给我们的启示意义,也尚且体现在这里。

参考文献

[1]  阿多诺.在音乐中的拜物教性质和听力的衰退[M].阿拉托,哥布哈特编.法兰克福学派基础读本,1977:279.

[2]  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J].新德意志批判,1975,(6).

[3]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2.

[4]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30 .

作者简介:李智慧(1996-),女,汉族,河南洛阳市人,学生,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启示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