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蜑家一族

2020-07-09王淼

散文诗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阿兰家人生活

王淼

中国的大江、河海很多,以船為家的渔民无数,例如长江、黄河的水上居民,都以渔民、船工称呼,唯独两广、福建一带的船民,称之为“蜑家”或“蜑民”。

蜑家属于汉族一员,称号源于蜑家像悬浮于饱和盐水的鸡蛋,终年飘泊海上,故亦得名“蛋家”。而蜑家人自己对此有更创意的说法,他们终年生活在水上,与风浪搏斗,生命毫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

据屈大均著作《广东新语》记载:“诸蛋人以艇为家是曰蛋家,其女大者曰鱼姊,小者曰蚬妹。蛋人善潜水,昔时称龙户。”蜑家由于长期生活在船上,行走不多,故他们的脚掌与生活在陆上的人略有不同,因此有人称这类蜑家为“曲蹄”,带有歧视意思。

据史书记载,秦朝赵佗在岭南建立越南国,其后大批越族人在朝庭当官,越族人也是南越国军队的骨干。后来在汉武帝年代,因南越国背叛汉朝,引发战端,南越战败而亡国,为逃避汉军镇压,成千上万的越族人逃窜江河,过着海上飘流生活,这批人后来成为蜑家(水上人家)的主体,终生在船艇上居住、生活。由于朝廷对蜑家采取歧视政策,不准蜑家设户籍;如蜑家有人亡故,不准在陆地埋葬,只能葬在沙滩形成的沙岗地带,沙岗遭遇特大暴雨冲刷,尸骸抛露,野狗争食,惨不忍睹。

除官府外,蜑家也受陆上人歧视,认为蜑家是异类,不准他们到陆上居住、建屋,不准他们穿鞋,不准他们与陆上人通婚等等。香港蜑家透过民歌形式,唱出自己无奈的心声,歌曰:“沙田蜑家水流柴,赤脚唔准行上街,苦水碱潮浮烂艇,茫茫大海葬尸骸。”

但是蜑家也以各种方式反抗陆上人对他们的歧视。据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在广州的日本占领军追杀青年阿瑞,他逃到珠江边,在危急存亡之际,岸边的艇家妹阿兰冲上岸来,把阿瑞拖到艇上,使其避过杀身之祸。

此后这对萍水相逢男女竟相互相爱慕起来,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阿瑞与阿兰秘密结婚,并迁居陆上多年,一直无人发现。后因阿兰的表亲上岸做小买卖时,不慎受伤,躲在阿兰家中治疗,不幸被包租婆发现而暴露身世,包租婆称阿兰为“蜑贼”,要驱赶阿兰等离开,幸好众人都视阿兰为好邻居,力争阿兰留下,包租婆无奈,只好作罢。

其实蜑家人并非庸才,如大音乐家冼星海,前广州市长刘纪文、香港富商霍英东、前香港渔业界议员黄容根等都是蜑家出身。

一九六○年代末,广州市政府为整治珠江河面上数以万计蜑家船艇,修筑南北两岸石堤,打破对蜑家人的歧视,将十万艇家迁入河南、河北两岸的基立村、荔湾涌、大沙头、二沙头、滨江东、南园、素社、石冲口、如意坊、东望、猎德等渔民村居住,使之与陆上人融为一体,建立户籍,可在岸上打工谋生、求学,甚至与陆上人通婚都没有问题。

但是并非所有蜑民都愿意往陆上迁,他们当中不少人顾虑不能适应陆上生活。由于蜑家终年生活在狭窄的水上空间,体质与行动方式已完全适应了水上环境,中枢神经系统和平衡系统也习惯了船的摇摆不定。

上岸后,之所以发生不适应环境的“陆晕”现象,一方面由于在稳定的环境中产生“生理晕眩”;另一方面,蜑家人和陆上人之间尚未完全融洽相处,难免不产生旧时的歧视现象;还有就是因经济周转不灵造成生活困难、文化差异等因素带来的“心理晕眩”。

与此同时,粤中地区、广西合浦、福建等地蜑家族人也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上岸定居,香港、澳门也不例外,许多艇家都往陆上迁移、就业或就学。

蜑家没有自己的独立祖籍语言,其语言常被居留地人民同化,如广州的蜑家讲广州话、台山的蜑家讲台山话、三亚的蜑家讲海南话。蜑家多以捕鱼为生,亦有经营长短途运输,如运木材、建筑材料、杂货等。城市的蜑家还开设华丽的花艇吸引顾客,有些在河边贩卖艇仔粥、炒田螺等,俨如海上小食肆。而沿海没有上岸的部分蜑家,仍然从事捕鱼为生。

但事过境迁,渔民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鸟枪换炮了,由过去的小艇及大木船、撒网式捕鱼、只能近海作业,转变为大吨位机动船,还有卫星导航设备、无线电通讯、急冻储备室等先进设施,远赴外海、船队集体作业,采拖网式捕鱼,常常满载而归。

蜑家人也像有些陆上人一样迷信鬼神,由于蜑家艇狭小危险,故禁忌特多;有人还认为妇女身体污秽,不准其跨越船头。吃鱼时,一条鱼在碟中摊着,直到两侧鱼肉吃完,也不允许把鱼翻转,汤匙放在桌上,只许匙面向上,不得反放。这里面忌讳的是一个“翻”字,船翻了,蜑家人的财产、性命就不保了。

与蜑家相关的广州民谚“蜑家鸡见水没得饮”,说的是蜑家在艇上养鸡,鸡关在笼子里,挂在船尾养殖,这些鸡整天对着悠悠江水,却不能啄饮。这句俗语比喻人们对自己的期盼的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但实际上还道尽昔日蜑家人的心酸。

另外一句是“拉人夹封艇”(拉,擒拏也;夹,兼的意思),这是广东民间对当局执法过程的诙谐描述。在陆上执法,拘捕当事人,查封居屋;但为什么不用”封屋”形容,从中反映出陆上人对蜑家根深蒂固的歧视和偏见。

过去蜑家夫妇生活在水上狭小的船艇上,空间有限,生活单调,所以蜑家艇的孩子特多,为此无论香港的家计会、大陆的计画生育部门,都对这类艇家做大量宜教工作,要其实行计画生育,均收到良好效果。

此外,蜑家人对首饰的喜爱,基本上与陆上人相同,但尤其偏爱玉器。蜑家姑娘喜欢碧玉和翡翠,寓意追求纯洁和美好。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约两公分大小单孔圆环,配上约三克重细金链,做成别具一格的耳坠。

蜑家女人喜欢打“脑髻”,把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挂着晶莹剔透的绿色碧玉或翡翠环,为蜑家姑娘平添几分媚人光彩。

蜑家姑娘也喜欢戴竹笠,而且非常讲究尺寸。上半部直径为十公分、高八公分,下半部直径四十公分、高四公分,是筒式竹笠,做工讲究,编织目细,外部刷上一层金黄色海棠油,既是竹笠的保护层,也增添戴竹笠者的风采。

碱水歌是操广州方言的渔民(蜑家)唱的一种渔歌,是蜑家一绝。“天马河水波连波,万千小鸟多又多,百年古榕舞婆娑,好听古仔(故事)一箩箩。”多么动听的顺口溜!

蜑民还喜欢用赤橙黄白青蓝紫七彩胶丝绳,配上各种色彩斑斓小贝壳编织成彩色笠带,带上这种精工制作的竹笠和美丽的彩带,使在骄阳下飒爽英姿的蜑家妹显得更加艳丽动人。

蜑家男人外出工作,女的留守艇中,利用小艇摆渡过海搭客,或开花艇,卖艇仔粥,做些小生意,增加收入。

蜑家妹撑着小艇,边唱边摇,欢快地唱起《碱水歌》招来顾客,歌云:“一篙撑,二篙撑,三篙撑到广州湾。人话广州脂粉地,我话广州晒树皮。晒得树皮来舂粉,女人搽面去揾郎(找男人)。有郎之时真架势(威风),冇郎之时残过泥。”

此外,在广东沿海地区如阳江、电白,和香港、澳门也有与正宗碱水歌相近的渔歌,因为他们都以碱水打交道,碱水歌因而得名。碱水歌又称“碱水叹”“叹哥兄”、 “叹姑妹”、 “叹家姊”。

早在明末清初,碱水歌就已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蜑家一族为调剂生活,增加朋友之间互相了解,逐渐形成对唱对答的的习俗,有独唱、对唱等形式。可惜这种文化随着蜑家迁徙上岸而濒临消失,年轻蜑民在向往时尚新潮,如今只有少数年老蜑民才会唱碱水歌。

唯一例外的是,广东中山市坦洲镇仍有人用广东方言唱碱水歌,曲目丰富,流传广泛。

猜你喜欢

阿兰家人生活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我的家人
善良是最好的名片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旁敲侧击
唱戏的老侯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