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美丽乡村规划特点与实践探索

2020-07-09杨婷

乡村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

杨婷

[摘 要] 乡村地区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武汉市约3/4的土地面积、1/4的人口在乡村地区。在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乡村发展和建设逐步改善,逐渐由承担供应城市职能的农业生产区域向全面振兴的魅力多元区域转变。本文系统总结湖北省武汉市两个阶段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特点,并以胜天村村庄规划为例,论述多元市场需求导向下村庄规划编制方法,以期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 美丽乡村;乡村振兴;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6--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地方层面高度重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湖北省武汉市按照宏观政策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制定了“普惠制”和“特色化”两个阶段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开展了一系列乡村规划和建设实践,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典型。

1 普惠制发展:“家园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改变村庄长期缺乏规划指导、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等现实发展问题,武汉市于2005年启动了以普惠制为特色的农村地区“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以“全市统筹、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的规划方式,按照每年350个村的进度,用6年时间完成了全市2 087个行政村的规划全覆盖[1],填补了农村地区生产、生活设施的历史欠账,基本补齐了武汉市农村基建短板。

2 构建市域乡村发展蓝图

2009年,武汉市以“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为原则,为进一步强化农村规划的系统性,组织开展了《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2009—2020年)》,对全市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镇村布局、人口集并等进行统筹安排,首次在市域范围谋划了农村空间发展蓝图。

在全市空间发展战略引导下,规划“新城建设发展圈、都市农业发展圈、生态维育圈”3个圈层,指引农村产业和居民点差异化发展。其中,新城建设发展圈内的农村居民点以向城市集并为主,形成设施完善的城市型社区,农业产业以科技、观光和体验农业为主。都市农业发展圈内的农村居民点优先向镇区、重点村、中心村集中,农业产业以机械化、规模化为发展方向。生态维育圈内的禁建区原则上不得新建村庄,已有村庄应控制发展,逐步向适建区迁移。

同时,按照积极发展型、适度发展型、控制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村改居5种村庄居民点类型,引导村庄因地制宜、有重点、有差别地规划建设。其中,积极发展型村庄为规划重点村和中心村,建议加大建设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其他撤并村庄的主要迁入地。适度发展型村庄是现状为中心湾、规划非中心村的村湾,建议保持村庄原规模,并给予适度发展的空间。控制发展型村庄为规划一般村,建议控制建设发展。限制发展型村庄不适宜原地继续发展,需要搬迁至其他村庄,建议禁止建设发展,引导其逐步向规划重点村、中心村或镇区迁并。村改居型是把城镇规划区内的村民委员会改为城镇居民委员会,改变传统农村管理模式为城镇社区管理[2],使村庄逐步转化为城市社区。

3 村庄规划全市域覆盖

按照全市要求,针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补充农村基本公共设施的要求,以自然村湾为规划对象,实施“四通四改一化”和“一场一室”[3]建设,从村域村湾布局规划和村湾建设规划两个层级实现村庄规划全市域覆盖。

3.1 村域村湾布局规划

在村域范围对现状村湾分布与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明晰“整治型、新建型”的村庄建设类型,分别制定建设标准(见图1)。其中,整治类新村包括两类:一般新村整治主要指对原有村湾进行改造,重点新村整治指对历史文化名村、风景名胜区新村等的整治。新建类新村主要指根据规划需要进行整体搬迁及迁村并点的村湾,可分为城镇型与乡村型两类,城镇型即并入城镇建设用地的新村。

3.2 村湾建设规划

针对村域范围规划的不同村湾类型,分别开展村湾建设规划,明晰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和绿地景观体系,形成村湾建设空间规划平面方案(见图2)。

3.2.1 产业发展路径。武汉市每年通过财政投入,开展致富门道建设,新建和改造各类优势农产品基地,扶持新建畜牧养殖小区及沼气配套治污工程,扶持新建食用菌工厂化、自动化生产小区,改变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为特色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4],形成专业的芦荟生产村、蘑菇村、养鸭村、蔬菜村、养牛村和农家乐旅游村等差异化的产业特色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2.2 基础设施建设路径。通过“四通四改一化”和“一场一室”建设(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网络通;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绿化;建设集稻场、文化活动场等于一体的村多用途活动场,集村“两委会”工作室、村卫生室、村民活动室等于一体的村多用途活动室),实现村湾布局优化、水电道路通达、庭院道旁绿化、饮水卫生安全、信息传递通畅以及村容村貌整洁。

3.2.3 村湾适度集并路径。通过6年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规划实施,武汉市12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湾集中或整村迁建。特别是汉南区和东西湖区,由于土地属于国有,村庄集中的力度较大,共有37个村实行了集中,占这两个区村庄数量的37%。通过村庄集中建设,腾出了大量的农村宅基地,这部分土地一部分通过复垦转为农用地,一部分用于土地指标流转,解决了城镇建设用地需求。

4 特色化发展:“美丽乡村创建计划”

2011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而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5]。武汉市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武发〔2011〕11号),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整合聚焦”的思路,通过竞评方式在全市遴选中心村(社区)和特色村,进行重点建设和发展,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亮點和样板。

4.1 高標准完善规划体系,强化美丽乡村规划的引领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乡村发展的巨大变革,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要求村庄具有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设施完备、规划合理的外在之美,另一方面要求指村庄具有产业发展、村民富足、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内涵之美[6]。在此情况下,为统筹指导武汉市美丽乡村的规划编制,促进村庄良性发展,武汉市制定了《武汉市街(镇乡)域镇村体系及布局规划评估优化技术要点》《武汉市农村新社区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和《武汉市村庄规划技术要点》等一系列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创新提出以镇域村庄布局规划为指导,以村庄建设综合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农房建设规划为落地,以村庄产业发展规划和村湾绿化专项规划为支撑的“1+3+2”的美丽乡村规划编制体系,全面指导镇村全域整体发展,确保规划建设全面落实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要求。

4.2 分类引导和串点连片双调控,强化美丽乡村差异化发展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应避免“千村一面”,既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又要考虑农村产业发展特色以及平原、丘陵等不同地形地貌特点,有序开展村庄集并或整治工作,做到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和风貌特色的融合统一。武汉市结合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中心村(社区)和特色村的建设,促进美丽乡村串点、连线、成带发展。一方面,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设施配套”的要求,引导村庄适度集并,建成蔡甸区奓山新社区、大集新社区和江夏区怡山湾社区等10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中心村(社区)典型;按照“小拆小建大整治”的方式,夯实产业支撑,提升村湾环境,打造生态景观体系,建成蔡甸区大集街九如鲤村、奓山街一致村,江夏区童周岭村等74个特色村示范亮点。另一方面,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区域集中的连线、连片美丽乡村发展带。各新城区选取风景最优美、人文有特色的区域,按照4A级景区标准编制美丽乡村发展带总体规划,着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村融合,形成了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新洲桂花大道、江夏梁子湖、蔡甸九如鲤等8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带,整体提升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4.3 注重制度规范的顶层设计,强化美丽乡村的建设实效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需要立足乡村实际,明确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明确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7]。为保障美丽乡村有序建设,破除中间环节走样,武汉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武汉市美丽乡村提升计划(2016—2018年)行动方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申报指南、建设标准、验收办法等文件,将各项指标落实到每一部门,由部门制定指标内容和标准,并对该项建设负责,同时参与美丽乡村的考核验收,确保建设成效。支持鼓励真正有积极性、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社区)和特色村的产生均采取“自愿申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的竞争式方式,对获得市级批准同意建设的中心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在验收后,按照每户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对特色村农房立面整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按每个农户8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确保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

5 武汉市美丽乡村规划实践

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胜天村位于黄陂区东部,与木兰山风景区相接,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农业种植、花卉苗木和休闲旅游为支柱的产业格局,成为黄陂区北部生态旅游的重要节点。为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特开展以产业提升为核心的规划编制工作,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具有活力的农村新型社区典范(见图3和图4)。

5.1 以关联一体的产业模式,构建内生发展动力

规划从政策扶持、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联动措施出发,提出胜天村的发展要以特色化差异发展的优势引导和升级提质的创新化发展为策略,逐步打造出以循环经济链接以花卉、林木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和以休闲观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关联一体的绿色产业链条,提升村庄内生造血能力,保障村庄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2 以各类资源要素的统筹,形成功能互补的空间布局

规划基于村域生态安全格局、社区建设发展和产业布局特征,合理进行了村域各类用地及设施的空间安排。同时,结合村域土地利用整体布局,对村域功能互补的三大功能片区在居民点调整、产业发展、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区指引,确保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5.3 以公共空间的特色营造,塑造个性鲜明的聚落空间

规划采取尊重原生态特征和社会组织的方式,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划分私密空间(院落空间)、半私密空间(小型邻里交流空间)和开放空间(较大型的社区重要公共空间)三类邻里空间,结合组团式布局模式和建筑空间及单体建筑指引,重塑“熟人社会”关系网络,全面落实和传承本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诉求。

6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武汉市将进一步深入实施“以点带面、以轴带面”的发展模式,选取重要的区域交通走廊和发展条件良好、特色明显的若干村庄,建设主题各异的美丽乡村带,先行探索乡村土地资源价值化、乡土文化活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助推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勇.关于怎样建设武汉的新农村:对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从试点探索到全面实施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7(10):58-60.

[2]杨瑞燕.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西部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策略研究:以黔东南州城镇体系为例[J].城市建筑,2014(12):4.

[3]黄宁,薛爽,程明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探索:以武汉市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例[J].规划师,2007(4):50-54.

[4]朱军魁.浙江仙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5]蒋跃庭,李沧粟,钟卫华,等.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研究:以浙江省海盐县为例[C]//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

[6]袁飞.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4.

[7]俞慈珍.基于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的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114-120.

猜你喜欢

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析变电站规划建设法律手续办理常见问题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城市新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