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观要素差异化的民俗景观设计初探
——以朱桥乡摇橹小镇为例

2020-07-09张童徐从广陆小彪

安徽建筑 2020年6期
关键词:摇橹周村民俗文化

张童,徐从广,陆小彪

(1.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31)

1 引言

2020年1月,我国爆发了严重的肺炎疫情,以乡村为主的地区疫情的防控形势尤其严峻,并且由于病毒传播情况认识不足而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风险。各地区为了防止疫情扩散,采取了社区为单位的集中防控和封闭小区、封闭道路的各种做法,但严密的防控却会无可避免的发生一关了之和一封了之的情况,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在2月12日召开的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不仅仅是针对疫情防控,差异化策略可以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在景观设计中,差异化策略可以高效分析一个区域内不同单位的特点,从而应用合理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朱桥乡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北面,紧邻南漪湖。汪南村位于朱桥乡政府所在朱桥社区的东南侧,紧邻乡政府驻地,汪南村内水域分布广泛,在村内未通市政道路之前,各自然村均以划船为主要交通方式。朱桥乡上位规划中将汪南村以农业观光旅游区作为发展方向,主要建设有朱桥特色的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如农家乐,特色水产交易等),并兼有居住功能和商贸物流功能。汪南村以水产养殖为主要产业,采取水稻和水产共养的生产模式,区内稻田和养殖田交错布置,形成了美丽的乡村大地景观。

“摇橹小镇”核心区位于朱桥乡中部,紧邻朱家桥社区,由朱桥乡汪南村下辖的两个自然村(何村,周村)组成。两个村庄分布在汪南村村委会的东南侧,何村位于养马路北侧,周村位于养马路南侧。两个村庄之间有一片水域,是核心区主要的水域,串联了核心区各个村庄和重要场所。核心区的区位如图1所示,何村主要定位为民俗活动体验区,周村的定位为民俗文化旅游区,两个区域功能侧重点不同。

图1 核心区区位示意图

2 “摇橹小镇核心区”的景观环境要素分析及其差异化特点

在对朱桥乡汪南村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核心区各村庄聚落的景观空间的布局和环境要素的基本情况。

2.1 北侧何村景观空间及环境要素分析

何村景观设计总面积约9.42hm2,共有东西两个村口,图2为何村景观设计区域分区示意。

何村原有小码头三处,地势整体中间高,地势最高处距水面不超过6m,80%以上建筑属于新建普通砖房,房屋质量整体一般,需要进行改造和修缮。核心区内,何村涵盖的水域面积低于周村,但与其他地区的水路联系较为紧密。何村视野较为开阔,但植被覆盖率较低。何村以西桥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侧地势平坦,房屋质量整体好于东侧,景观改造难度较大,适合规划旅游服务设施。东侧区域景观资源较好适合作为主景区开发。何村的现有植被资源不理想,需要对何村做旅游相关的植物配置,保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使用当地树种。

何村的各项环境要素分析如表1所示。

2.2 南侧周村景观空间及环境要素分析

周村景观设计总面积约为11.03hm2,图3为周村景观设计区域分区示意图。

何村的各项环境要素 表1

图2 何村景观要素分区示意

周村整体建在三角形高地上,四面均为水体,北侧水体常水位标高低于南侧水体。雨季水面上涨程度大,部分区域道路两侧水面不等高,水文条件复杂。村内房屋建筑质量较低,但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村内几乎没有硬质路面,滨水驳岸高差不一,景观建设难度大,但建筑改造空间大,景观效益潜力大,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

图3 周村景观要素分区示意

周村的各项环境要素分析如表2所示。

2.3 “摇橹小镇”内部环境要素差异性

摇橹小镇内部景观环境条件相对趋于稳定,各部分环境要素主要在3个方面显示出差异性,分别是建设程度、地形特点、植被条件。

2.3.1 建设程度

摇橹小镇内部建设程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硬化道路和建筑质量这两个方面,除此之外公共设施和景观设施均无明显差异。以自然村建设程度来说,小镇内两村庄基本保证了村民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

以道路硬化程度而言,何村入村两条道路均为宽5m的水泥路,村庄内部临水侧均建成水泥路,其他区域均为碎石路和土路。村庄内部交通较为畅通,坡地上房屋均修建水泥路延至主路,方便小型车辆通行。建筑质量上何村也明显好于周村,但建筑改造难度大,景观效果也没有明显好于周村,废弃建筑数量在个位数以下(部分建筑调查时无人居住,无法判断内部是否废弃,判断依据建筑自身结构状态以及周边环境),有4处自建简易棚和多处旱厕。周村部分道路情况已在前文说明,仅有入村道路建成水泥路。周村建筑质量较低,甚至有部分建筑整体开裂和坍塌,危房数量少,但比何村多。建筑平均高度高于何村。

两村建设程度均能保障村民正常生活,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建筑质量和道路交通上。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何村的景观建设不能注重在整体改造上,何村应以功能性为前提,去建设民俗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周村因为建成度低和破坏度高的原因,整体景观改造看似需要高成本,但改造空间丰富,最后达到的改造效果会较何村更优。

2.3.2 地形特点

何村的地形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的基本特点,村内地势也较为平坦,道路起始点高程差最多在2m之内,地形坡度变化较少。

周村的地形呈现出四周低中间高德基本特点,村内地势较崎岖,坡道和阶梯较多,部分地段高程差接近3m。

2.3.3 植被条件

周村由于周围种植农作物较少,四面均不同程度临水,加之村内硬化程度低,所以植被覆盖率和植被多样性程度较何村高。何村建设程度大,植被破坏度大,植被郁闭度也低于周村。

3 “摇橹小镇”主要民俗文化梳理及其差异性分析

民俗,即民间风俗,它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趋同性行为模式,包含着人们在物质生产、经济贸易、社会交往和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1]。朱桥乡摇橹小镇想要展现的民俗景观更注重表达当地独特的,与水共生的生产生活行为。

3.1 摇橹文化

朱桥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由于紧靠皖南第三大湖泊南漪湖,村内水道纵横,植被茂盛,各个聚落都有大大小小多个码头。在何村里面的走访时得知,村子里以前都是靠划小摇橹出行,有的时候一些贸易活动也都在船上进行。水域大面积覆盖,这使得汪南村的各个村庄都建成在被水围绕的高地上,有的高地最高点距水面有10m之多。即便如此,在调研中,还是能看到村民的家中被水淹过的痕迹出现在房梁之上。

周村的各项环境要素 表2

以上现象说明,朱桥乡的水域覆盖面积广,水文情况复杂,在皖江平原地区这一水文特征也是少有的。而以摇橹的出行方式对于当地的村民来讲,也是一种独特的记忆。如今的摇橹已经屈指可数,只有当地还在进行捕捞的渔民才会继续使用摇橹。摇橹文化是当地最为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之一,因为摇橹是汪南村曾经生活生产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对于这一聚落景观的设计而言,要在设计中提炼主题,首先需要找到与摇橹息息相关的各类场所,活动以及生产资料,才能初步在形式上找到展示摇橹民俗文化的基础方法。

3.2 皖南花鼓戏

花鼓戏是闻名全国的戏曲种类之一,属于民俗文化中地方特色十分突出的一类表演形式。不同的地区演变出了各种不同的花鼓戏表演形式。安徽民间关于地方戏曲有“徽黄庐泗花”的说法,其中的“花”便是指皖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作为安徽省的第五大剧种,有着深厚的民间土壤[2]。皖南花鼓戏拥有不同于安徽其他地方剧种的地域特色。皖南花鼓戏以宣城地区为代表,并辐射了周边的江浙部分地区。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艺术性的表现和塑造,去更好的保护和发扬皖南花鼓戏,使这样一个地方性的戏种对内能更为当地人方便直接的认知,对外能影响更多的个人和群体产生兴趣。这样皖南花鼓戏这一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摇橹小镇的旅游发展就会同步的得到实现。

3.3 板龙灯文化

宣城朱桥特有的龙灯习俗,板龙的板指的是板凳,板凳来自于村内的各家各户。舞板龙灯的活动一般只有在重要的场合和节日才会举行,在以前甚至是有两年、四年间隔的盛大活动,是小镇主打的民俗旅游项目。

3.4 水乡文化

宣城市是东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南接黄山,北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江东门户。广袤的水域和充沛的降雨使得这一地区的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朱桥乡及区域周边均是典型的平原水乡地貌,稻田水道一望无际,视野内几乎没有山脉和丘陵的出现。农业景观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每个地区的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己的风俗习惯选择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农业景观[3]。由于村民们大部分的生产生活都围绕着水这一要素展开,当地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水为主题的各种文化形式,“水乡”这一概念不仅仅是以水文条件来定义的,而是渗透在朱桥乡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图4)。

图4 部分河道景观建设示意

4 摇橹小镇民俗景观表达方法

4.1 以原有建筑物为载体的直接表达

朱桥乡原有建筑改造代价大,但建筑立面空间较完整。临水面建筑立面面积大,作为景观展示效果好,能最直接将当地民俗文化反映给游客,游客还未进村就能从路上直接看到摇橹小镇的民俗文化景观。以何村南侧临水建筑为例,南侧建筑立面均使用民俗彩绘进行装饰,对于部分立面形态较差的建筑进行整修,对墙体裸露的建筑进行墙体艺术改造。对于部分质量极差的建筑和私自搭建的棚子予以拆除,拆除后原地进行景观设施的建设(图5)。

图5 滨水典型建筑改造举例

4.2 以生产资料为载体的间接表达

摇橹小镇选择使用摇橹作为小镇的最大旅游特色,是因为摇橹这一生产资料最能代表当地农业生活文明的特点。滨水而聚,与水共生,以摇橹为民俗文化表达的主要载体,会让游客更直观生动的体会到小镇的生活氛围和民俗特点。游客可以坐上摇橹在水乡交错的水道中穿行,可以感受到水乡充满魅力的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在设计中,以提升摇橹水上游览体验为目的,对水道两岸的景观进行了更新,保证了水上游览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趣味性。

4.3 景观装置的建设

民俗文化景观表达的需要景观装置的辅助,景观装置能满足各类游览的功能要求。装置的造型也是设计表达的载体之一。摇橹小镇中选定了多个人流可以集中的区域,设计了一系列与水乡文化和摇橹文化有关的景观设施。在核心区内多处临水地段设置了很多与水有关的互动设施。针对核心区内的游览路线,也设计了完善的标识系统和各具特色的引导装置。

5 摇橹小镇民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对于核心区的环境要素的调查分析以及对于摇橹小镇民俗文化的研究总结,核心区的景观设计针对何村和周村的着重点不同,以及空间和功能的考虑也有不同(图6)。

5.1 何村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北侧何村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面,相对来说有多数的集散点以及硬化路面,有已经建成的小码头3处,区域内主要活动区域坡度较为平缓,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何村适合开发成为摇橹小镇的民俗活动体验区,该区域以发展民俗活动(摇撸项目,垂钓项目,农业观光等)为主,并兼有各类民俗活动体验的配套设施,例如停车场,休息处,医疗服务点,集散广场,商品售卖处等。所以何村的景观设计首先要围绕何村的民俗体验项目进行,基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①何村入口景观及标识系统的设计;②村内道路的景观设计;③停车场,休息处周边的景观配套设施的设计;④摇撸等民俗体验项目游客接待处的景观配套的设计;⑤何村整体建筑景观质量的改造;⑥植物配置。

5.2 周村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南侧周村视野开阔度分区域有差异,但整体不如何村,周村最大的景观优势在于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地势起伏不一,对于景观设计而言,这样的条件可以扩大景观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周村四面滨水,且滨水面植被均覆盖茂盛,这导致周村整体景观感觉较为密闭,这样可以给游客提供轻松幽静的游玩环境,游客在周村更能平静下来去发现小村的美丽之处。

图6 摇橹小镇景观空间规划平面示意

基于以上特点,周村更适合发展例如精品民宿、农家乐和民俗文化体验等一系列项目,这类项目更多考虑到的基于游客自主选择。所以周村的景观设计基于环境条件在景观层面的优势,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①周村入口景观及标识系统的设计;②村内道路的景观设计;③精品民宿或农家乐的庭院景以及房前屋后的景观设计;④滨水区景观,小码头以及驳岸设计;⑤区域内环境优美地点的景观提升设计(网红景点的打造);⑥配套景观设施的设计;⑦与民俗文化展示相关的景观设施的设计;⑧民俗商品交易的配套设施;⑨植物配置。

6 结语

对乡村景观设计而言,当地的民俗文化如何表达是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区域内民俗文化多种多样,但具体的表达形式不可以随意堆砌。对一个区域的设计与改造不应当脱离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要只重视对其加以重塑,而是要尊重本地区呈现出的或潜在的自然环境元素[4]。基于区域内自然环境要素的差异性,首先可以制定出在工程技术层面较可行的景观设计方案,当把民俗文化这一要素纳入自然环境的特点中综合考量,将设计区域的空间继续细化,完善合理的功能分区,将不同性质的民俗项目和现有资源集中利用,这样深化的景观设计可以避免将几个村庄一概论之从而达不到发挥区域已有优势的情况。旅游活动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差异,人们通过旅游去寻找、欣赏、体验不同地方各式各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包括自然和文化在内的景观上,尤以文化景观差异为甚[5]。对于一个含有多个小村庄的滨水聚落而言,应将民俗文化的特质提取出来,按照环境因素和已有资源的差异去针对性的进行景观设计,将各种民俗表达形式分配到不同的村庄区域再重点突出,这样对于游客而言,会感觉到更有趣味性,也能满足不同游客的游玩需求。对于乡村发展而言,空间和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建设和维护成本更低,有利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摇橹周村民俗文化
两岸青年横泾摇橹共赴水乡之约
姐妹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母亲是那摇橹人
一炉酥香越千年,说的就是它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点赞!周村千人“五老”文艺队 点赞!阳光小学千人学生课间操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