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故事化”的策划与表达

2020-07-08王丽常路杰

中国记者 2020年6期
关键词:故事化电视新闻策划

□ 王丽 常路杰

内容提要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是传统媒体最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也是传统媒体的优势传播体裁。但近年来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僵化刻板,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和受众黏性降低。那么,如何提升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可视性”?笔者认为,在电视新闻中讲好故事是可行路径。本文围绕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可视性”“故事化”的策划与表达进行理论探索和经验分享。

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在尊重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报道思想、挖掘报道重点、选择报道角度、确定报道途径的创造性、能动性过程。

新闻策划是做好电视主题报道的关键和核心,从策划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前期策划、中期策划和后期策划。前期策划侧重于新闻主题和新闻选题等宏观层面的确定,中期策划是指围绕某一具体选题在报道思想、角度、采访技巧、语言风格、画面拍摄、细节抓取等微观层面的策划,后期策划主要是指依据播出平台的传播特质对后期制作和播出方式进行策划,以期传播效果最大化。新闻策划的三个层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统一于做好电视主题报道这一实践过程。

一、前期策划:捕捉具有时代性、重大性、典型性的选题

有经验的新闻从业者都知道,抓住主题、找好选题是一个主题报道成功的前提。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大多数记者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都要对新闻线索、新闻报道对象、新闻背景以及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等进行研判,而这些研判的准绳就是新闻选题的价值。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才具有主题报道的新闻价值呢,主要看以下三个要素:

时代性。所谓的时代性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课题,时代主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所有流传于世的新闻佳作都是贴紧时代主题的作品。记者作为大时代的亲历者、记录者和见证者,当今社会,必须站在和平与发展、改革与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和高度与时代共振,主动设置议题,反映时代主题。如2018年全国各级电视台和各大网络媒体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推出的《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专栏报道,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各个领域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巨变。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国各级电视台同时推出的《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的主题报道专栏,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折射出无数中国人奋进自信的家国梦,中华情。可以说,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2018年和2019年主题报道聚焦的时代主题。

重大性。重大主题报道的选题必须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战略部署、重大活动,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国两会,重大工程,一带一路,打赢新冠肺炎防疫战等,围绕这些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事件进行的选题策划,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站在田埂上,想着天安门,看全国要什么,自己有什么。只有这样,做出的主题报道才有新闻价值。

典型性。还有一类选题,事件不大,但是意义很大。因为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比较特殊,有风向标作用或者反映一种发展的新倾向、新苗头,使报道的主题具有新闻性和典型性。如2019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作品 《小岗村集体首次给4288位村民分红》,就是一件典型作品。小岗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长期以来,“小岗村一夜解决了温饱,却三十年未过富裕坎”的状况,一直为外界所质疑。小岗村此次分红,用事实回应了外界质疑,对推进全国农村更深入的改革,有着更为广泛和更为切实的典型意义与示范作用。

主题报道的时代性、重大性、典型性不是彼此割裂,互不相关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兼容关系,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可以使选题的新闻价值产生1+1+1>3的增值效果。

二、中期策划:以思想、细节、感情、美感提升“可视性”

选题先行是做好主题报道的前提,但是大量主题报道过于强调思想性,忽略了报道的“可视性”。要做好主题报道,应当本着大主题、小切口、有情怀的原则,在讲好故事上下功夫。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会讲故事,成为新闻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新西兰著名学者艾伦贝尔认为,新闻记者是这个时代的职业讲故事者,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是国内积极倡导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新闻是故事,任何一条好新闻,它必然是一个好听的故事”。好记者讲好故事,就是能够通过细节,让新闻有温度、有分量,把有意义的新闻做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新闻做得有意义。怎么才能在一个主题报道中讲出好故事呢?结合实践经验,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好故事要做到四个“有”:有思想、有细节、有情感、有美感。

有思想。有思想是指主题报道通过讲述曲折动人的故事、引人关注的人物命运、衣食住行状况的微小变化,来反映经济、社会的大变革和国计民生的大背景。好的故事化新闻能细腻地表达宣传的主题、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带着受众一起去思考。

□ 采访《重生——海鑫重整启示录》的工作照。

思想不是凭空想象的,思想来源于实践。记者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要学会在众多新闻素材中提炼出主题思想,将众多的新闻故事、新闻细节依据梳理好的主题思想脉络有序呈现出来。使主题报道既报道新闻,又引发思考,进而引导舆论。如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当仪仗方队率先经过天安门时,来自山西夏县的双胞胎国旗护旗手引来了媒体的聚焦。但是,在众多的报道中,黄河电视台播出的长消息《夏县:我是祖国的护旗手》格外抢眼,该报道最大的亮点就是主题凝练、回应时事、思想性强,报道不仅生动记录了双胞胎父母和邻里乡村收看直播时的喜庆场景,还通过一组精到凝练的采访,阐述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建设的护旗手这一深刻内涵,升华了主题。作品播出后,被多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很好地起到了舆论引导作用。如果报道单纯就事论事,仅呈现一些表象的热闹场面,就很难发挥出主题报道应有的价值。把新闻报道做得有思想、有感染力,一方面能体现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主人公和观众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能体现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细节。细节是把新闻写活的根本。一篇优秀的主题报道必须见人见事见细节。细节不仅能增强新闻的可视性,而且能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更好地表现主题。著名记者穆青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说:“一些成功的新闻报道中,我看有两个东西突出,一个是评论,另一个是注意抓细节”。在电视新闻主题报道中,细节指的是新闻中最微小、最生动、最传神也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往往能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战“疫”报道一直是全球媒体聚焦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每天的报道不计其数,公开及时的信息,对公众了解防疫知识,理解政府决策,有效防控疫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些新闻报道中,最终经历时间沉淀,留给人们心底的还是那些温情的细节。如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播出的《浙江绍兴:医生夫妻病房前偶遇 认出彼此后暖心拥抱》里的那对身穿防护服的夫妻医生认出彼此后,暖心拥抱的那一刻;央视《新闻联播》里钟南山院士谈到英雄的武汉人民时,眼角的泪水;北京卫视《生命缘 来自武汉的报道》中湖北中心医院胡卫锋、易凡两位医院劫后余生的“网红”黑脸;各类报道中众多护士脸上被口罩勒出的伤痕等。这些细节,是所有新闻报道中,直击人心,最具生命力的要素,也是提高电视主题报道“可视性”的重要手段。

那么,电视主题报道中的细节如何挖掘呢?一是准备要充分,仔细研究主题和报道对象,对采访对象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等有基本预判。二是采访要扎实,挖掘要深入。采访中,要不怕吃苦,尽量保持摄像机处于开机状态,让采访对象充分地表达,因为细节常常混杂在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以2018年山西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脱贫贷:“活水”引得“金水”来》为例,该作品最大的特点是采用随机跟拍的方式,用多个细节展示了“脱贫贷”对贫困户的重要作用。很多人对该报道别具一格的开篇方式记忆深刻,伴随着从大喇叭里传来的浓浓乡音:“全体村民注意了,信用社给咱们办贷款来了……”画面从高高矗立在村中的大喇叭航拍飞过太行早春的乡村,落幅定在贫困户的院门口,信用社工作人员正在上门办理贷款手续,紧接着第二个画面是基层金融工作者掀门帘入户,热情的贫困户很自然地拿扫帚清扫炕沿:“你坐,你坐”,两个镜头中,极具乡土特色的大喇叭和小扫帚这两个细节,把观众一下拉进了故事里,仿佛成了故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在采访中,记者既是参与者、记录者,同时也是整个采访局面的把控者,比如在拍摄小拐村会议室场景时,为了充分展示少数村民对脱贫贷的顾虑,在会议当中,记者记录了不同意见的村民发言,现场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从播出效果来看,反响良好。从这个角度看,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是最具张力的细节。而成功捕捉这些细节都是建立在记者的充分准备和大量采访基础上。

有情感。“讲好故事”是电视主题报道提升“可视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好故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根植于情感,报道中只把故事讲出来还不行,还要以“情”动人,才能把故事讲好,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优秀的电视作品都是有情感,讲人性,有温度的。主题报道中的情感,一方面来自新闻事实和新闻故事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另一方面来源于记者在采编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共鸣。

在采访实践中,对多数记者来讲,人物类、民生类的主题报道,在讲情感和人性方面要容易许多,而对时政、经济类主题报道要相对困难。事实上,有些新闻素材表面上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如果记者用心挖掘,就会发现在看似客观冷静的新闻事实表象之下蕴藏着丰富的情感,甚至比民生类和人物类的主题报道情感爆发力、冲击力更强。如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电视新闻评论《重生——海鑫重整启示录》,这是一篇纯经济类的新闻报道。山西海鑫集团破产重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破产重整案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金融等多个领域,为了把这个专业性很强的重整案件讲得有感情、有温度,记者在采访中不回避矛盾,让采访对象充分地表达,每一个人物就是一个故事,每一段采访都是一段真情的表白。如时任闻喜县委书记的张汪尤为寻找战略投资人跑遍全国,在隆冬季节的东北吃了闭门羹后,踯躅街头黯然落泪的故事;重整管理人组长李旭生忐忑不安,首次到北京会见战略投资人的故事;海鑫职工李定发下岗再就业后,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喜极而泣的故事等。正是这些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让人物形象丰满和立体起来,让观众为之动容,把一个长达30分钟的电视新闻评论讲述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温情化的采访和故事,也成为该新闻评论在当年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获奖的加分项。

有美感。有美感,是各类媒体新闻作品追求的一个创作原则。不同于报纸、刊物等平面媒体,电视新闻是一种声像合一、声音和画面联动表达的新闻传播形式,它可以利用声画双轨将画面、解说、文字、同期、音乐、特效等电视要素灵活配置,巧妙组合,提升观赏的舒适感和愉悦感。这是电视新闻独有的优势,也是电视主题报道增强美感常用的手法。

如何增强表达的美感呢?首先,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有一定的审美意识,把美学与电视新闻学融为一体。同时,强化业务能力,对于画面、构图、取景、剪辑、造型、字幕、解说、配乐、特技等手段的美学表达特征了然于胸、灵活运用,才能提升报道美感,让观众享受收视过程,提高传播效能。如央视微视频《鼓岭 鼓岭》,讲述了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亲自促成的一段中外民间交往故事。在电视报道中展现过去时,一直是业界难题,但在这个报道中,巧妙地采用沙画、电视资料画面、现场回访融合互动的方式来叙事,原声加沙画有机结合,真实巧妙地表达了习近平同志细致入微的人文情怀、加德纳老人发自肺腑的异乡“乡愁”。全篇文风质朴,温馨感人,获得了当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增强电视主题报道美感的手法灵活多样,但有一种手法是独具特色的,就是“留白”。“留白”是中国画的鲜明特点,能够给人以无限遐想,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效果。“留白”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主题报道中,同样也能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电视主题报道《脱贫贷:“活水”引得“金水”来》中,有个段落,没有解说,只有一组乡村美景的镜头在音乐中慢慢切换:山间盛开的桃花、池塘边洗衣服的大婶、田埂上辛勤耕作的大叔、院子里踱步的小鸭子,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情感得到了升华,让观众产生共情和共鸣,真正体会到脱贫攻坚是一项温暖的事业。

三、后期策划:多屏融合,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对电视主题报道是挑战,但更多是机遇。电视主题报道要增强“可视性”,必须突破边界,针对不同媒介的受众心理特征,按照信息内容一次采集、多点分发、聚合传播的理念,做好后期传播的策划,实现传播效能最大化。

首先,这是时代的要求。网络时代,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快速崛起,带来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网民已达8.5亿人,占总人口的60.7%。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流量消费比上年增长71.6%,这说明,信息传播生态现状是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按照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的说法,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进而带来新旧媒介的融合,形成多元的信息处理、传播系统。

其次,也是电视主题报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媒体时代,主题报道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主题报道的采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但是播出只依赖于电视媒介,播出平台单一、时段固化成为制约主题报道传播效果的瓶颈。媒介融合时代,通过后期策划,实现多屏联动,电视主题报道就可以突破这一瓶颈,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传播效能最大化。

电视主题报道的媒体融合之路,应当因屏而异,多屏融合,组合发力。具体来讲,就是创新主题报道传播方式,一个故事,多种讲法,针对同一选题,可以发挥新媒体小屏端短平快优势,策划成微视频、Vlog等模式播出,在传统媒体大屏端,可进行深度、广度、高度上下功夫,大小屏联动,共同提升主题报道的“可视性”和影响力。如2020年2月下旬,受新冠疫情影响,山西省朔州市煤炭企业员工不能按时到岗复工,朔州市专门派出火车专列,从徐州点对点接回了606名煤矿工人。这次行动如何组织,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做好疫情防控,中间的环节如何衔接等,里面的故事非常多,需要深入采访的内容也非常多,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看点的主题报道的好素材。为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西站采用一套素材、多屏融合播出的方式进行了聚合报道,一方面通过电视荧幕(大屏)在新闻频道进行现场连线直播,以电视新闻的方式在不同的新闻栏目播出,同时针对新媒体小屏传播特点,在“新闻+”手机客户端和“央视频”以记者出镜Vlog播出微视频,随后,又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对这组新闻素材进行碎片化再传播。可以说,这组报道是根据不同传播平台特征,分别组织策划,将新闻资源充分利用,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成功实践。

总之,从近年来媒体融合的实践看,融媒体变的只是技术和形态,不变的仍然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理念和以故事为载体的叙事方式,这就是“可视性”的核心原则。

好记者讲好故事,在主题报道中,讲好故事需要主创人员有好的功力,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记者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具体来讲,一要锻炼脚力,练就行走基层的“飞毛腿”,好新闻都是跑出来的,生活远比想象更精彩。二要磨炼眼力,练就发现新闻的“千里眼”。眼力就是新闻价值的辨别力和判断力。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三要锻炼脑力,练就洞察事物的“雷达脑”。当前,舆论形式复杂多变,记者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通过不断加强知识储备,提高政治素质,培育创新思维,来强化“脑力”。四要历练笔力,练就书写时代的“马良笔”。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呈现在荧幕上的内容就展示着他的“笔力”,是创作者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不断强化这“四力”,脚踏黄土地,心中有情怀,才能把带着泥土芳香的故事传递给大家。而这些有温度的故事也会成为电视主题报道的灵魂,使电视主题报道更具蓬勃生命力,成为记录时代的最强音。

猜你喜欢

故事化电视新闻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有深度 才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