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媒体两会英文报道的话语建构与框架分析研究

2020-07-08毛伟

中国记者 2020年6期
关键词:议题框架英文

一、研究背景

2020年两会是在一场特殊背景、特殊节点下召开的会议。两会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海外新闻媒体获取权威信息,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的重要窗口。今年两会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而此次疫情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中国以举国之力打了一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但一些西方政要、西方媒体在疫情问题上不断推诿塞责,挑起争端,妄图借助话语和传播优势打压和围剿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国面临着异常激烈的舆论斗争和意识形态争夺。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政策收尾工作的节点叠加,《民法典》、“港版国安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的出台,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工作部署等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关切,大大增强了今年两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此次两会是在中国一面全力阻断国内疫情,一面反击西方构陷诬陷的情形下召开的,海外媒体的关注焦点必然与往年存在许多不同。

□ 图2:海外媒体两会英文报道新闻源类型分布

□ 图3:海外媒体两会报道议题分布

二、研究方法

为相对全面地掌握海外媒体两会英文报道态势,笔者选择Access World News(世界各国报纸全文库)数据库搜集新闻报道样本。该数据库覆盖范围相对全面,集纳了全球12,080个英文新闻源,包括北美洲(8027个)、欧洲(1229个)、亚洲(916个)、大洋洲(749个)、非洲(645个)及中东(428个)、南美洲(50个)及中美洲(37个)等地区。英语是世界第一通用语言,覆盖范围最大,故在关键词设定方面,选择常见于海外媒体表达两会的英文词汇“Two Sessions”“Annual Session”“NP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CPPC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分别与“China”组成4个关键词组,在标题、导语及全文任意一项包含相应关键词组的新闻报道皆收录进样本集。样本检索日期限定与两会同步,即“2020年5月21日至28日”。

内容分析方面主要借鉴框架分析理论(Frame Analysis)。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认为,“框架”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的主观判断,是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一种认知结构。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框架分析”是一种有效综合研判新闻报道的研究方法,美国传播学者罗伯特·恩特曼、托德·吉特林等认为新闻框架的形成是一种“选择”和“凸显”的过程,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框架”能够使新闻从业者迅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向受众传播[1]。

在进行文本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时,本研究将“框架”思维贯穿始终,重点关照了报道主题、议题、态度等多个框架的特点。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了100篇报道进行编码,编码规则细分为类型、主题、议题、态度、信源等五个维度,由两位研究员进行统计,并借鉴美国学者雅各布·科恩等提出的使用Kappa值对判断一致性程度进行检验。通过SPSS软件工具对两个编码分类表进行计算,若五个分类维度的Kappa值均大于0.75则进行数据录入,否则重新进行编码直到满足分类的一致性。

三、研究发现

1.报道数量分布:欧美媒体发布的两会英文报道量较多

统计发现,共有46个国家的新闻媒体发布了1983篇两会英文报道。其中,欧洲、北美媒体发布的报道数量最多,分别为441篇和355篇;亚洲(不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媒体的报道量位居第三,为178篇。在全球主流媒体舆论场中,中国大陆媒体、香港媒体及澳门媒体也发布了一定数量的两会英文报道,分别为95篇、72篇及21篇,但这些报道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畴故未做重点分析。欧美国家传媒业较为发达,数据库收录的新闻源占比最高,而且英语既是这些国家的官方用语,也是世界通用语言,欧美媒体在两会英文报道方面占据天然的话语优势,这成为我国对外传播中面对的一个长期挑战。另外,海外媒体两会英文报道的新闻源类型主要为报纸、新闻网站及新闻专线,发稿量分别是798篇(占比40%)、536篇(占比27%)及518篇(占比26%)。

□ 图1:世界各国两会英文报道量分布

□ 图4 海外媒体两会英文报道信源频次统计

表1 海外媒体两会英文报道样本评价资源分布

2.报道主题框架:解读视角集中于政治经济

从报道主题看,海外媒体两会报道的解读视角主要集中于政治和经济方面,分别占比51%和37%;社会类、文化类、科技类、军事类等占比较少,占比均不到5%。虽然两会本身属于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但两会的意义不仅在于政治层面,很多相关事件和话题都与民生福祉等息息相关,而海外媒体的解读视角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政治类新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程式化报道,如新西兰《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黎巴嫩《耶雷波尼每日新闻》(Yerepouni Daily News)等都对两会日程等进行了介绍;另一类属于评论式报道,如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强势媒体均对“港版国安法”进行了泛政治化解读等。经济类新闻重点关注了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未来走势,如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印度《印度人报》(The Hindu)等都对《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各项经济数据进行了解读。

3.报道议题框架:涉港法案成为关注焦点

统计发现,海外媒体的两会报道议题较为多样,大致可以分为“疫情影响”“发展预期”“民法典”“港版国安法”“外交政策”“公共卫生体系”“小康社会”及其他等九类。其中,对于港版国安法的解读报道最多,占比近五成;其次是有关疫情对中国发展影响的解读报道,占比12%;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报道位居第三,占比11%。进一步分析发现,具有较强国际舆论影响力的西方三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的两会报道中,港版国安法议题占比82%,远超其对其他议题的关注度。

4.文本叙事框架:理性化分析与情绪化表达并存

在新闻传播学话语研究领域,荷兰学者梵·迪克提出从文本和语境两个视角进行新闻的话语分析,继而掌握媒体中对于特定事件的评价特点。借鉴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Martin.J.R.)与怀特(White.P.R.R.)提出的“评价理论”,可以从“态度系统”对新闻文本进行评价研究[2]。“态度系统”又包括判断(Judgement)、情感(Affect)和鉴赏(Appreciation)三个维度,有积极和消极两类。其中判断是以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等角度出发做出的评价词汇;情感是从各种行为和现象做出的情感反应词汇,一般有满意与否、幸福与否等;鉴赏是对除人和人的行为以外做出的价值评价。以布朗语料库(Brown)为参照,通过Word Smith软件工具分析发现,随机抽样出的100篇文本内容共可拆分为4986个小句,其中有1438个小句具有评价意义。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海外媒体两会英文报道的叙事文本更多使用判断和情感系统,表明这些报道既有客观理性的研判和分析,也有情绪化的叙事表达。西方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专业主义标榜新闻报道应当是客观展示事实而非编辑记者个人的情感表达,但在采写两会新闻时,一些欧美媒体却采取了双重标准。

5.报道态度框架:西方媒体主导的话语偏见

从评价资源的量化分布看,海外媒体的两会报道在情感层面更多呈现为消极负面框架,而报道态度分析也与评价资源的统计结果相互印证。对随机抽样出的100篇新闻报道统计分析发现,倾向性呈负面消极的占比较多,为49%;客观中立报道占比29%;积极正面报道占比为22%。进一步分析发现,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亚洲、非洲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体的两会报道更多呈现出客观中立和积极正面态度,而北美、欧洲媒体倾向于负面解读。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在报道涉华议题时,天然不信任中国官方信源。由于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种思维惯性和刻板印象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海外媒体的记者在具体新闻采写中的主观意愿和选择性。信源统计发现,“国外学者”“国外媒体机构”等与来自中国的信源数量相近,成为海外媒体报道中国两会的主要信源,而中国媒体机构的国际舆论影响力还有待增强。编辑记者通过词汇选择、信源选择等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处理,却可能影响整篇新闻报道的态度,影响公众的认知。正如美国学者塔奇曼(Tuchman G)用“做新闻”(Making News)来形容新闻的生产,而西方媒体机构会要求记者有选择地使用“直接引语”以彰显其所谓的客观性。

四、思考与建议

上述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占据话语优势的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媒体围绕两会议程,有选择地、有判断地、有明显情感倾向地对特定议题进行了重点报道;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亚洲、非洲发展中国家媒体的两会报道相对客观中立,其对华态度也较为正面积极。从总体来看,海外媒体的两会英文报道主题框架呈现为从政治经济视角的解读,议题框架虽较为多元,但在西方媒体的影响下港版国安法成为了聚焦点。不同国家新闻媒体的两会报道在采访对象、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很难以一概全地进行宏观定性描述。

□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采访。(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虽然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媒体的两会报道态度较为客观中立,情感倾向相对积极正面,但其报道主题与议题甚至文本叙事都深受西方媒体影响。客观上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新闻传播行业是建立在殖民时期所遗留下的制度之上,受西方影响很深,如南非、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伊拉克等传媒业依靠西方资本力量正在快速发展,其当地媒体与西方媒体的联系非常紧密。西方媒体对华消极负面的思维惯性和刻板印象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媒体记者在具体新闻采写中的主观意愿和选择性。

在西方主导的全球传播体系下,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两会等重大事件中,西方媒体在全球舆论场仍然具有较强的话语权,通过抓住个别事件与议题集中发力,刻意制造、放大负面舆情,已经影响到一些海外媒体在相关报道中的框架设置和话语选择。当前,我国新闻媒体机构尤其中央级媒体应当进一步加强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对华友好的新闻机构的全方位合作。这些本土媒体平台尤其是使用当地语言而不是英语的报纸、杂志、网站、新媒体等在普通民众中具备实际的影响力,且这些媒体机构受到西方媒体的负面干扰较少,应当重点突破,探索与之深层次的媒体合作联动。此外,对外报道的选题应当结合两会热点及亚非国家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策划,提供更加分众化、定制化的新闻信息服务,提高对外报道的贴近性,实现精准化和精细化传播。

【注释】

[1].毛伟.海外媒体涉华新冠肺炎报道的话语建构与框架分析.中国记者[J],2020(04):82-86.

[2].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Schools & Disciplines[J],2005,23(2):371-381.

猜你喜欢

议题框架英文
英文摘要
框架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WTO框架下
英文摘要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