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全国两会云报道观察

2020-07-08吴湘韩,张红光

中国记者 2020年6期
关键词:全息疫情

内容提要 今年全国两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今年全国两会报道最大的时代背景,云报道成为其最大特点。5G等高科技赋能,让两会报道超越时空。但云采访只是一种起辅助作用的互联网采访方式,终究不能完全替代现场采访的脚力。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全国两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全国两会尤为特别,开会时间推迟,会期几乎压缩一半,中外媒体机构上会记者人数大大受限,除了最必要的参与现场直播的采访和技术人员外,绝大多数上会记者不能进行面对面采访。但在5G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持下,突破了时空限制,“云采访”“云连线”“云剪辑”“云采编”“云直播”“云制作”“云传输”“云传播”“云互动”等构成了全国两会“云”报道的生动图景,架起了媒体、代表委员与受众沟通的桥梁。

疫情之下,科技赋能,智媒传播,云上互动,智能媒体“大显身手”,成为全国两会“云”报道的现实景观。

一、云报道是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最大特点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过艰苦努力,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防止疫情反弹的复杂性也在增加,中国面临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考、大战。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呈全球蔓延之势,根据Worldometers世界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5月25日12时51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50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34.6万例。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全球最多,超过168.6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9.93万例。

作为重大历史转折的后新冠疫情时代,“例外状态”将成为社会“常态”,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时代。美国学者约翰·加尔布雷思在其著作《不确定的时代》一书中写道:“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只有一项是确定的: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事实”。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人类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都造成了重大威胁,也对全球卫生事业带来诸多严重挑战。面对疫情,全球彼此因病相连,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疫病面前,没有一个看客,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局内人。不确定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深刻改变和重塑全球格局与生态。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最大可能减少面对面接触,以确保全国两会安全顺利召开。但与2003年SARS暴发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是,5G等高技术的发展,非面对面采访方式除了书面采访、电话采访等外,视频采访成为可能。云制作、云传播等在非疫情期间就已运用和发展。云报道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最大特点。而两会开幕前的疫情期间,有关部门组织的视频新闻发布会及各媒体进行的云采访、云拍摄、云策划、云制作探索,为两会云报道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准备,积累了经验。

据公开报道和笔者观察,云报道有如下几种实践类型:

1.云采访:记者会、代表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等皆是网络视频采访

美国学者南希·K.拜厄姆在《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一书中提出了七个可以用来有效比较不同媒体和面对面交流的概念:交互性、时间结构、社交线索、存储、可复制性、可及性和移动性。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几乎囊括了以上所有特征,为两会融媒云厨超越时空的全息“云采访”提供了可能。

今年两会的记者会等新闻采访活动,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新闻发言人、代表委员、部长均在人民大会堂,面前除极少数摄影摄像记者外,没有其他记者。分会场设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多功能厅,为数不多的上会记者提前经过核酸检测合格后在这里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利用5G网络开展直播连线,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两会新闻,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同屏共谈,记者会、代表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等皆采用的是网络视频云采访方式,其摄制的8K实时视频同步在新媒体平台和全国各大城市的40多万个超清大屏展示和播放。

大多数上会文字记者采访代表委员最常使用的是电话采访方式,代表委员参政议政,除现场会议讨论外,常见的是提交书面建议和提案,属于观点信息采访,也比较适合电话采访方式,受限性不大。但多数视频记者常用的是一种云采访的土办法:记者用微信等视频聊天软件或视频会议软件采访在现场或驻地的代表委员,两个机位,一架摄像机对着手机屏幕或电脑等大屏幕拍摄采访对象,另一架摄像机对着记者拍摄。

有的媒体邀请代表委员成为其“特约记者”,直播两会现场。有的代表团给代表发放直播设备,鼓励代表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

云拍摄、云直播从其本质内涵,可归于云采访。

2.云策划、云指挥

今年两会期间,许多媒体除了出于保密需要召开的面对面会议外,多数策划会和报道指挥通过视频会议或聊天软件进行。

中国青年报两会期间将“融媒小厨”升级为“融媒云厨”,以移动端优先,将两会报道内容制作、分发传播、整合运营纳入到全媒体协调机制,实现“滚动采集、滚动发布;统一指挥、统一把关;多元呈现、多媒传播”,投入更多人力进行云采访、云拍摄,不仅进一步提高两会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还大大提高了各端口采编审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度。

如人大和政协开幕会,除前方记者在梅地亚新闻中心进行视频采访、街采记者在社区采访外,后方记者,快讯、海报、微视频、图表等产品线编辑及端、网、微、抖音、快手等发布平台值班编辑,审核人员集中在融媒小厨办公,总编辑统一指挥,在准确的前提下争抢第一时间发布。“现场画面!刚刚,默哀一分钟”在中青报微信公号首发,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本报海报组提前备好模板,在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同时,快速选取金句、关键数字制作成九宫格海报,在各平台推广,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3.云制作

今年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在代表驻地搭建了两会报道前方新闻中心,依托5G技术,打造了融媒体虚拟演播厅,综合运用三维扫描与动态重建、三维数据编码、混合现实、5G通信传输等多种技术和手段,将前方采访代表委员的3D全息影像,回传到后方指挥中心“八一电视”演播厅,记者在后方与代表全息影像基本可以直接交流、实时互动,高速率、低延时实现全息“云采访”和异地“面对面”云访谈,呈现出“相隔几千里,促膝而畅谈”的视觉效果。

新华社也推出了“5G+全息+访谈”模式,并推出异地同屏系列大型访谈,在武汉、广州、昆明三地设置了分演播室,采集代表影像,讲述代表履职故事。在5G网络技术下,全息成像画面打破提前录制的弊端,实时在线同步投放至演播间,“代表委员”与记者的握手、表情、动作、交谈、互动十分自然。这是新华社将5G技术和云技术应用到新闻报道,推进智能媒体纵深发展的新尝试和新突破。

云剪辑等软件在日常工作中就已普遍使用。两会报道云传输、云传播等与非疫情期间大同小异,本文不再赘述。

二、技术赋能让两会报道超越时空

技术迭代和传媒变革,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低延时的5G网络,不仅打破了时空传输距离的限制,采用干涉和衍射原理的全息投影技术,也记录并再现物体的真实影像,5G全息异地同屏技术能够让真人等比大小的“全息主持人”和“全息代表委员”同屏交流,跨越时空进行云端采访。全息“云采访”是媒体融合技术向“沉浸体验式”和“三维化”进一步组合升级的体现,不仅契合了今年疫情特殊时期两会报道之需,也被业内视为在未来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融合创新报道形式。

2019年11月27日,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在《经济学人》发表署名文章《我们处在爆炸式创新的前夜》,文章说:我们坚信,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必然走进智能社会。今天,人类社会正处于新理论、新技术再一次爆发的前夜。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与新媒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专业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仅打破了原有的传播体系,颠覆了已有的传播模式,也深刻改变着用户的认知图式、消费习惯和传媒生态。当前,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火爆加速着媒体变革,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广泛应用颠覆和改变了内容产品的生产分发,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内核的全媒体、智媒体时代正在重塑受众和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以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高可靠为特点的5G技术迭代,为智媒传播及“云”系列带来诸多现实可能和发展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不论央媒,还是地方媒体,都全力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手段,充分应用媒体融合和智能新技术,在“用得好”上下大功夫、真功夫、巧功夫,以5G、AR、VR、区块链等新技术为代表,再造全媒体“采编播传评发”全流程体系,以“三微一端”及短视频平台等新渠道拓展传播空间,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主力军进军新闻舆论主战场、主阵地,为广大受众呈现了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有新度、接地气的两会报道。

高科技赋能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助力两会智媒传播。三大央媒的高科技和云技术运用,让人眼前一亮。在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推出“5G+4K+AI”直播方式的基础之上,今年两会总台首次采用全新技术“5G+8K”实时传输和快速剪辑集成制作,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直播体验。5月19日,在总台“5G+4K/8K+AI”媒体创新应用推广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技术人员现场通过“5G+8K”背包对两路8K外景信号进行了实时传输,同时对收录的8K信号进行了快速编辑,并展现了8K视音频传输和制作流程,现场传输的两路8K信号绝美还原了初夏美景。

新华社也推出了“5G+全息+访谈”、媒体大脑、“两会机器人”等高端科技,以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综合性智报两会。“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是由新华社发布的中国第一个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平台集自然语言处理、音频语义理解、计算机视觉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具有强大的新闻传播报道功能。两会上,媒体大脑的词云模板还新增了树图、玫瑰图模板,结合相关的权威数据,可视化快速呈现;同时,订阅媒体大脑新媒体账号,自动获取关注内容,快速制成短视频;上线了传播力分析工具,分析矩阵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媒体大脑同时支持微博、微信、头条号、抖音等四大平台的数据,进行全媒体传播与报道。更值得一提的是,媒体大脑还推出了“两会机器人”,提供了数十款智能模板和样式,以及新华智会小程序、剪贝APP、定制化微专题H5等移动端产品,用智能技术帮记者拼手速、拼脑力、拼智慧。

由新华社与搜狗公司共同打造的智能化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精彩亮相。采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克隆”而成,其外表、可塑性、灵活性、交互能力和应用空间非常好,同时实现了从单一景深机位到多机位多景深、微笑播报到多样化精微表情播报等功能,两会上可量化生产新闻播报,同时根据语义内容生成相应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层次感、立体感、真实感凸显。

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也推出了全新“5G+AI”模式,用“智能”开启两会报道。记者使用“5G+AR”采访眼镜,在会场中实时了解代表信息资料,也可以第一视角进行现场直播,简单的手势或语音即可完成视频录制、拍照、直播、传输等工作,同时可与后方编辑实现实时互动、屏幕共享。人民日报同时推出了“智能云剪辑师”。记者在一线获取的视频素材回传到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倾力打造的iMedia、iMonitor、iNews智慧平台后,第一时间进行智能剪辑、智能导播、智能制作,更高效、更快捷、更精准地制作新闻视频产品,新闻采编发全流程和全媒体智能化运作。

另外,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在今年两会融合报道中也精彩亮相,首次打造出“全息”远程视频导播编辑新模式,以5G传输技术为支撑,在两会报道前方布设三讯道摄像机,所有导播、切换制作,均在后方完成制作,后移实现远程视频导播编辑。其“全息”两会报道新模式可读、可视、可听、可看、可互动、可分享、可评论也着实令人惊艳。

同时,全国各地方媒体也加入技术赋能的序列。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引入“全息+5G+4K+AR+AI”等新技术手段,再造采编播流程,优化调配全网资源,实现新闻内容“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分发”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如“两会‘云’访谈”系列运用5G全息虚拟投影新技术;运用H5交互技术推出两会主题报道的微场景、微海报、微表情、手绘动漫等。封面新闻的“云访谈”是2020年最新推出的云发布技术——通过三维实景建模、平面动画结合实景拍摄的线上三维立体虚拟场景,将对代表委员进行远程访谈,并将采访内容三维可视化。同时,也可进行虚拟现实演讲、高清视频发布。浙江广播电视台通过拍摄短片结合代表委员连线的方式,以“云连线”“云对话”“云互动”的形态,呈现和讲述代表委员的履职故事。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也启用了自主开发的“5G新闻云采访”系统,出镜记者与代表委员进行线上沟通,同步加入相关议案提案中的目标主体,进行三方连线,以此实现演播室面对面沟通的效果。山东广播电视台与山东移动、山东联通一起联手,以5G技术应用为支撑,通过直播云连线、信号云传输,新闻传播全方位覆盖,实现智媒呈现、全效传播。重庆广电搭建虚拟演播室,将远程视频采访和后期演播室技术融合在一起,助力两会融媒体报道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讯飞,运用最新的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翻译、人脸识别、图像处理、口唇预测、音频驱动等多项科技,联合打造的每日经济新闻全媒体AI虚拟主播“小每”两会上精彩登场,为助力融媒体报道贡献了不少力量。

此外,由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倡导筹备,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等全国12家省级主流新媒体组件的“区块链新闻编辑部”,在两会报道的新闻内容采编模式上,形成内容共享机制,开启新闻“众筹”模式,两会期间每天生产一期“两会流媒体杂志”,集纳各家媒体当天的精彩报道,进行共同宣推,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呈现两会内容。

三、云采访不能替代“脚力”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四力”系统全面、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涵盖了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作风等,对于技术为上的当下,更具指导意义。传媒技术发展解放出来的广大采编人员理应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用脚采访,用笔还原,在实践中淬炼,在社会中成长,在传媒技术的基础之上,发挥“四力”之“威力”,采写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浓郁生活气息的新闻精品,更多具有硬核内容的新闻力作和佳作。

技术赋能的云采访,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确保了健康安全,同时大大降低了媒体新闻生产的成本,也把大量记者和编辑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笔者认为云采访并不能替代用脚采访。今年两会,因为上会记者大多不能进入小组讨论现场采访,少了很多生动鲜活的现场新闻。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活动,人民日报记者均在现场,采写的作品刊发在人民日报在一版开设的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专栏,篇篇现场感很强,文字生动鲜活,如果记者不在现场,靠云采访是不可能的。

云采访并非无劣势,如采访难以深入、现场感不强、生动性不足,甚至不全面准确,出现断章取义等。

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新闻的可视化、交互性以及传播力,但有的新媒体产品过度炫技,信息含量和思想含量不足,内容过于简单化,缺乏硬核内容。技术服务于新闻媒体,是编辑记者的好帮手和好工具,对于进一步提高新闻的选题策划、采访编辑、制作发布、评论传播等的效率意义重大,但精品新闻生产、深度硬核内容和调查性报道等,依然离不开一线记者和编辑的脚力。

再先进的科技、再炫酷的形式、再美妙的表达,再好的数据分析工具,都无法替代记者编辑的“洞察”。如此丰富和多彩的智能技术和模板,也无法取代记者编辑对内容独到的理解、事件的感知、深入的剖析和创意的表达。基于传媒技术和产品形式,创作更多更好的内容,激发更多的创意,让高科技为我所用、为记者编辑服务,推动新闻媒体发展,才是做好融媒体、智能媒体报道传播的关键。技术只是起辅助性作用的工具,在今天,仅仅靠脚板来做新闻,工作效率、视野和深度也会受到限制。

以调查性报道为例,事实上,在国外新闻业界,利用电脑和高新技术进行调查、揭露隐藏的事实,已成为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的重要技能。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在调查性报道过程中只是起辅助性的作用,无法代替记者进行调查和完成报道,更无法生产出有硬度的新闻。调查性报道属于事件新闻,与观点新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现场。当记者在室内智能设备前与采访对象进行通信或交谈时,就会失去耳闻目睹新闻现场和获取真实证据的机会,影响调查性报道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因此,对事件性的报道一般不宜在网络或云端直接进行采访。记者只有深入现场,小心求证,反复核实验证,逼近事实真相,才能采写出具有原创性的、公共意义的、还原事实真相的调查性报道。可以说,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天然要求记者深入深入再深入,挖掘问题的核心和症结,这就需要发挥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法宝,不能一味依赖网络、科技和云端。中国青年报社强调,年轻同志到报社第一课,就得去跑,就得到现场去,跟人接触,而不是靠网络写稿。新闻要有细节和故事,而细节和故事就靠自己两条腿,这是平面媒体记者的正宗。

因此,必须认识到云报道两会的特殊背景,云采访是一种不得已的采访方式,不能成为也不会成为全国两会的常规采访方式,但云直播、云制作、云传播等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普遍应用。

猜你喜欢

全息疫情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战疫情
"全息投影"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