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不断追问中拔云见日
——疫情下经济报道“三性”初探

2020-07-08李斌,孔祥鑫

中国记者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性新华社复产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早在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透过疫情层层云雾,经济、产业的发展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究竟将给中国、世界带来什么,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问号,我们将带着问号不断追问下去。

瞭望和观察,是记者的天然职责。

一场百年不遇的疫情席卷中国,许多行业按下“暂停键”,许多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甚至是“生死劫”。与此同时,2020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突如其来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运行,企业的生存状态究竟怎样?有着怎样的痛苦和呼吁?一个个牵涉国计民生的行业,怎样在危机中自救?哪些产业会爆发式增长?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在这次疫情报道中努力突出现场性、增强行业性、提高前瞻性,努力在不断追问中拨云见日、在条分缕析中把握大疫下经济社会的脉动,做出了一定尝试。

一、突出现场性——研判形势,感受脉动,聚焦复工复产和“防疫”行业

疫情来袭,有的地方封城,很多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不少行业都按下“暂停键”,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复工复产遂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如此之大的疫情,掌握全局的党中央、国务院密切关注经济形势,不断进行分析,做出部署。作为新华社记者,必须紧跟这种判断。

北京是首都,北京的复工复产具有风向标意义,更加受人关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记者的天职就是“到前线去”,我们聚焦复工复产,抓住不同节点,及时安排记者到亦庄、中关村、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发地批发市场等标志性地点,走进一个个高科技企业、奥运工程、重大工程复工复产的现场,感受经济的脉动,采写了《一场生命与生活的保卫战——北京防控疫情和精准复工复产见闻》《疫情防控不懈怠

恢复生产正当时——北京部分企业复工复产见闻》《这些“福利”,让我们心安——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复工见闻》《保障首都市民的“菜篮子”:雪后探访疫情下的北京新发地市场》等一系列见闻式报道,将受众带到复工复产的现场,全面客观反映所见所闻、所思所呼。评论指引方向,2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刊发记者采写的评论《社会“痛点”企业“槽点”,就是复产复工“着力点”》,统计显示,被139家媒体采用,新华社客户端总阅读量178万。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少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等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和抗疫有关的行业、产业在疫情倒逼下进入“战时状态”。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在全国都具有优势,我们聚焦“防疫”行业,深入企业现场采访,采写了《“我们都是‘逆行者’”——北京抗“疫”生物医药企业见闻》《同“呼吸”共战“疫”——多方合力为国产呼吸机驰援海外“提速”》《骨科专家“秒变”口罩专家》等报道,反映“防疫”行业逆行者的风采。

□ 2020年4月24日,在北京邦维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缝制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大量直接引语、大量现场描写……这些报道注重现场性,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复工复产的情况。由于发稿及时,《战疫情 稳增长 强信心——北京复工日生产建设一线见闻》(2月10日)《办法总比困难多——首都复工复产一线见闻》(3月21日)分别被162家、137家媒体采用,体现了良好的时度效。

二、增强行业性——条分缕析,深入采访,展现大疫下的经济百态

大疫当前,不同行业、产业都受到冲击,有人欢喜有人忧。我们对不同产业条分缕析,展现大疫下的经济百态。

聚焦餐饮业,采写了《上“云”是亏不上“云”更亏?——疫情下北京部分知名餐厅“触云”陷尴尬》《经营逐渐回暖 新模式不断“点亮”——餐饮消费正在“点燃”北京城的“烟火气”》等报道;

聚焦旅游业,采写了《“冰封”的旅游业何时“解封”——疫情冲击下中国旅游业面临“大考”》《“出门转转,安全吗?”——全国旅游业复产复工情况调查》《“预约制”渐成常态,“诗和远方”如何承载新期待?》《中国旅游业应对疫情挑战探索转型升级》等稿件;

聚焦互联网产业,采写了《疫情时刻,网上畅销品大数据蕴藏哪些新信息?》《北京市互联网科技企业助力海外公民抗“疫”》《线上线下合力“抗疫”——全国互联网企业参与疫情防控见闻》等报道;

聚焦金融行业,采写《首都金融战疫记》《精准帮扶、高效纾困——首都金融机构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等报道;

□ 图1 2020年3月20日,在位于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的北京齐碳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任超/摄)

□ 图2 2020年4月9日,在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内的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组装产品。(新华社记者 任超/摄)

□ 图3 2020年4月1日,在尚东·数字谷一座办公楼内,园区工作人员使用智能机器人进行咨询问诊。(新华社记者 任超/摄)

聚焦科创机构,采写《吹响疫情阻击战的冲锋号——中国科技界全力战“疫”》《面对疫情,这些科创机构亮出“黑科技”》等报道;

聚焦外企或国企,采写《无惧疫情、看好未来:在华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我们愿与中国携手共克时艰”——在华部分外企心系疫情防控》《决战抗疫,北京国企拼了》等报道;

聚焦丑陋现象,采写《“宅抗疫”“云生活”中,这“疫”类消费陷阱不可不防》《北京拟对一抬高口罩售价商户开出300万元罚单》《疫情期间发“口罩财”?北京坚决打击不手软!》等报道;

聚焦文化产业,采写《近500家影院重启,线下观影模式如何求变?》等报道;

聚焦乡镇街道,采写《抓高端产业发展促传统企业转型——探访严控疫情中的京郊小镇窦店》等报道;

……

这些报道有的在新华社通稿调查类栏目播发,有的在《新华每日电讯》《半月谈》《瞭望》等新华社社办报刊刊登,通过不同平台,反映首都各个行业或多种类型企业在大疫来临之时所作的努力,反映他们的呼吁和心声,尽力刻画“大疫下的百业图”。

三、提高前瞻性——聚焦问题,顺藤摸瓜,为中央提供决策参考

面对经济大势,某种程度上,企业最有发言权。我们加强研判,努力提高报道的前瞻性。

龙头企业往往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影响力大。2月中旬,疫情初始,当众多媒体目光聚焦中小微企业之际,笔者想到在这场大疫面前龙头企业的作用尤为关键,立即组成报道小组,选取京东方、北汽、联想、小米、字节跳动、京东、美团、中芯国际等10大龙头企业,精心设计问题,一方面深入车间、厂区,尽量进行实地采访,其中有的企业要现场采访仅测温就多达3次,另一方面和一些企业在进行充分沟通后请对方以书面方式作答,采访历时半个多月,仅采访记录、书面回答就有10多万字。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做好龙头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工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由于动手早,3月12日经济参考报“经参调查”版整版刊登《疫情大考 六家龙头企业怎样打赢破局战》《“危”“机”并存:疫情带来哪些新机遇?》2篇报道,成为新闻界较早关注龙头企业的报道。相关建议也以参考报道方式上报。

这次调研还进行归纳提炼,不仅客观反映企业提出的“链式复工”难、“小堵点”竟成复产“阿喀琉斯之踵”等问题,还在归纳后反映了企业提出的三大“机遇”,以及加快国产化替代、加快改革释放市场需求、降低税费等四大“盼望”,体现了一定的“脑力”和“笔力”。新华社客户端刊登时,标题改为《疫情下,龙头企业的“龙头”还能舞起来吗——六大头部企业运行状况调查》,以设问方式切入,更是“吸睛”。报道发出后,新华社客户端点击超过150万,众多网站转载。接受采访的联想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报道全面、深刻,让企业更加坚定信心,关于复工复产和防疫的报道有很多,多数只侧重一两个方面,新华社这篇长篇调研,包括现象、原因、问题、建议,前瞻性值得敬佩。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早在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透过疫情层层云雾,经济、产业的发展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沿着头部企业调研时的思考“顺藤摸瓜”,进一步深入采访数十位头部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后发现,一些新兴产业正处于暴发前夜,5月18日《瞭望》杂志重磅推出报道《疫后六大产业迎来暴发机遇》,描绘了新冠肺炎疫情倒逼经济社会呈现出向数字化、智能化、健康化加速转型的态势,做出了“电子商务领域将进一步深度渗透,线上销售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习惯将在疫情后得到保留,成为教育、工作新常态”等判断,对公众关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新华每日电讯》4月22日在显著位置刊登的报道《智能化,怎样才能更多“赋能”经济?——战“疫”中,中国人工智能开启“快进键”》,则对“三化”趋势中的智能化趋势进行剖析,做出了“智能社会形态逐步显现”的新判断,以及人工智能“赋能”经济亟待跨越四道“关”的新概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新华社客户端点击超过110万。

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大疫来袭,餐饮业首当其冲,不少新闻媒体就此进行调研,并且采写了不错的报道。此时我们怎么办?在北京牛街餐饮企业座谈会上,一家平常日子不错的品牌清真餐饮企业通过算“上”外卖平台卖一份醋溜木须套餐的成本账这个细节讲述了“不上‘云’亏 上了‘云’也亏”的尴尬,呼吁外卖平台降低提成,记者顺藤摸瓜采访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外卖平台企业,抓住广东等地餐饮业集中“讨伐”外卖平台的汹涌舆情契机,采写了《上“云”是亏 不上“云”更亏?——疫情下北京部分知名餐厅“触云”陷尴尬》一稿,在客观展现双方诉求基础上,冷静客观地反映各方声音,揭示疫情下餐饮业复工真正的“危”与“机”——需要拓展多元经营,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化转型,同时通过不断抽丝剥茧的分析,从行业自救有效方式、政府帮扶可行操作等角度给出建设性建议,令调查报道的结论具有较强参考借鉴意义,赢得了各方认可。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从《智能化,怎样才能更多“赋能”经济?——战“疫”中,中国人工智能开启“快进键”》《“冰封”的旅游业何时“解封”——疫情冲击下中国旅游业面临“大考”》,到《防疫有保障 进小区仍难——“快递小哥”复工现状调查》《近500家影院重启,线下观影模式如何求变?》等报道,这些稿件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许多标题甚至都直接采用设问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效果良好,记者独立完成的《疫情大考 六家龙头企业怎样打赢破局战》《上“云”是亏不上“云”更亏?——疫情下北京部分知名餐厅“触云”陷尴尬》《战“疫”吃劲时,还需注意提防这些骗局“冒头”》等多篇报道,以及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参与的《逛商场、下馆子、唱KTV,想沾“人间烟火气”靠谱吗?——部分消费场所复工复产情况调查》等报道获评新华社总编室表扬稿。《“出门转转,安全吗?”——全国旅游业复产复工情况调查》等报道获评编辑部部级好稿。

中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当前,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全球疫情日益严重,国际关系错综复杂。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究竟将给中国、世界带来什么,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问号,我们将带着问号不断追问下去。

猜你喜欢

三性新华社复产
把好节后复产复工关
再创新高
巧用『三性』
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防疫复产
复产复工 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把握欧姆定律“三性”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突出“三性”抓巡察 正风肃纪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