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20-07-06黄珊珊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0年4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高中生心理健康

【摘 要】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一种人格类型划分方式,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格特点。以高一、高二学生为被试,考察高中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高中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有较大差异,双性化占比高达66.90%,其次是女性化,未分化和男性化占比最低;双性化和女性化群体比例的提升可能与学生遇到的重大生活事件、家庭结构变化、社会媒体的影响有关;未分化和女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而男性化和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容易受到性别角色的影响,性别角色未分化和女性化的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亟须关注。

【关键词】高中生;性别角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2-0048-04

【作者简介】黄珊珊,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广东中山,528400)教师,一级教师。

一、问题提出

生理性别有男女之分,性别角色则是以生理性别为标准划分的社会角色,指每种性别在所属的社会和群体中所占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所规定及希望的特定的行为模式。相关研究普遍将性别角色类型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四种类型中哪种占比最大,并未得出一致结论。较多研究结果显示,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典型的男性化和女性化)三足鼎立,各占约1/3。[1] [2]

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分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个体在高中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即探索“我是谁”,而其中很重要的探索就是有关性别角色的探索,高中生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同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既往有关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看法不一,主要有三种模式: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男性化模型。一致性模型认为男性具有男性化特点,女性具有女性化特点是最理想的形式。双性化模型认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上得分都高的人是最理想的形式。双性化个体兼具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能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弹性地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出适合该情境的行为。男性化模型认为个体在男性化特质上的得分较高才是最理想的形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男性承担更多的家族和民族期待。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愈发受到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困扰多为自我同一性探索混乱,本研究旨在为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指引,有针对性地开展性别角色的指导工作。既往研究多以个体的人际关系状态、学校适应水平、应对方式等作为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间接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本研究以信效度较高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直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中山市某普通高中为例,随机抽取5个班级(高一2个,高二3个)为样本,样本数为248人。其中,男生123名,女生125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2.研究工具。

采用卢勤、苏彦捷修订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BSRI)检测性别角色类型。[3]BSRI是一个自陈问卷,要求被试根据题目与自己的相符程度,对60个包含男性化、女性化和中性化的形容从1到7进行打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检测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广泛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筛查,共有90个项目,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三、研究结果

1.高中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

表1 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及比例

由表1可知,双性化的人数最多,占66.90%,其次是女性化,男性化和未分化占比最少。不同性别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都占最大比例。对于男生来说,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双性化、女性化、男性化、未分化;对于女生来说,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双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男性化。其中男生女性化的比例(18.00%)显著高于女生男性化的比例(5.36%)。

2.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表2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学生的SCL-90得分

据表2可知,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的SCL-90得分高于男性化和双性化个体,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的SCL-90得分个体差异较大。

以异常检出率为因变量进行非参数检验,参照全国常模结果,我们定义SCL-90总分大于160为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学生,即初步筛查“异常”,共有79名学生(31.85%)筛选为“异常”。进一步检验发现,女性化和未分化学生的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化和双性化学生。

3.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性别做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女生来说,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SCL-90得分均无显著差异。男生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SCL-90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见下页表3),具体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7个因子上。可见,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更为苛刻。进一步的事后比较分析显示,性别角色未分化的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最为堪忧,性别角色为女性化的男生次之。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和其他4个因子上,性别角色未分化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性别角色女性化的男生。

四、讨论与分析

1.性别角色双性化和女性化学生增多。

本研究中性别角色双性化个体高达66.90%,未分化仅占6.05%。既往相关研究显示,双性化、未分化个体所占比例约为1/3,这可能与研究对象的选取有关。本研究以高一和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往多为多学段(小学、初中、高中)一起研究或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学者Narus认为,生活重大事件、认知思维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等因素可能是性别角色双性化形成的重要原因。[4]高一学生刚经历中考,又面临首次新高考选科,高二学生是即将面臨高考的准高三学生。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无疑对学生的适应和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催生大量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未分化类型大幅减少。

本研究中性别角色异性化个体在人群中的比例约为11.69%,这和以往结果基本一致。但我们发现,男生女性化的比例(18.00%)要显著高于女生男性化的比例(5.36%)。生活中经常听到“男孩越来越不像男孩”的言论,甚至用“娘”之类的词语形容一些男生,男生女性化特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当前,家庭形态多样化,单亲随母的学生比例增多,男生受到母亲过多的关爱或限制,缺乏男性榜样;学校方面女教师偏多,而且在给学生评优评先时常以女生的性格为标准:听话、谦虚、文静、举止规范、认真仔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等;社会媒体在传播性别角色观念时,“花样美男”的形象经常出现并且广受青少年喜爱,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男生性别角色类型女性化。

2.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双性化和男性化模型。

本研究用异常检出率作为指标,发现双性化与男性化者心理健康状况更好,而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众多研究表明,性别角色双性化者兼有男性和女性较为优良的品质,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双性化的本质是性别平等,是在尊重自然性别特征前提下的男女平等发展,尤其注重塑造人格的平等。而性别角色男性化符合国人的刻板印象——男性化特质者比女性化特质者心理适应能力更好,如男性化者容易采用直接的问题焦点策略来应对压力。几乎所有研究都表明,男性化水平与女性化水平都较低的性别角色未分化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堪忧,在社会交往中会倾向于采取被动方式,面对压力更倾向于逃避,而被动和逃避是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5]

以往有研究支持性别角色女性化的女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本研究男生和女生中性别角色女性化学生的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都较高。庆海涛发现,性别角色与个体的状态焦虑有显著的负相关,男性化个体焦虑水平低,双性化焦虑水平次之,之后是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6]可能因为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引发状态焦虑的情境非常多,如频繁的考试、即将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抉择等。另外,从人际困扰的角度研究发现,女性化者和未分化者的人际困扰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化者和双性化者。[7]不管男生或女生,性别角色女性化者较容易陷入人际情感困扰,因此,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应多关注这类学生,给予适当指导。

3.性别角色未分化和女性化的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亟须关注。

一直以来,男生都承担更多的社会期待,对于接近18岁成人的高中生而言更甚。女生男性化气质明显可能不会引起反感,甚至被推崇,但若男生男性化和女性化都不明显,或者女性化气质明显,往往会被议论甚至指责。性别角色未分化和女性化的男生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度较低,会将他人的评论内化为“我不行”“我不配”。而且,男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者普遍偏少,男生会感受到性别给自己带来的压力。[8]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应该表现得阳刚、果断,“男儿有泪不轻弹”,向他人透露或表达个人情感会被认为与男性应有的性格特点不相符。在学校教育中应向学生普及关于性别角色的知识,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具体包括:教师要着重调整男生对成功和成就的认识;对于性别角色未分化和女性化的男生,应鼓励其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情感,协调自身发展与师长期待间的差异,学会悦纳自我;如果这类学生需要专业的心理帮助,学校应提供求助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徐振华,刘金光,等.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9,30(12):41-46.

[2][4]龔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79-86.

[3]卢勤,苏彦捷.对Bem性别角色量表的考察与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550-553,546.

[5]丁志强.性别角色对压力行为反应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4.

[6]庆海涛.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焦虑水平和性别角色观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7]刘志远.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困扰的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9):634-635,638.

[8]李颖.污名对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高中生心理健康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现象调查与对策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