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新知搭桥,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2020-07-06林坤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旧新知梯形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单纯指向知识的结论,而应该是激活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为新知搭桥环节,有效地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剔除拦路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去探索,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更加高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关键词】良好的自学开端  以“情”激“境”  操作学具  联系点  设疑诱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126-02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单纯指向知识的结论,而应该是激活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做好认知结构的同化或内化的预备工作,真正起到建构知识的画龙点睛效果,体验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精心设计的为新知搭桥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良好的自学开端,为新知识“铺垫”

(一)以“情”激“境”,学生愿学

何为“情境创设”,新华字典的解释:以“情”激“境”,关键在于“情”,让学生在最佳的“情”、最有新引力的“境”中导入新课,造成悬念,在有情有境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无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都必须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的才能迅速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以最大化的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因情境的巧妙预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认知结构就随之开始调用。例如我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点,就采用了联系日常生活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园林叔叔给环岛路的一边栽树,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树之间是怎样排列吗?这样的排列叫什么排列?用数学术语把这种排列叫“间隔排列”。要给这条500米的路的一旁植树。不用数,你能判断要载多少棵树?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主动地进行探索新知识,进入本课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又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真是博大精深啊,请看,音——昱,杏——呆,旯——旮三组汉字,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每组汉字的上下两部分交换了位置。“那么,在我们数学数字王国中,你也遇到过上下两部分交换位置的一组数吗?”让学生交流了几组分子和分母位置交换的分数。“把分子、分母位置交换,就可以说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顺势板书课题。“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在我这样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需求,驱动了他们思考新知的源动力,都想知道什么是倒数?倒数有什么特点?倒数怎么求?等等。因此,我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特点,积极创设有效情境,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知识储备状态,就能为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作好良好的铺垫。

(二)操作学具,学生乐学

数学课堂上,借助学具操作,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激情中自觉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一对完全一样的梯形),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然后让学生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学生会形象的观察到,虽然每对梯形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但是,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样,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会了注意观察分析,再让学生自学新知识,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并形成新旧知识“网络”,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是快乐的,高效的!

二、适时的设疑诱思,为新知识“架桥”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时应该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自己推导,给他们少讲一些,而给他们多些机会尝试。即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发挥主体性。因此,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启迪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创新思维更快地得到开发,从而引导学生自学。这样,“设疑诱思”的学习方法为后续的新课教学做好搭桥。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是通过实验并应用画、估、想、摆、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教师指向性问题“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中,相互启发,引发思考。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的奥秘,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长乘宽的道理,从而自己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地位,学生是主动者地位,从而实现教育教学价值。这样,学生在知识的系统认知中被激活、思维被唤醒,由无意识的状态向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有意学习状态。

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对于“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这个问题,教师有意的引导学生质疑点拨,使学生不同的辩论中,领悟真谛,思路更开阔。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不是对称图形,有的认为对折后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梯形是对称图形,还有的学生就认为不符合对称图形的定义……,就加强了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也为解决问题架设桥梁。这样,就会唤醒和激活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无意识学习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有意学习状态。

三、沟通新旧知联系,为新知识“牵线”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分析教材,挖掘新知识的衔接知识,剖析新知识的起始教材和后续教材,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识牵线。

(一)首先,数学知识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知识是环环相扣、密切联系的,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应适时点拨,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结合点,降低自学新知过程中的难度。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这节内容时,我就学生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再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学习小数加减法,学生会轻松的体会学习到的小数加减法。在这一连串的思维进程中,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条理化、系统化的形成。

(二)其次,我们都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分类,然后比较、分析,提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为学习新知铺路,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例如:教学“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性质”时,我就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写出喜欢的数的因数和倍数:8的因数有1、2、4、8,8的倍数有8、16、24、32……接着按一个数最小、最大的因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最大的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自主学习新课,这样学生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对一个数因数和倍数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不同的知识结构,恰当选择不同的引导方法,既促使了新旧知识的正迁移,為新课做了铺垫,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数学奥秘,精心设计为新旧知识搭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高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作者简介:

林坤平(1975-),男,汉族,福建省平潭人,本科,中心小学德育科主任,小学数学一级,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新旧新知梯形
玩转梯形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梯形达人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梯形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