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2020-07-06黄燕玲赵大志涂胜斌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黄燕玲 赵大志 涂胜斌

【摘要】在教育环境上,,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环境较为复杂,其心理特点较独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偏理论化,实用性欠缺。对此,笔者认为需要进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发展学生关键能力,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进行改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247-02

一、积极心理学

在曩昔的研究中,钻研的是消极心理学,常见的术语是疾病、幻觉、焦虑、躁狂等等悲观属性的词,很少触及康健、勇气、美好或爱[1]。期望通过对消极心理的相关研究,了解人们的消极情绪并发泄出来,从而达到心理健康。这类消极取向的心理模式缺乏对人的积极本质的钻研和探讨,致使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空白”,限定了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当将心理学转变为钻研人的优点的新学科,转变观念,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的生存和成长[2]。美国心理学家对积极情绪的研究使心理学的应用得以实现。2000年出书的《积极心理学导论》进一步证明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和适用性。

积极心理学是指注重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刺激人们潜意识中的积极心理能量,从而对人们的心理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人们朝着积极、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是在积极性、幸福感等积极因素的指导下研究人类的行为,它使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更丰富多彩,具有积极的、全面的意义[3]。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发现个体生活中的积极力量,并通过各种有益的途径促进这种力量的产生和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理健康不仅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心理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教学倾向消极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引导、纠正和预防学生的消极心理,忽视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它遵循的是消极心理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分析自身的消极因素,忽视积极情感和良好潜能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纠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对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该修复和干预其消极方面,而且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群体,促进其未来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

2.教学模式枯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模式是: 分析案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当中,理论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叙事为基础的课程,但在叙事过程中,它以他人的情境为参照,对学生自身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作用相对较小。学生习惯这种教育模式后,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抵触和疲劳,使教学枯燥乏味,进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离初衷。

3.案例分析负面

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使他们可以面对心理不适的状况,干预此状况,防止产生严重的后果[3]。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多侧重于负面案例。例如,一个学生因为一件负面事件,造成心理创伤,负面情绪,导致心理不适。从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帮助来访者?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心理会从最初的好奇心转变为后来的反对和排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不再去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或咨询中心寻求治疗。

三、积极心理学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1.教学内容

我国国内首先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是孟万金教授,他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需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实现幸福的概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必须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基于此,我校借鉴国内外成功范例及先进理念,结合自身情况编写了校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实行了改革。教学内容专注于我校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及发展性,通过自我意识与发展、人格塑造、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压力与心理危机、学习心理、家庭问题、恋爱与性心理等专题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教学方式

改变教学方法注意积极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情感体验、反思、行为训练等方面纳入了一系列学科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应提高认知水平,采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自助教育: 凭借自我对话实现自助心理暗示。 教师和学生、同伴以表扬、肯定和鼓励来发挥积极心理、自我心理动机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咨询、自我心理咨询的主客体; 自助心理训练是通过在心理情景剧中的角色扮演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来进行的,以增强个体的心理体验。

(2)体验教育: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积累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克服和转化了消极情绪和非理性认知方式,发挥了积极情绪的扩展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角色,并通过模仿角色的行为,将个体置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来理解冲突,获得所需的经验。根据不同的内容,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相应的心理游戏或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和表演,通过模拟情境,可以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认知活动,实现整体教育功能。因而,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根据时期、层次、专业、地域不同的学生心理把握现场,以专题活动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

3.考核方式

积极心理学倡导动态行动原则,要求教师树立动态发展的课程评价观,开展形成性评价。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从多个角度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督促学生,及時评价学生。因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评价方法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选择的教学方法与大学生心理特征发展的一致性程度;第二,教学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匹配度;第三,教学方法在调动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积极兴趣和态度的形成。具体而言,要实现从单一考试模式向综合考试模式的转变,如将理论考试与课内外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将理论知识与心理情景喜剧表演结合起来,进行心理成长小组等评价方法。此外,评价内容多样化,可作为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宣传活动、心理竞赛等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行为观察法、情境测验法等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与单纯以分数评价大学生有本质区别。定量评价方法是采用实验法对大学生进行前后测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变化的差异,评价课程的信度、效度。

四、改革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职院校全体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使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相对单一,主要是教师教学、学生接受,过于理论化,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使学生难以认真对待心理健康课程,不能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材,必需顺应新世纪国际国内人材市场的要求,高职学生必需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新世纪剧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因而,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备重要意义。

教学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定向指导。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遵守发展性的原则。应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树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以学生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发展、进步和成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纠正学生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积极心理,消弭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误解,使学生学会自发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帮助别人、自助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和谐性和心理健康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进步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艳梅.积极心理学对中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中), 2014(2).

[2]姜小白.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启示[J].青年与社会,2014(15):40-41.

[3]张艳君.积极心理学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