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平线报告(2019高等教育版)》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思考

2020-07-06李美玲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习者数字图书馆

李美玲

[摘 要]本文着眼于《地平线报告(2019年高等教育版)》新技术应用驱动教育改革的六大趋势,联系实际,解读六大趋势对教育的冲击,思考新趋势下图书馆发展变革的策略,如共建共享资源集成平台,致力开放自由获取;转变角色,参与课程模块设计,助力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集成多元智能技术,营造智能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的数字素养,以促进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平线报告》;高校图书馆;智能技术;数字素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2.084

[中图分类号]G258.6;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2-0-02

0     引 言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于2019年4月颁布了《地平线报告(2019年高等教育版)》(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是全球高等教育专家对教育领域内应用新技术后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做出的科学预测,可视为“教育领域对支持教学、学习、创造性研究新兴技术及趋势持续最长的一种探索”。预测内容准确科学,对行业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与服务保障体系,是培养创新素养技能、推动校园创新文化的主要阵地,需以《报告》为行业标向、深入研究、指导行业发展。本文仅分析《报告》中新技术应用驱动教育改革的六大趋势,思考高校图书馆发展变革的策略。

1     《报告》中技术应用驱动教育改革的六大趋势

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势必推动办学体系、教学模式、学习理念与范式变革。《报告》揭示了未来5年可能影响高等教育变革的六大趋势:长期趋势——重构高校运作方式,学位模块化与分解度;中期趋势——推动创新文化和日益关注学习测量;短期趋势——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和混合式学习设计。

1.1   长期趋势解读

1.1.1   高校运作方式重构

(1)在线学习范式与新兴教育产业兴起,促使高校运作模式改变

5G通讯,物联网,AR、VR等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为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创造了条件,为满足教育公平与学生的知识技能需求,各种商业教育机构应运而生,低资金、低时间成本投入、灵活自主是这些在线教育机构的优势,如慕课平台、新东方等。他们以自身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层次、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新兴商业模式倒逼高校反思传统封闭固化的运作模式,一方面,高校应该利用自身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与商业机构合作,融入在线学习体系,打造开放共享平台,为泛在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更深入人心、专业教师与导师退居幕后,成为学习的导航者和促进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需求而准备。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打破单一学科教育模式,促进跨学科研究,鼓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社会经历的人员合作,在合作实践中,了解真实的工作问题,加深对工作环境的理解,有目的地提高工作能力,培养适应未来工作的技能。

(2)教育资源开放,公平获取,院校边界模糊

5G时代的AR、VR、MR技术以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性得以广泛应用,使跨时空学习更流畅。对于高校而言,各个高校拿出自己最优的信息资源、特色资源、教师资源、技术力量,合力打造开放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开放。对于学习者而言,跨时空学習更流畅、便捷,可以按需定制课程。另外,开放教育机构提供学分认证,颠覆了传统的大学框架,对原有的学习者身份认证造成了冲击。

1.1.2   课程模块化与分解度

学位模块化与分解度体现了扩大教育机会、提升教育便捷性的趋势,该趋势更关注学习者的选择,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学校而言,一门课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但是新趋势下的高校可以将课程模块化,教师发挥个人特长,展示最优课程模块,供大家共享。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取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增加知识、提升能力,获取具有学分认证资格的“徽章”“徽证书”,获得自己的学位。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会促进在线课程供应商和高校合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在线课程模块的质量。

1.2   中期趋势解读

1.2.1   推进创新文化

高校作为孕育创新思维、开发新技术、传播新文化的主要阵地,推动创新文化责无旁贷。高校健全创新政策,推动创新项目,促进校企合作、与商业机构合作,建立风险实验室、创业孵化器等都是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各种创业训练,使学生具备职场工作的灵活性,适应性;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发展与实践。当然“创新”与“失败”并存,鼓励创新就要鼓励冒险、容忍失败,把失败当作创新的一种理念,孕育一种“实验文化”。

1.2.2   日益关注学习测量

学习者既是数据的消费者,也是数据的生产者。学习测量指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并分析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进度和学习成果。随着计算机、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智能设备的广泛使用和数据分析技术的日益精进,高校可以成功收集并科学分析学习者产生的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作为衡量学术准备程度、进度、学业成功的指标,还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评估与设计的科学依据。随着学习分析技术和自适应学习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学习具有更多可能性与发展空间。

1.3   短期趋势解读

1.3.1   重新设计学习空间

近年来,空间再造方兴未艾,从物理空间改造到虚拟空间设计,总体趋势是空间资源数字化、空间功能智能化、空间体验沉浸化。

1.3.2   混合学习设计

混合学习即面授课程与在线课程混合,在面授中嵌入在线学习,使学习内容丰富、过程灵活,增强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沟通。混合学习模式融合了各种媒体技术与数字技术,让学生在定制学习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独创能力。

2     图书馆发展策略

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文化,开发信息资源,传播创新思想,必须顺应教育发展趋势,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敏锐的触觉感觉世界技术变化,调整发展策略。

2.1   共建共享资源集成平台,致力开放获取

资源的开放与自由获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条件,现阶段开放教育资源激增,G0OA、Socolar是国内一站式发现和获取平台的代表。即便如此,现实中因为系统相对独立、数据异构、数据与应用程序密切耦合、知识产权及商业合同的法律保护等,造成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和商业机构不断探索,可以借鉴智慧城市构架模式,建立统一综合的集成平台,平台上构建多个功能模块,如知识文献中心,采选模块,用户模块等,各个功能模块的修改、更新相对独立,同时可以合力打造文献资源联盟。

开放,意味着多方参与。各个高校打破校界界限,将各自最优质的、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精品课程资源,以会员的形式发放到集成平台文献中心开放利用,按照内容和用途等聚类构建,供学习者使用。事实上,很多图书馆已经与参与多方合力打造共享平台:2019年大运河沿河8个省市40个城市的图书馆,致力于大运河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数字化工作,建立大运河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20多家单位将7 200余部古籍资源数字化,并在线发布共享;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精细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项目,并进行资源共享。这样学习者能跨越时空,便捷、高效地获取这些宝贵的资源,彰显资源的文化价值。开放,意味着多方合作,资源开放获取涉及知识产权和商业合同的法律效用、局域网的权限等,这些都有待多方协商,探索一条降本增效的路径。

2.2   转变角色,参与课程模块设计,助力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

智慧技术促使图书馆向智慧化、智能化发展,多样化的信息与知识可以跨越时空,自由获取,通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构建自适应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范式,推动图书馆服务框架体系发生根本性改变,在线课程大规模开放教学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由校园师生拓展到社会大众,校外读者注册并参与了本校在线课程,就是该校的“课程读者”,有资格享受本校的资源服务,大规模的“课程读者”的涌入,会挤压校内有限资源,图书馆无论是纸本采购成本还是数据库运营经费,都和读者人数成正比,使图书馆现有的资源配置、采购和服务模式面临挑战。

课程模块化与分解化是高校的必然发展趋势。“徽证书”“徽章”是学习者的身份与学习成果认定,在线课程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本校师生,服务内容也不再是被动的参考咨询、信息检索、阅读推广等,而是要在课前主动地以助教身份嵌入课程模块制作的团队中。从课前知识准备、教师课程设计、课间讨论及练习、考试评价等环节的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一次全新的知识重构,图书馆必须为课件制作提供一个知识准备库,馆员以助教身份直接参与课程团队,提供学科背景材料检索、筛选推荐服务。这种嵌入式的主动服务还会深入学习者的聊天讨论、测验评估中,能够及时接收读者需求,更新知识材料储備。

2.3   集成多元智能技术,营造智能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的数字素养

2017年8月,国际图联(IFLA)发布《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数字素养宣言》,强调图书馆培养公民数字素养的责任与意义。该《宣言》将数字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发挥数字工具潜能的能力。只有具备数字素养,才能合理、高效地利用数字技术,满足个人专业学习、工作研究及社会生活的信息需求。目前,5G广泛应用,助力人工智能、混合现实、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技术与混合学习、移动学习、项目学习、创客学习等学习新样态深度融合。高校图书馆要致力于空间技术改造,集成多元智能技术支持移动设备、泛在网络需求,方便交互学习、在线学习,有效整合物理与虚拟空间资源,为混合学习创造条件,加强多功能体验与人性化设计,使数字环境个性化、学习测量精准化、学习工具智能化、学习方式融合化,为师生及各类学习者提供数字素养实践与探索平台,让学习者在全新的体验中加深对新技术的理解,在实践中提升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教育是新技术环境下的综合素质项目,除了图书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开展数字素养教育以外,还需要与各级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协调共建,联合开展数字素养教育项目,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全社会数字素养发展。智能技术帮助现代图书馆构建优质、丰富、流畅的资源环境及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带给读者新奇、虚幻的创新体验。高校图书馆应以技术升级为契机,调整发展策略,更新发展理念,改变服务框架与模式,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金慧,沈宁丽,王梦钰.《地平线报告》之关键趋势与重大挑战:演进与分析——基于2015-2019年高等教育版[J].远程教育杂志,2019(4):24-30.

[2]兰国帅,郭倩,吕彩杰,等.“智能+”时代智能技术构筑智能教育——《地平线报告(2019高等教育版)》要点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9(3):24

[3]叶艳鸣.慕课,撬动图书馆新变革的支点[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4.

[4]兰国帅等.5G+智能技术:构筑“智能+”时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9(3):11-13.

猜你喜欢

学习者数字图书馆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图书馆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