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雅冬抗疫一线“实干家”

2020-07-06杨玫李湛祺

大众健康 2020年6期
关键词:医科大学医疗队河北

杨玫 李湛祺

袁雅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河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委、河北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会长、京津冀呼吸医师联盟第一届理事会轮值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 国家重症巡查组专家,河北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队长。

4月23日,河北省近50萬名高三学生重返校园。当天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中传出一个优雅的女声:“首先,请大家思考几个小问题:你害怕疾病吗?你是否体会到了身体健康的意义?你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私大爱吗?你看到全民族坚强抗疫的伟大壮举了吗?还有,在你的眼里,谁是英雄,他在哪里,英雄到底是什么模样?”

这个娓娓道来的主讲人,就是河北省支援湖北第一批、第二批医疗队队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大内科主任袁雅冬。

“都说生命相托,你要托得住”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病毒肺炎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家的生活。大年初一,根据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要紧急抽调14人组建援助湖北医疗队。当天晚上11点多,袁雅冬接到了通知。她没有犹豫,尽管刚刚作为专家组成员从江苏指导防控工作归来,她还是毅然再次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很快,袁雅冬被任命为河北省援鄂医疗队队长,集结好队伍驰援武汉。

“一朝为医,生死之间就做不到袖手旁观;职责所在,防护口罩和隔离衣下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祖国大地上每一个人自由、幸福地呼吸。更何况我是党员,要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实在岗位上。”即便要在疫情最前线开展救治工作,使命感也让她丝毫不愿退缩。

“太冷了,真的太冷了!”治疗区域为防病毒传染,中央空调系统已经全部关闭。而每天早上8点,袁雅冬都会准时来到武汉市第七医院感染病区的医生更衣间。为方便工作,她的防护服里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实在扛不住冻,她就在前胸后背贴上两个暖宝宝。

一线救治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复杂和困难程度超出想象;医院里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到处挤满了等待救治的患者;接管的医院是面临搬迁的过渡性医院,条件简陋,防护物资和医疗资源非常紧张。袁雅冬对队员们说:“我们是来救人的,生死面前,任何困难都不算事!”

在她的带领下,援鄂医疗队迅速进入战斗状态,规范流程,加强培训,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按职到岗,按需倒班,确保了各科室的高效、有序运转。她所在的武汉市第七医院在武汉全市率先实现“床等人”。在救治工作中,她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队员们说,这个队长总是跟他们抢着值班,每天都要到现场查房、到一线救冶。48天的日夜奋战,袁雅冬和她的团队累计收治患者429人,其中重症患者119人、危重症患者78人,治愈出院338人;累计核酸检测8144例,交出了所辖病区“医护零感染、出院零回头”的骄人答卷。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和国家重症巡查组专家,无论是赴江苏指导疫情防控工作,还是在武汉疫情一线开展救治工作,袁雅冬都积极参与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根据诊疗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创新思路和办法,力求让诊疗方案更具实战性、更有操作性。

“都说生命相托,你要托得住啊!这不仅表现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还涉及你的医术。”袁雅冬这句话平和而有力。

“有她在,就托得住!”医疗队的队员们对袁雅冬信心满满。

无惧无畏的“逆行者”

这种“托得住”的信赖,产生于每逢大事要事必担当的付出精神。在历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死考验面前,袁雅冬都巾帼不让须眉,挺身战斗在第一线。

2003年SARS病毒突袭而来,她作为专家督导组成员,冲锋在前,经她指导治疗和会诊的病人全部治愈。

2007年发生“肉毒素中毒”事件,她迎难而上,全力攻坚,经她手里治疗的60多个病例无一死亡。

2009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她临危受命组建甲流病房,不辞辛劳走遍河北各地,挽救了无数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袁雅冬发誓“选择医学就要笑着迎风而动,逆风而行”,甘做一名无惧无畏的“逆行者”。为了做到科学规范救治、保障同质化,她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经验、功力深厚的影像判读技能、融会贯通的临床诊断思辨能力,在患者甄别、危重症救治方面大显身手,再度取得了医生同道和患者朋友的一致信任。

厚重的隔离服下,看不清医护的面孔,只能通过衣服上的姓名辨认对方。然而,所有接受袁雅冬治疗的患者,都能一眼认出她。有的患者家属点名要向她及她的团队捐赠医疗物资,以示感激。不仅为了“感谢河北医疗队让我重生”,更因为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如沐春风般的微笑。“听到患者说一句感谢,谢谢我们河北医疗队,看到他们的眼神,渴望生命的眼神,瞬间觉得什么都值了!武汉加油!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笑到最后!”袁雅冬坚定地说。

忙碌的救治工作之余,袁雅冬还积极投身重症组巡查工作,在武汉各医院间巡回指导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并将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救治心得倾囊相授,获得当地同行的高度认可。

“全国第七届中国呼吸医师奖”“全国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河北省卫生应急先进个人”……这些名誉和头衔,既是认可也是激励。“可以说,袁雅冬主任在河北省内呼吸科,业务是数一数二的。她事事都带头,工作面前没说过不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时保军这样评价袁雅冬。

“她就是个‘拼命三娘”

58岁,160厘米的身高。身材娇小的袁雅冬平时每天早晨7点就出现在办公室。一件白大衣,一副听诊器。她走起路来永远都是步步生风。一副金丝边眼镜下,那双严谨坚定又不失温柔和爱的双眼,随时都在敏锐地洞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又不忘抚慰每一张焦虑的面孔。

自1984年科班毕业后,袁雅冬一直在教学医院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选择医学也就是选择了奉献,我愿意把笑容留给患者和家属。”从第一次踏进医学专业的门槛,她就把这句话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并身体力行,真诚地做着生命线上的逆行者。她在河北省内率先建立肺栓塞绿色诊疗通道,规范溶栓治疗,大大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率先建立完善的VTE防治体系;率先开展运动肺功能监测技术;率先实施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推动河北省肺部及纵膈肿瘤、气道疾病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去武汉前,妈妈在医院输了一周的液,都没有跟我们说,都没有好利索。”袁雅冬的女儿朱紫螈很是担心前线的母亲。出发去武汉之前,由于工作劳累,袁雅冬患上了普通肺炎。她偷偷在早上上班前和晚上下班后给自己输液,科里大部分人都不知情。

“她就是个‘拼命三娘!从1月1日开始就因普通肺炎输液了,这期间还外出指导工作,除夕晚上才回来。”在跟袁雅冬通话时,同在武汉市第七医院病区援助的护士长李岩抢过电话说。

“妈妈总说‘没事,放心吧,可我觉得她的工作环境肯定不怎么好!”即便非常惦念,朱紫螈也不敢轻易打搅妈妈。她每隔两天,趁妈妈吃饭的时间,简短地通个电话。

武汉市第七医院是武汉市新冠肺炎的定点接收医院,但不是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在这里工作,做好专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住院楼共有4层,195张床位全部住着确诊病例。高负荷的工作,让这里的医护人员压力倍增。河北援鄂医疗队到达后,主动承担起了3个楼层147名确诊患者的治疗工作。

袁雅冬作为队长,救治工作不能有半点疏忽,还要进行多方协调,确保每一位队员的安全。“我看每天都有孩子在交入党申请书,在这种状态下真是很难得。”袁雅冬习惯性地把年轻队员称作“孩子”,他们跟她女儿年龄相仿,她看向他们的眼神充满慈爱。

“责任心”+“医者仁心”

正因为是“孩子”,袁雅冬对学生的要求才极为严格。

“她总说,医疗行业与别的行业不一样,细节的失误,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这些学生没有不挨训的,女学生没有不被训哭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张海中从毕业实习就跟着袁雅冬,至今已有十几年。当年的张海中,是河北医科大学7年制本硕连读高材生,性格也很要强,自认为病历写得不錯,经常得到其他科室主任夸奖。但是在袁雅冬这里,却经常“过不了关”。她会逐字逐句修改张海中写的病历,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修改意见也是一针见血。

“她是工作上的导师,生活上的长辈,为人处事上的榜样。”如今的张海中谈起老师当年的教诲,觉得是他一生的财富。得知58岁的老师又一次冲在了第一线,他不禁泪目,并喃喃自语:“每当发生重大疫情,老师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

“对学生非常严,我也没少听到妈妈义正辞严地批评学生。”女儿朱紫螈从妈妈的言行举止上看到了什么是“责任心”,更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医者仁心”。

“平时每周一妈妈出诊,我也不敢给她打电话。她半天时间要看80多个病人,强度很大,既要快,还要让患者满意。”朱紫螈既理解妈妈,又心疼妈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作为河北省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平时就诊患者众多,医生压力很大。袁雅冬出诊时,平均3分钟就得看一个病人。

2003年SARS肆虐之时,袁雅冬冲在一线,在病房一千就是两个月。那一年朱紫螈15岁,正上初三,母亲连她中考也没能腾出时间陪一陪。“我家人都特别支持我、理解我,不然我也做不到像这样抬腿就走。”袁雅冬说,她一直觉得亏欠家人。

不能丢掉“细”和“实”

有勇有谋才能打胜仗。除了勇敢,凡事做实做细是袁雅冬最大的底气。

甲流肆虐全国时,袁雅冬临危受命组建团队。当年12月的一天,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监护隔离室,一位30多岁的孕妇即将临产。“孕妇患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甲流,上着呼吸机,处于隔离状态,要行剖宫产却去不了产房。”学生张海中觉得这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困难,袁雅冬胸有成竹。她知道孕妇是易感人群,早在挑选队员时,就专门配备了妇产科医生。就这样,他们把重症监护室紧急改造成了临时产房,环境消毒、麻醉支持……一个小时后,一名男婴平安降生,无一人感染。

“产妇家里非常困难,当时欠着医院很多治疗费。老师说,要是她付不起治疗费,我来出。”张海中说起这件事仍充满感动。抗击甲流期间,袁雅冬的团队成功帮助30位重症孕妇顺利生产。

“传染病患者也是病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面对新冠肺炎,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是,从医院到酒店、从群体到个人,袁雅冬把能想到的方方面面,全都做到防控先行、防控无死角,织密扎牢疫情防控网。最终,医护“零感染”,患者也一个个达到了治愈出院条件,袁雅冬内心的压力减轻了几分。

“新冠肺炎患者不允许有陪护家属,同时因为呼吸困难,患者也非常痛苦。有的患者情绪消极不配合治疗,有的患者则求生欲非常强,总是处于恐惧、焦躁的状态。”为了让患者打开心扉,积极乐观接受治疗,每次在患者床前,袁雅冬都会加上一句鼓励的话:“加油!要有信心,你的病一定能治好。”

“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实做细。”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袁雅冬叮嘱即将面临人生“大考”的高三学生们,无论是眼前的学习备考,还是将来的工作实践,要想成功,就不能丢掉“细”和“实”。

袁雅冬,对呼吸系统常见病、急危重症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重点研究肺栓塞、肺间质性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呼吸机的应用、呼吸系统感染及胸膜疾病等。2020年3月5日,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荣登2020年2月~3月 “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抗疫专类)榜单。2020年4月,获得河北省“抗疫·最美医生”称号。

猜你喜欢

医科大学医疗队河北
武汉人的心声
“疫”往情深
“疫”往情深
If you have the time, come to the Ancient City of Taierzhuang
Code switching: defin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 Feasibility Analysis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A Practical Teaching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梁丛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