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异、衔接、整合、预习

2020-07-04赵艳兵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初高中课标统一

赵艳兵

2019年9月,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等6省市全面使用高中历史新教材。新教材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学目标高。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赶进度,开快车,知识不易掌握,基础难以巩固;讲少了,完不成教学任务;讲多了,又难以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此外,历史的进程是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但历史课本却由于内容太多,具体史实较少,导致生硬的结论太多。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都难以完成,遑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如何帮助教师和学生尽快走上恰当而高效的道路,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促进高一历史教学相长,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一、研究初高中课标——把握精神

课标是指导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关涉历史教学的基本方向和精神。要上好课,前提是深入研究课标。我们不仅要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还要研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显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不同梯度,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1]因此,要准确定位高中历史教学,就需要历史教师认真地对照初高中两个课程标准,进行仔细、认真的研读,只有把两个课程标准研究透彻了,才能准确的领会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的贯彻课标精神。

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初中课标的相关表述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创行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高中课程标准则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于初中生的要求还是比较低的,重点是知道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初中生看待历史的正确观念。而高中课标对本课的要求重点是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以及国家治理的历史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正反两面性:秦统一既有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功绩与成功经验,又有探索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历史教训。亦即,高中课标更强调对学生高层次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高中这节课一定要落在全面认识“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上。这种对初高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对于把控初高中历史的全局,准确定位高中历史教学至关重要。

二、比较初高中教材——确定重点

如果说课标分析解决的是为何学、为何教的问题,那么教材分析解决的就是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同样,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钻研高中历史教材,也要琢磨初中历史教材。比较与分析两套教材的意义在于,确定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梯度和侧重点,既节约时间,又让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只有这样,才能转变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初中历史教材关于该内容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该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为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其中,第二个子目和第三个子目内容非常详细。高中历史教材关于该内容的课题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该课也分为三个子目,分别为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高中教材除了囊括初中的知识外,还增加了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灭亡等内容,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另外,初中历史教材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的叙述非常详细,而对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则没有分析。高中教材除了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外,还探讨了秦朝速亡的原因。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设计这一节课时,重点一定要放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秦速亡的原因上,对于秦统一的措施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内容,做简要的概括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既在内容上与初中教材相衔接,又在深度上超出了初中教材,体现出层次感。如果高中历史教学依然大讲特讲秦统一的措施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将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三、聚焦大概念进行单元设计——宏观认识

教材内容多是一个事实,如果用若干大概念来统率它们,将会起到化繁为简之功。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2]。大概念是课程设计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堂活动的安排,以及学习评价的标准等,都可以根据大概念进行设计和调整。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内容组织,需要打破教材固有的体例结构,根据大概念重新构建学习内容体系,使得学习内容围绕着一个主轴展开,层层推进,学生通过学习对历史的认识逐渐得到完善和提升。通过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获得较大提升。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在富有真实性、情境化、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不仅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发展了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整个单元的系统化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整体把握这个单元的知识逻辑结构,并能够学以致用,将学科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实践中。

“统一多民族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大概念。围绕这个大概念,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整合为一个大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如下[3]:

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始,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就会发现秦统一中国的真正意义:秦的统一,并不仅仅在于当时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局面,使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繁荣,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这样不仅能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伟大祖国的认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以“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大概念整体设计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有助于构建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发展道路的连续性认识,厘清从中华民族起源到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握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内在原因;把握中华文明在各时期的历史创造,把握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构建致力于建构新的、主题更为明确的、更适于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教学路径,从而使学习的任务更为明确,学习的主体内容更为突出,使学生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上得到培育与提升。

四、指导学生预习——变被动为主动

当前老师们的主要埋怨是讲不完,教不完。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焦点全部集中在教师的教,而未能关注学生的学。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不要包揽太多,如果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学习,那么,事情可能会是另一个面貌。而做好预习,就是激发学生自主性的一个最佳办法。学生通过预习,对新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那么学生在上新课时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从而使上课兴趣大增。这样一来,学生对上课产生了一种期待,恨不得上课时间早点到来。学生对上课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上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教材每节课内容繁多,如果学生没有课前预习,上课只听教师讲,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过去一直强调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记好老师的板书和补充的知识,课下予以订正或者复习。在此,我重点强调的是课前预习笔记,虽然可以借助课前导学案进行预习,但是我认为学生应当掌握自主预习的方法,对于教材的每个章节可以用阅读分析的方式来完成。

以“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课为例,预习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快读以列出教材提纲。用4到5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完教材,了解本课的大体结构,列出本课的提纲,如:

一、秦朝的统一

二、秦朝的制度

三、秦朝的灭亡

第二步,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每个纲目是对这一部分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首先,可以在每个纲目后面打一个问号。比如第一个纲目“秦朝的统一”,就可以提出问题如下:秦统一的原因有哪些?秦统一有什么意义等?带着问题去阅读学习,目标明确,体会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然后,仔细阅读每个纲目对应的自然段,归纳其如何对提纲问题进行论述的,完善、补充、调整先前的教材提纲。再次,运用史论结合的思想,分析教材图片、图表、引文等资料与教材正文的关系,区分史料、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最后,思考纲目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并记录下阅读中的疑惑。做完以上工作,就可对该课再次进行更为详细的结构概括,如:

一、秦朝的统一

1.秦统一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      ②主观原因

2.统一过程

①秦统一六国   ②南征百越   ③北击匈奴

3.秦的疆域

4.统一历史意义

二、秦朝的制度

1.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    ③郡县制度

2.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交通和法律措施

三、秦朝的灭亡

1.秦的暴政

①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② 严苛的刑法

③“焚书坑儒 ”

2.秦末农民起义

3.楚汉之争

第三步,精思以联系贯通。熟读精思,融会贯通。思考为什么秦朝的建立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始?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这一步骤相对而言是深层次的探究,学生带着疑惑可以在课上发问、质疑,合作探究找到答案。课后再次对这节课进行归纳,画出自己的结构示意图。

这三个步骤,快读以列出教材提纲、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精思以联系贯通,循序渐进,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避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易于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为课堂学习提高了针对性,从而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高中教师在上《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这一节课时,就会充分把握重点内容,把有限的时间用在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初高中的重复和讲不完,突出了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注释】

[1]张海鹏:《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0页。

[3]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主题报告,2019年7月。

猜你喜欢

初高中课标统一
新高考模式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究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淝水之战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