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探询“古典音乐”的困境与出路

2020-07-04于大海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5期
关键词:裂痕伊万古典音乐

【摘要】本文针对《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这部作品进行了叙述与评价。笔者以书作者伊万?休伊特的视角为线索,进一步明晰“古典音乐”所面临的问题与处境。此外,在书中休伊特给出了消弭“裂痕”的办法并加以分析,可以看到他深厚的音乐素养。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问题依旧如故,“古典音乐”的处境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因此,称之为“不是答案的答案”。

【关键词】伊万·休伊特;古典音乐;裂痕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是由英国作曲家、音乐批评家伊万·休伊特(Ivan Hewett)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2006年6月第一版),并由孙红杰翻译,杨燕迪校。作为音乐批评中的扛鼎之作,休伊特在书中展示出的敏锐视角令人折服,他对音乐文献的旁征博引、对于音乐现象的叙述之准确无不体现了他犀利的语言及专业的学养,而这些恰恰是批评的本色和真谛。

本书开篇,休伊特就从音乐生产(创作)的视角着手,寻找“裂痕”出现的根源。通过点出裂痕的部分内容(音乐价值与音乐功能的决裂),引出音乐接受的话题,同时将音乐接受的问题展开为几个方面:音乐的文化语境、音乐的艺术表现及音乐的传播途径等。而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就是古典音乐的后现代性状况,休伊特通过对古典音乐在西方惨淡的境况进行陈述,营造了一种焦虑的氛围,其焦虑的内容包括古典音乐(严肃音乐)出现了听众老龄化、受众逐渐减少等一系列问题,这便是古典音乐的价值逐渐迷失的现象。依此,休伊特提出了一些他自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即修补裂痕,寻找古典音乐中持续具有可供标榜的价值,试图让古典音乐可以继续得到听众的青睐。

一、困境中的观察者:以敏锐的视角洞见裂痕

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分别代表着各自的文化意涵与历史现象。休伊特作为困境中的观察者,他以不同的视角去审视着“裂痕”二字。首先,他将裂痕置于历史与文化的语境中,他认为:“音乐(价值)”与“社会功能”两者经过漫长的统一后迎来了分裂的过程,这一过程时至今日仍在继续,甚至永远不会终结。

休伊特在书中提出音乐形式与文化功能割裂这一问题。自古以来,音乐的形式与文化功能一直呈现出合二为一的状态,但裂痕的出现打破了彼此的宁静,休伊特认为音乐即使是在音乐厅中演奏,也在同等程度上标示了特定群体的社会身份及他们所玩味的、具有自律性的音乐价值。音乐不再只服务于社会功能,它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标准。由此可見,作者对音乐的认知绝不仅限于音符与谱例,而是将音乐的概念置于文化的语境下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在对待音乐价值的问题上,休伊特有着历史性的眼光。休伊特认识到自律性的出现导致音乐逐渐走向“规范化”,这意味着音乐有了“规定与标尺”。我们现在学习的和声、对位等就是最直观的反映,通过人为的规定我们对音乐的控制力变得更为全面,这本该是一件喜事,但人为的枷锁已经套在了古典主义音乐的脖子上。

由此,引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即音乐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分歧。音乐创作自古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自身的形式特征,另一种是音乐的美应与其他艺术相关联等。休伊特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丝毫不予回避,并提出疑问:音乐的自律性与功能性在对立割裂的同时,“它的公共意义何在?”在这里,休伊特将斯特拉文斯基与勋伯格的观点并置,犹如天平的两端在不断摇摆一般,一方执“音乐之外别无他物”的观点,一方取“和声即情感,舍此无他”之意,两方争论至今尚未分出胜负。这其实便是针对音乐的语言、音乐的艺术表现等方面所产生的分歧,休伊特在面对这一分歧时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保罗·亨利·朗对勋伯格的观点有过论述:“音符的罗列和排序并不意味着任何音乐性,因为他并不在审美构造范围内。”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的自律性还造成了音乐与受众逐渐疏离的态势,在休伊特看来,困境的出现不仅仅是音乐的价值与功能性的关系变化所造成的,虽然这一问题已经足够复杂,但上帝似乎喜欢将湖水搅得更浑。音乐的自律性还造成了另一现象,正如休伊特所说:“当音乐爱好者们由原来的积极参与者沦为被动消费者时,他们与刚刚萌发的新音乐领域之间本能的、活生生的联系就被割裂了。如果你正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那么你就不再需要关于奏鸣曲式的过多解释,你完全可以在运动的指端和兴奋的神经里感受出奏鸣曲式的轮廓。”图穷匕见,严肃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很多作品的难度已经上升到业余民众无法简单企及的高度,喜人的是音乐的专业性得到了提高与完善,门槛提高意味着规范性,但同时却陷入了将诸多业余人士扫除在外的窘境。严肃音乐与受众的距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虽然借助文字说明、体裁介绍甚至标题音乐的出现,缓和了冲突的爆发,但显然又被引入了更为棘手的全新困境。

二、探寻答案的思考者:以自我的手段消弭裂痕

休伊特对困境、裂痕的认识非常深刻,同时他有意为古典音乐面临的困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不过在此之前他提出了诘问:“古典音乐这个类别是否依然具有价值?我们的文化是否还需要古典音乐给予的那种深度。”作为音乐批评家,他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可谓是一针见血,可是作为一名古典音乐的忠实捍卫者,这些问题的提出不免有些耐人寻味。这不是休伊特个人立场的动摇,而是他为了摆脱困境必须解下的“绳索”。

首先,时代性作为休伊特思索解决方案的首个层面,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他认为:“使当代的艺术音乐同它的过去相联系,这是恢复他完整生命的第一步。”他认为唤起古典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联系可以迈出第一步,音乐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这一方案至少能令古典音乐从困境中醒来,这是在摆脱现代性危机。

其次,休伊特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与类比得出了后现代音乐呈现出多样性特点的结论,他是在行业内亲眼见证的局内人,他认为:“在‘古典音乐融合音乐这个渴望的背后潜伏着一种思想,即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必须与时代合拍,以获得实在的生命力。”这是他对“大势”的退让,后现代多样性的状况逼迫着古典音乐不能再囿于传统的价值标准,但固执的休伊特依旧抛出了名为“本真性”的概念。休伊特认为,判别艺术音乐(古典音乐)的标志或标准其实是一种看待音乐生产行为的立场或态度,可以通过风格、语汇或一套音乐术语来表达,这表明休伊特认为音乐内部的存在本真性,可以作为一个新的价值标准支撑古典音乐的前行与发展。

此外,在休伊特也并没有将视角固定在古典音乐(严肃音乐)上,他还希望听众能够像以前一样,借助手指与喉咙来感受音乐,而不是在忙于其他事物时留一只耳朵顺便听听。通过提高作为消费者的音乐参与度来拉近音乐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受众的接受范畴。这样的观点折射出了休伊特作为一个批评家的质疑精神,他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在寻找答案,这样的过程也代表着他在时代的转型期所做的深邃思考。

三、不是答案的答案

虽然休伊特给出的答案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影响,但他对问题的预见性却值得人们称道。如今困境与裂痕依旧如故,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音乐本真性概念的提出在如今看来更像一个理想与追求,这一概念的范畴与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界定。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年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性渗透到各个领域,历史二字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在如今看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当代史又是自我认识在历史中的再现,我们亲身验证了休伊特在十几年前所描绘的裂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也确实如他所说陷入了困境,但他给出的答案不可能是一个永恒的答案。这一切都使他所提出答案本身的明确性和唯一性面临着争议,所以我称之为“不是答案的答案”。

事不可为,裂痕之中所蕴含的能量过于复杂与庞大,仅凭休伊特的一本著作无异于隔靴搔痒,这一点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自己也非常坦率地承认。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确实相对晦涩,但作为进阶读物对相关行业的读者而言,意义则不言而喻。虽然他所给出的答案没有解决问题,但至少,“作者确乎提出了一系列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重大命题,逼迫我们正视和面对古典音乐的当下境况和未来命运。为此我们应该向作者致敬。”

本书中,休伊特以其作曲家、音乐批评家、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对古典音乐在西方所遭受的困境进行了宏观上的呈现与分析,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他对音乐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论述是精准而深刻的,实是道人之所未道,掩卷颇有可思之处,更有进益之功。

参考文献:

[1]伊凡·休伊特.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燕迪.诊断音乐:病理与处方[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1).

[2]保罗·亨利·朗著,马艳艳译.音乐学与音乐表演[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于大海(1994-),男,满族,辽宁沈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猜你喜欢

裂痕伊万古典音乐
浅析古典音乐欣赏的技巧
有痕易入味
书评:《独一无二的伊万》
有裂痕的钟面
跳雪堆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纹饰下的裂痕1
语法转换
听点古典音乐
白岩松与刘雪枫对谈:古典音乐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