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淀与薄发,传承与革新

2020-07-04楚歌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民族

【摘要】中国民族舞蹈发展70年之际,正值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建院30年。回顾历史,对民族舞蹈的传承有保护,如田野调查民族舞蹈的“根”;有继承,如民族舞蹈高等教育,涵盖本硕博;有发扬,如民族舞蹈作品和舞剧以及民族舞蹈学科的理论建构等。反思当下,民族舞蹈传承仍存在一些问题、传授、保护、继承,推广以及革新中的原生形态民族舞蹈形态变异与民族舞蹈文化融合等问题。

【关键词】民族舞蹈;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民族舞蹈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可谓是相当独特的舞蹈文化现象。当下的中国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已不再是单纯的舞台艺术或是单纯的民间舞蹈,而是综合了两个领域、跨越了两个层面,在现实环境下成为更具有包容性和延展性的中国传统舞蹈中的“文化活体”。这无疑加大了传承之路的艰难。但挑战与机遇并存,若在当下能够积累沉淀,厚积薄发,在回顾与反思中思索民族舞蹈的传承与革新,笔者相信这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也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历史回顾: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回顾历史,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索。历经几千年,中国民族舞蹈文化如同一股延绵不断的活水,始终不曾中断。有着相对完整呈现与流传途径,为我们的传承之路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当代的传承者们也以各种传承方式来保护和继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或是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作为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领头高校和人才聚集点,在发展自身学科建设的同时也都自觉地将弘扬、继承发展民族舞蹈作为己任。例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以传授的方式进行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获得了巨大的成效。从1957年创立舞蹈班至今,民大舞院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历程。这60多年来,众多民族舞蹈家和教育家在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上花费了无数心血,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历数16个民族,200余部舞蹈,舞剧作品160余项国内外大奖,14部少数民族舞蹈教材,培养了众多民族舞蹈人才等。民大舞院自1959年设立艺术系的三个专业之一,1983年建立音乐舞蹈系,1993年独立建系,1999年招收本科生,2003年建立舞蹈学院,2004年招收硕士生,2009年招收少数民族艺术,民族舞蹈方向博士。60年来,始终围绕教学、科研、创作三条探索路径,以培养有特色、有高素质实践和理论研究能力的综合性民族舞蹈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同时担负着民族与民族间的对话交流以及如何通过舞蹈艺术手段化解民族问题的责任,使当下的民大舞院成为一个“融合少数民族舞蹈教育、表演、科研、创作为一体的民族舞蹈艺术中心。”

二、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现时反思

笔者借助舞蹈生态学当中“多维考察”的方法论,将民族舞蹈本身作为核心物,置于生态环境当中,首先选取民大舞院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然后将当下民大舞院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放到更宏观的中国民族舞蹈继承与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中思考;最后对当下民族舞蹈这一文化现象的传承,提出综合体系建构的自觉认知和科学化发展愿景,并从全球化态势下提出见解。

(一)传承之路的现状:积淀与薄发

1. 60年的民大舞院发展体系认知历程

笔者在这里选取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样本分析。从6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民族舞蹈的发展,一路走来,未来可期。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从弱小到庞大,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民族舞蹈的发展目前仍然有着蒸蒸日上的劲头。它的发展与人民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所有舞蹈文化中,没有哪一个比民族舞蹈文化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了。舞台之上,民族舞蹈俨然是中国舞台艺术的主流样式,多样的文化呈现犹如怒放的花圃,五彩缤纷,高度的艺术提炼犹如璀璨的珠寶,流光溢彩;舞台之下,民族舞蹈则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根茎深深地扎入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枝叶郁郁葱葱的呼吸在民间文化生活的空气里。

2.民族舞蹈时代性、综合性传承体系的全面建构

2016年,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主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一点是希望文艺工作者坚守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这也要求我们在传承民族舞蹈时要将时代性作为重点。因此,笔者认为,当下民族舞蹈正处在一个具有时代性和综合性体系的全面建构当中。这个体系以民族文化为基点,以田野——课堂——舞台为传承路线,以民间原生形态舞蹈和舞台化民族舞蹈作品为两个层面,以舞蹈人类学、舞蹈生态学、民族舞蹈学等为学理支撑,以非遗舞蹈文化继承和推广为保护途径,正在全国范围内热火朝天地不同层次地进行着。

(二)传承之路上所面临的问题:传承与革新

1.传承中的传授,保护,继承,推广问题

传承之路上,民族舞蹈的传授、保护、继承和推广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潘志涛教授曾说,中国舞蹈的“根”是在民族舞蹈中,中国舞蹈要向民族舞蹈寻根,向人民寻根。明文军教授曾提出,中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是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杨敏教授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保护对策,提出要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科学的人为保护及舞蹈艺术化与市场化相结合来进行。

2.革新中的原生形态民族舞蹈形态变异与民族舞蹈文化融合问题

融合的问题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有的困惑,尤其是创作上如何面对变和不变的困惑。本人认为在民族舞蹈创作上一是能保证其本真性,二是舞蹈的原生形态变异符合民族文化定位,三是能够被受众者接受的融合。在这方面,各地区、各民族的传承者们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例如在2015至2017举办的三届全国区域少数民族舞蹈课展示,各个区域的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者们都给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和传承方式。

三、传承之路的科学化发展

(一)找准定位,提升特色

发展的前提是要先找准定位、提升特色。任何一个学科或是领域建设都离不开学理性的支撑。近些年,舞蹈人类学、舞蹈生态学以及新兴的民族舞蹈学都有了一些清晰的学科定义,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都能促进民族舞蹈的发展。于平教授认为,民族舞蹈学是民族学视野中的舞蹈研究。朴永光教授认为,民族舞蹈学研究对象是民族的舞蹈现象和民族舞蹈行为。笔者认为,民族舞蹈学可以为民族舞蹈传承之路提供定位,找到发展特色。

(二)仰望世界天空,脚踏中国实地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之路是当代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思考下的传承之路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的民族文艺发展重点之一。本人认为可以借鉴吸收国外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成功案例,例如西班牙弗拉门戈还有英国的肢体戏剧,进行跨界融合,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冯友兰说:“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不相对的那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本人相信这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而言,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国在当下提出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中国理念并非凭空而生的新事物,都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中产生的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也将如此。其拥有着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我们如何运用它的变与不变是我们自身需要思索的问题。而可喜的是,当下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中的产生的舞蹈作品和舞剧作品,不是一个博物馆似的表演展示,也不是一个完全变异的现代产物。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回味无穷,它所开发出的多元创新,又让我们惊喜不已。具有一種大开大合的格局、这无疑为我们之后的科学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本人也希望能在读博期间,为民族舞蹈的传承、为民族舞蹈学科的建设、为民族间的对话和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所谓:“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参考文献:

[1]朴永光. 民族舞蹈学[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2]明文军. 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许锐.传承与变异 互动与创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4]于平.“民族舞蹈学”学科建构的若干思考——从“非遗名录”舞蹈“进校园”谈起[J].民族艺术研究,2018,31(1):147-156.

[5]史红.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文艺研究,2006(4):92-104.

[6]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2):64-69.

[7]杨敏.论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及其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14(5):71-75.

[8]曾婕.守望与凝思——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舞蹈教育之路[J].舞蹈,2018(1):26-35.

作者简介:楚歌(1993-),女,汉族,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民族
四重奏
舞蹈课
MINORITY REPORT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优势
Pragmatic research on Friends
民族高校师生互动与在校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