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门用途翻译与教学

2020-07-03于铭华

文化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用途专业知识译者

于铭华

目前,全球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全球各地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深广,不同领域都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翻译工作者,而且需求量逐渐加大。为此,高校应关注专门用途翻译发展,注重培养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专门用途翻译人才。

一、专门用途翻译的发展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翻译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翻译主要是对宗教和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二战后,生产力得到恢复,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翻译也出现了较大变化。翻译的领域逐步扩大到了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多个方面,随之,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产品翻译、医学翻译等具有专门用途的翻译逐渐增多,并在翻译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有学者统计,这类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的比例高达96%[1]。

在笔者看来,专门用途翻译是专门用途语言和翻译的结合。现阶段,对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相对成熟,但研究专门用途翻译的论文不多,提及专门用途翻译的教学问题也很少。笔者通过知网数据了解了1980年至2019年专门用途翻译和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情况,并制作了二者的总体趋势分析图,如图1所示。

图1 1980年至2019年专门用途翻译和专门用途英语总体趋势分析图

图中的柱状图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发文量,数据以左侧为准;折线图为专门用途翻译的发文量,数据以右侧为准。由图1可知,与专门用途英语相比,专门用途翻译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在笔者研究的这一时间段,知网上第一篇关于专门用途翻译的论文于2003年发表,论文数量在2013年达到顶峰,但此时的年数量也仅有7篇,远远落后于专门用途英语;而专门用途英语发展较快,2015年达到峰值,年数量为320篇。

二、专门用途翻译的译者能力

翻译能力是译者能力的前身,国外翻译家皮姆(Pym)提出了翻译能力的简单方案。他将翻译能力定义为:“①为同一原文生成多种译文的能力;②为遵从某一翻译目的和特定读者需求,选择恰当译文的能力。”[2]20世纪末21世纪初,翻译能力多指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文化能力等。随着学者对翻译能力研究的深入,翻译能力逐渐演变为译者能力。“译者能力包括建构过程中更广泛的能力,比如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权衡翻译情境的能力、反思能力、行动研究能力等。”[3]笔者认为,翻译能力还应包括专业知识能力,这是专门用途翻译的译者必备的能力。

从自身来讲,翻译从业人员应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译者需要掌握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更要了解所翻译的材料涉及的专业知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如译者在翻译旅游文本时不仅要了解旅游相关的术语,还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故事、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北海公园原是辽、金、元、明、清历代封建帝王的‘御花园’……海北岸有‘五龙亭’,建于1602年,是封建皇帝钓鱼和看焰火的地方。”翻译御花园、五龙亭这两个专有名词时,译者要考虑涉及的历史朝代和历史故事,清楚词的由来和所包含的含义。因此,专门用途翻译的译者不仅需要基本的翻译能力,还要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背景知识,这样才能在翻译时既准确转述原文含义,又能让目的语读者读懂译文所表达的含义。

译者还应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包括严谨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感以及文化传播的使命感。翻译时,译者要做到逐字推敲、反复琢磨,以达到译文的准确无误。

三、专门用途翻译的教学

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中将翻译教学按目的分为三类,分别是辅助外语教学进行的翻译教学、为培养译员进行的翻译教学和为推行素质教育进行的翻译教学[4]。按此分类,专门用途翻译的教学便属于为培养译员进行的翻译教学,为此,应按照培养译员的教学目的,对专门用途翻译的教材、教师和课程建设进行考量。

(一)专门用途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对现阶段的翻译教材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的翻译教材多数都是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英汉翻译实践等类型的教材,结合专业内容的专门用途翻译的教材较少,为数不多的专门用途翻译教材中涉及的领域也不宽,多数为科技翻译,其领域涉及远不及专门用途英语广。虽然部分翻译教材中会有一个章节提到不同领域的文本如何翻译,但涉及的领域也多是科技、商务等,具体到某一专业的比较少,且讲述不够深入,专门用途翻译的不同专业的语言风格特点体现不充分。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专门用途翻译教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专门用途翻译的教材太少;二是虽然部分教材提到了不同领域的文本特点和翻译技巧等,但内容不够详尽。

专门用途翻译的发展与教师密切相关,教师能力不强和师资短缺是制约专门用途翻译教学发展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目前,很多学校的翻译教师本身的研究方向都是语言学或英美文学等,没有专业的翻译知识,翻译的教学能力并不过硬。翻译专业的学生没有专业教师指导,导致学生的翻译理论或者翻译基础知识的掌握都达不到一定水准,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此外,翻译专业的博士点偏少,想进入高校教学又需要博士学位,因此,很多高校都长期处于一个翻译教师短缺的状态。专门用途翻译是翻译的一个分支,在翻译教师如此短缺的状态下,专门用途翻译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

根据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目前,很多高校翻译专业已经设置了政经翻译、科技翻译、广告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等专门用途翻译的相关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笔译需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翻译原则和技巧翻译不同文体文本,能够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商务、科技等不同领域、中等难度的文章译成汉语,能够将相关领域的文章译成外语”,但由于专门用途翻译课程注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没有注重专门用途翻译专业知识的培养。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译文不专业,翻译能力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毕业后学生很难适应工作需要。

(二)对专门用途翻译教学的建议

若要培养好专门用途翻译人才和提高专门用途翻译教学水平,专门用途翻译的教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本符合标准的专门用途翻译教材至少要包含三点内容:第一,语言内容必须包含词汇、语句和语篇功能的讲解;第二,课本内容必须有与本领域相关的专业术语的讲解;第三,翻译技巧的讲解内容要始终与本领域一致。此外,由于专门用途翻译侧重的是翻译实践,因而教材的编写重在学以致用。

仲伟合在《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到翻译专业教师要具备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及翻译研究三种能力[5],这三种能力也是专门用途翻译教师必备的,但这些能力都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养。从长远看,应该增加翻译博士点,从而增加一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素质翻译教师;同时,要采取高校交流、出国访学、实践培养等短平快的方式,培养一些有潜质的翻译教师,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又增加师资力量。在目前师资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除加大培养力度外,各高校可以通过慕课形式共享全国高校教师资源,解决本校教师短缺和本校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

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尽可能多开设具体专业领域的专门用途翻译,如建筑翻译、园林翻译、航天翻译、软件翻译、专利翻译等,增强翻译的实用性。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注意课程设置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大一或大二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根据专业知识课程,大三或大四开设专门用途翻译课程,保证学生的专门用途翻译课程的学习建立在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在专门用途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注重实践性教学,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职业性较强的专门用途翻译课程,课堂中应多进行职业场景模拟,将知识转化为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工具。学术型较强的专门用途翻译课程,课堂中多进行学术情景模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想象,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从业能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促进了世界各领域之间的沟通和发展,也为专门用途翻译带来了更多机遇,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专门用途翻译人才是翻译专业教师的重要责任。高校要意识到专门用途翻译在翻译学科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结构,开发优秀的专门用途翻译教材,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的翻译人才,为中外之间的联系搭好坚固的桥梁。

猜你喜欢

用途专业知识译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DNA的奇妙用途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用途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书的新用途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