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会”胜于“言传”

2020-07-01付培兵

江西教育B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与形意会数形

付培兵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07页例1,第108页“做一做”、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形与数的关系,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获得乐趣,体悟成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形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

难点:找到合适的形来表示数,在形中找出数的规律。

【设计理念】

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表现。“数与形”是人教版数学教材新增加的內容,一段时间以来,它都是数学教师研究的热点内容。对于该课大家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思考、不同的探究与实践。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学什么,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1.从生活实际问题和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消除课堂学习中的陌生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愉悦中初步感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重“言传”更重“意会”,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想一想、摆一摆,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形来表示数并在形中找出数的规律,体验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

3.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中充分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将儿童引入一个神奇的智力世界,让学生触摸“真”数学,引发“真”思考,促进“真”发展,体会“数形有机融合”之美,让数学课堂有数学味,让深度学习持续发生。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师:如图1,你会求这两块菜地的总面积吗?

生1:先求萝卜地的面积是12.5×8,再求大蒜地的面积是8×2,最后相加得12.5×8+8×2。

生2:先求这两块菜地的全长是12.5+2,再求总面积是(12.5+2)×8。

师:都求出了总面积,12.5×8+8×2和(12.5+2)×8的关系怎样?

生3:12.5×8+8×2=(12.5+2)×8。

师:如果用a、b、c分别替换12.5、2和8,你能表示出这两块菜地的总面积吗?

生4:(a+b)×c=a×c+b×c。

师:不错!我们可以借助图形的形象、直观来解释运算定律的抽象、概括。

(教师出示图形)

师:这是直角吗?

生5:是。

生6:不是。

师:看来不确定,如图2(标出度数后),现在呢?

生7:不是,因为89°<90°。

师:此时,你认为数的优势是什么?形的优势又是什么?

生8:数可以很精确。

生9:形可以很直观。

师:说得太好了。

设计说明:用怎样的素材让学生体会形中有数、数中有形,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从生活实际问题和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入新课,既消除了课堂学习中的陌生感,又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如此,不同的素材又指向不同的教学目的,前者突出“以形助数”,后者突出“以数解形”。如此巧妙贴切的素材设计,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对这两个素材的分析交流,学生对于“数与形有紧密联系”有了初步的感知,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探究有了更强烈的欲望。

二、重“言传”更重“意会”,让学生充分感知数与形有机融合之美

师:你能很快算出1+3+5+7+……+99=( )2吗?

师:解决复杂问题我们不妨从简单问题入手。

1=( )2,1+3=( )2,1+3+5=( )2……

1+3+5+7+9+11+13=( )2。

师:根据已有知识,你会想到在解决什么问题时也是这样计算的呢?

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时。

(此时,数的问题便和正方形有机融合了。教师拿出相应个数的正方形摆成了倒“L”形,和开始的那个正方形一起组成较大的正方形,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的大正方形中所包含小正方形的总个数,小正方形的总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个数的平方,每边的个数等于算式中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和就等于几的平方”的简便算法。)

师:你现在能很快算出1+3+5+7+……+99=( )2吗?

生:1+3+5+7+……+99=(50)2。

师:这么巧妙的方法,我们是借助什么发现的?

生:正方形。

师:看来,有的计算问题借助图形解决会更容易。就像这道题一样,我们借助图形(图3)发现了更巧妙、更简便的方法。

师:请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1+3+5+7+5+3+1=(  )。

生1:可以这样想,1+3+5+7+5+3+1=(25),1+3+5+7=42=16,5+3+1=32=9,16+9=52=25。

生2:还可以这样想,5+3+1=32=9,1+3+5+7+9=52=25。

生3:我是这样做的,1+3+5=32=9,9×2+7=25。

师:同学们太会思考了,1+3+7+9+11能利用规律计算吗?

生4:先借一个5来,然后再减去借来的5。

师:是这样吗?你太灵活了。

(学生热烈鼓掌)

设计说明:教育的要义是让每一个学生“灵动”起来,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教师充分领悟编者的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时空,让学生动手实践,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通过想一想、摆一摆,找到了用正方形来表示数和在正方形中找出数的规律,体会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感受到形可以展示数的特点,通过形解决数的问题变得更加容易,两者互相印证结果,在這个教学过程中,“意会”胜于“言传”,教师退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见证者,只在关键之处予以点拨、启发。在练习环节中教师步步为营,学生在不同梯度练习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和掌握所总结的规律,数与形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谐生长。

三、深度参与,让数形结合思想扎根于学生脑中

师:20182-20172=( )。

生1:老师刚才说解决复杂的问题不妨从简单题目入手,我从这句话中得到了启示,我们可以采用化繁为简、以小见大的方法帮助思考,因为42-32=7,82-72=15,从而推算20182-20172=4035。

师:现学现用,真好!

师:让我们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再来理解下吧。

师:如图4,在准备好的大正方形(边长为a)纸片中,在左下角位置剪去一个小正方形(边长为b)纸片,剩下部分的面积有几种求法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师:以后我们将要学习的平方差公式:(a+b)(a-b)=a2-b2,大家求解20182-20172=( )。

生:20182-20172=(2018+2017)×(2018-2017)=4035。

设计说明: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方法,更要教给学生一种数学思想,这一教学理念应成为我们全体数学人的共识。教师要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要让学生的思想向更深处漫溯,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通过数学思想来学习数学,锻炼数学思考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让数学课堂有数学味,让深度学习持续发生。

四、畅谈收获,让数形结合思想在学生心中升华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与形”,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师: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我们发现了数与形的密切联系,充分感知了数与形有机融合之美。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华罗庚的一首诗:“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设计说明:在整理环节中,教师将数形结合的体会与交流进行到底。“数与形有怎样的关系呢?”因为有了前面的讨论交流,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这两个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密不可分的关系”“互相帮助的关系”……在畅谈收获中,教师因势利导,数形结合思想在学生心中得以升华。此时,华罗庚曾经说的“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就不是一句简单引用的名言,而是学生深刻理解之后的心声,教师注重在“意会”中引领学生去感悟数与形的有机融合之美。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数与形意会数形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以“数与形”教学为例
论柯林斯的意会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数形结合百般好
“数与形”例2的解读与思考徐英飞
数形结合,沟通数与形的桥梁
陈思照:音乐可让两岸神通意会
数形结合找规律
意会(TASTE ITALY)正式上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