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险科技:抢占行业C位的“后浪”

2020-06-30钟乐明

中关村 2020年6期
关键词:后浪保险公司科技

钟乐明

作为一股强大的变革基因,保险科技正在朝着目标行业展开强劲渗透与辐射,并得到了政策的积极支持。按照不久前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至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等国内保险业务线上化率要达到80%以上,同时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探索保险服务全流程线上化。保险科技由此赢得了抢占行业赛道的勃发之势。

从互联网与移动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到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再到图像识别、区块链和基因技术,行业专家认为至少有九种科技要素能够对保险业形成强大赋能,而在技术嫁接运用上,目前主要有四类市场主体:第一类是传统保险公司旗下新创建的金融科技公司,其中保险科技是其核心业务,如中国平安的平安好车主与平安好医生,太平洋保险的数字太保;第二类是互联网巨头在保险科技领域的布局,如阿里的支付宝保险、腾讯的微保等;第三类是持牌类平台型创业企业,如轻松筹和水滴筹;第四类是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如评驾科技等。

在对保险业的增技赋能上,新科技可以说是各显神通。最经典的认知就是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展开对客户的洞察,在此基础上发现客户的消费与选择偏好,精确开发出多场景、碎片化和差异化的产品,如此一方面可以增强与提高保险企业服务触达、产品复购以及维系客户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破除保险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的行业顽疾。同样,图像识别是目前保险公司应用的比较多的技术,保险公司不仅可以借此快速地统计出处于运动中的投保标的数量,如10秒中可以完成农业保险中数千头生猪的投保精确计算,而且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赔付,增强投保人的理赔体验,如车辆非现场定损与闪付。另外,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有效拓展产品与服务范围,包括从产品扩围到“产品+服务”、从单一产品延伸到集合产品以及从C端扩展到B端等。在人工智能方面,AI“人机对话”不仅可以减少大量人工岗位,降低保险公司成本,而且省去了重复的计算环节与繁琐人工程序,从而极大提高了保险公司核保与赔付效率。

凭借各自的技术禀赋对保险业发挥独特武装作用的同时,更多的情况下多元技术之间会形成共振与协同,从而释放出立体性聚合能量。拿祛除保险业的最大痛点保险欺诈来说,云计算平台为保险企业承载海量用户与大数据,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对用户及投保行为进行识别与分解,过滤与甄别出易生风险的高危人群与高危产品,从而警示保险公司加强设防;区块链则展开及时与精确的追踪,提高保险公司反欺诈成功率,同时物联网技术针对高风险理赔案件设置风险预警方案,防止风险流转与倒灌;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机器的不断学习进化与迭代,提升风控精度,并内生成应对各种新增欺诈的反制手段。不难看出,保险科技在帮助保险公司构筑出厚实防火墙的同时,更加装了密度非常之高的安全覆盖网。

简言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技术的集成与赋能不仅会引起商业模式的颠覆,还会导致表层渠道的变革,以及产品设计与用户管理的升维,此外还有风控机制的重构。一方面,保险科技导引组织行为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传统保险企业的组织架构、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都是以产品为中心,但保险科技更多考虑的是企业对用户的响应以及对用户需求与体验的赋予,相应地,保险公司需要将管理重心从后端迁移到前端,从关注产品转为关注用户。另一方面,保险科技牵引风险控制从“等量管理”向“减量管理”转变。传统保险重视事后管理,即在赔付环节进行制度规范和流程管控,保险科技则重视事前风险干预,即利用创新手段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为此,保险公司需要将风控重心从事后转移到事前,从等量升级到减量。

作为保险行业的全新劲旅,保险科技的商业魅力已经从最新市场数据中充分地外溢出来。比较保费收入来源发现,今年前五月国内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下降了14.6个百分点,但互联网投保业务却同比劲升了8.23个百分点。再看融资成效,今年前五月总共有11家保险科技公司获得亿元级别以上的融资,融资企业比往年同期多出四家。无疑,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市场青睐保险科技的“催化剂”,但保险科技展示出的宽阔商业前景才是资本与用户追逐的最大看点。

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去年保险业录得了高达4.24万亿元的保费收入,但人均保费只有3028元,即便是如同业界所预测的今年保费收入总量可增加到4.5万亿元,全国人均保费还是只有3214元,與人均保费超过3万元(人民币)的美国以及2.5万元的日本和1.8万元的德国等根本不可相提并论;同时,目前我国的商业保险渗透率仅为4.5%,而美国却达到了6.3%,英国为9.5%,德国和日本分别为7.6%和9.3%。从保险覆盖面看,国内保险市场时下集中在较富庶省份/地区,像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就贡献了全国保费收入的三分之一,同时我国还有月收入较低的人口,他们抗风险能力很低,应当属于保险“普惠”覆盖人群。不难看出,国内保险市场在广度与深度上的确存在着巨大潜力。

但市场前景是一回事,而市场份额最终落入何方之手却是另一回事。目前来看,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线上消费已经成为都市年轻人最普遍的行为偏好,这一群体特别是其中的中等收入年轻群体不仅具有了解与学习保险知识的动机,也存在着比较强烈的保险需求,同时更易接受互联网保险在内的线上新产品及其产生的独特体验。另外,随着人口主体的生命更替,人口年龄结构底线也会发生上移,未来作为主要老年群体的60后和70年后出生人也都熟悉信息化操作与擅长网上购物,他们同样不会拒绝简便快捷的线上保险产品和服务。正是如此,在不排除传统的地推保险售买方式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未来保险科技一定会成为抢占行业C位的主力。

动态观测到了乐观的商业前景,国内头部险企和外资保险公司已经纷纷加大对保险科技的投入,其中去年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规模达到了319亿元,同比上升19%,且今年将增至382亿元,预计未来5年会保持20%左右的增长,2025年达到955亿元。不仅如此,互联网科技巨头也在保险科技地带投下大手笔,其中阿里巴巴未来3年将增加2000亿元的投资,腾讯未来五年投入规模将达到5000亿。

需要强调的是,保险科技的发展不应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基于保险尤其是互联网保险具有“普惠”属性,政府自然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形成“政府引领,产业主导,科技协同”的“稳定三角”,即政府基于宏观层面进行规范引导,保险企业主导行业全流程变革,科技要素进行创新性赋能,三方协同推动保险科技业态的强身壮体。一方面,政府部门须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行业集聚、提供资金支持与财政税收优惠以及保持密切沟通等方式支持保险机构的业务创新,同时监管机构还应积极防范风险、推进制度优化和加强防控引导,为保险科技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鉴于国内保险行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和短腿状况(去年全国225家主要保险机构的信息科技评分平均为77.66分,最高分90.66分,最低分48.36分),保险企业仍需加强IT架构、流程自动化以及数字化渠道等“新基建”的投入力度,同时制定符合保险科技发展的激励方案与薪酬体系,重视数字化、智能化人才培养与建设,推动保险人才和科技人才、传统企业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后浪保险公司科技
中国“后浪”
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停止损失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后浪,后浪
MQ-25:我就是后浪
后浪一浪浪大了
不慎撞死亲生儿 保险公司也应赔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