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
——从一道小学数学估算题说起

2020-06-30陈引兰方正刚

关键词:学情案例教学内容

陈引兰,方正刚

(1.湖北师范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湖北省罗田县匡河中学,湖北 罗田 438613)

1 由一道小学数学估算题引起的讨论

新学年刚开学,某日晚上9时许,朋友用微信传来其刚上小学三年级儿子的作业,如图1.

图1 某小学三年级作业

接着,说了他们一家人讨论的结果:

1)父母认为:对于第1题,如果将500-298看作500-300,得200,则选B; 但精确计算,显然应该选A.对于第2题,如果将看作,得900,则选B; 但精确计算,显然应该选C.最后商定:B不对。

2)儿子则认为:因为是估算,估算的结果就是判断依据,两个题都应该选B.他们俩也认为儿子分析的有道理,也认为是选B.但不放心,于是打电话问了儿子的数学老师,答曰:“以精确值为标准来判断大小关系!” 他们夫妇俩都觉得这个解释不能接受,更没法给孩子讲清楚!于是,求教于本人。回答如下:

将500-298看作500-300,得200,但298小于300,所以减得多了,差就变小了,所以准确值比估算值大,故选A;

将602+297看作600+300,得900,但602比600多2, 而297比300少3,所以总体和是少了1,所以准确和比估算值小,故选C。

俩人似乎明白了,讲解于儿,果然儿欣然接受!

从这道小学估算题引发的讨论可以看出:具体估算,父母拿不准主意,也无法跟孩子讲解明白,数学教师的解释也不能服人!此情此景不得不让人对数学的教学产生深深的忧虑:原本小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的和自信心的,如何让小学生能明明白白学数学,并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呢?关键是数学教师的教!怎么教呢?仔细分析上述案例中尴尬的讨论,得出最终原因是:数学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从而无法让学生掌握、运用好所学知识。于是决定就此展开对估算教学目标确定和达成的讨论。

2 以小学估算内容为例谈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

谈到教育和教学,自然离不开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大致可归纳为: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级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二级教育目标;各科类、学科的课程目标是三级教育目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目标是四级教育目标。著名数学家张奠宙先生将数学教学目标(见文[1]P306)定义为: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设计并进行有计划的数学教学活动,期望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标准或结果。本文涉及的数学教学目标是指四级教育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下文统一称为数学教学目标。它的确定不仅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更为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提供指导,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所以明确的、具体的数学教学目标是最终高效数学教学实施的保证。

关于小学数学估算,近年来,引起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和研究,有对现状分析改进策略研究[2~6];有结合教材或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究[7~10]等。普遍认为: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估算教学应结合实际应用情境灵活多变的实施教学,对估算结果的评价要合理等等。

本文主要就案例中所涉及的内容小学(1~3年级中估算内容)展开,从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和达成三方面进行阐述。

2.1 关于估算教学目标的分析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1]有: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目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科书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1]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其已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经验。所以在确定具体教学目标之前,要充分了解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鉴于案例中的学生是小学三年级,故选取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中估算教学目标分析为例。在2018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第一学段关于“估算”的规定,归纳如下:

1)估算总体教学目标: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培养学生的数感。其中,数感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培养学生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估算教学要求、内容及学情: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为了更准确把握案例中估算的教学目标,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见图2)为依据,分析学生的已有的以及即将学习的知识结构。由教材内容可知:二年级数学下册,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的数,并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会整百整千的估数,并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运算,但不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运算,此内容在三年级上册第二章学习。

图2 人教版数学目录节选

3)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经验:刚入三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在9岁左右,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从认知发展上处于具体操作期,对分类和普遍性感兴趣,易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可塑性强。他们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但是认知水平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时,如果教师和家长能正确引导孩子顺利度过过渡期,其综合能力将得到迅速提高。

2.2 关于估算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对关于估算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学情、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经验的分析,确定三年级开学伊始,老师布置估算作业或做估算训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复习巩固二年级下册的整百整千的估数,并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运算,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为本学期学习第二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做准备。

从教学设计意图和教学内容来看,教师的设计无疑是好的。但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使得学生出现疑难时,家长无法解惑,甚至出现教师给家长 “以准确计算结果为依据来解答估算题”的荒唐解释,显然家长和学生都是无法接受的,因为此时三位数加三位数学生并没有学。归根到底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关于如何确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我们总结如下:

1)充分考虑学情。尽管教师教学设计要求中,明确提出:做好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基础,但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并没有认真仔细思考并结合实际学情来设计和实施,更少考虑年龄特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尽管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是没有问题的,但从教学实施来看,结果却是不理想的。究其原因是对学情考虑不周全。

2)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通常情况下,教师们在进行教材中某一具体章节内容教学设计时,尽管也有前后知识内容的衔接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相对要准确些,考虑得也充分一些。而对那些知识前后关联、间断性出现、螺旋式上升的内容,教学目标通常要全程考虑,整体实现。如估算,由整十、整百到整千的估算,由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加减法到100以内加减法,是随着学生学习数的小到大自然产生的。由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关联性和逻辑性较强,对于衔接知识教学目标的确定,可能会出现教学目标不恰当,甚至不明确,导致在教学内容适当的条件下,也无法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引起类似案例中出现的学生和家长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混乱,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学教学的失败!案例中教师是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前后关联,没有明确让学生完成两道估算题的目标,所以没讲解估算方法,却要以准确计算结果为依据来解答这两道估算题,这样做,也就失去了估算意义。

2.3 关于估算教学目标的达成

根据上节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中两题宜通过下列分析和讲解:

1)正确完成整百的估数,如:298,302,297均作整百估计为300,602作整百估计为600;

2)会进行整百加减运算:600-300=300,600+300=900,所以估算值分别为300、600,就是右边的数;

3)不计算的情况下,比较准确值与估计值(右边数)的大小:

第一题:298估为300,而298小于300,所以减多了,估值差就小了,所以估算值比准确值小;

第二题:602估为600,少了2,而297估为300多了3,总体估值和多了1,所以估算值比准确值大。

前两步学生一般都能理解,第三步的分析不仅有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更有和差的大小变化,尤其是第二题,有两个因数的不同变化,考虑和的变化,难度更大,所以分析更要细致。

基于以上具体案例分析,在小学估算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老师们除了充分了解学情,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并实施教学:

1)重视估算方法:估算教学中,关键要告诉学生估算方法——凑整计算。在运用估算估计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感知数的大小含义,培养数感。实际估算中,培养学生依据所给数据,判断并明确:估计数据加上多少后凑整还是减去多少后凑整?是凑整十?整百?还是整千?这样有了明确的估算方向和具体估算方法,学生才明白怎么做。

2)讲究估算过程:估算问题多源于实际应用,所以讲授估算不仅仅是具体数字估计的问题,需要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了解估算的意义,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需要估算?运用恰当的估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估算过程。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教师都可以给予支持。在尝试估算和不同结果的对比中,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估算的价值,更明了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估算结果:估算值可能比实际的结果大,也可能比实际结果小,对学生估算结果的评价,没有“对”与“不对”之分,只有“接近”与“更接近”准确值之别。就如同采用不同方法作近似计算,其结果都是近似值,只有精确度的高低之分,没有正确与否之说。关键要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方法估算,怎样估算,这样才能理解和把握估算结果。

总之,只有充分掌握学情,制定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并保质保量的实施,教学目标才可能最终达成。

猜你喜欢

学情案例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