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护士针刺伤防护中应用FMEA管理的应用效果

2020-06-30陈传英范天丽马娟娟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条目针刺科室

常 景,陈传英,范天丽,马娟娟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1护理部;2体检科;3泌外妇科,广东 深圳 518067)

护士针刺伤指在护理工作中由注射针、缝合针、手术刀片、采血针、头皮针等医疗利器穿刺[1],使得护士皮肤深层破损、出血,为常见护理不良事件。据统计,超过76%护士在护理工作出现过针刺伤,其不但会对护士造成生理损伤,且被污染的医疗利器中可能含有大量致病菌,可传播多种血源性传染病,将对护士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因此合理选择管理方式,加强护士针刺伤防护,对保障护士自身职业安全意义重大。FMEA为一种可系统评估流程的风险管理方式,可分析失效模式原因,及时予以预防性改进措施干预,以防止失效发生,消除潜在风险[2]。为探究FMEA管理在护士针刺伤防护中实际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方法与指标

1.1 方法

FMEA管理模式:(1)建立FMEA管理小组:由医院护理部组织神经外科、急诊科、泌尿外科、妇科、儿科等5个科室共同参与,成立FMEA专项管理小组,明确小组主题“FMEA管理在护士针刺伤防护中的应用”,并以“降低护士针刺伤RPN及发生率”为管理目标,对所有护士进行FMEA管理知识培训。(2)改进措施制定与实施:组织各科室护理人员,针对护理工作中失效模式及导致针刺伤的潜在原因,制定专项针刺伤预防、改进措施,全面预防针刺伤发生。(3)加强针刺伤知识培训:由经验丰富高年资护士定期对科室护士进行针刺伤防护知识培训,并通过情景模拟方式对针刺伤易发环节及原因进行专项培训,提升护士专业能力及自我防护意识,考核护士对针刺伤知识掌握情况,保障护士针刺伤防护能力的提升。(4)加强病区人员及门禁管理,在护理操作实施过程中避免过多家属进出病房,干扰护理操作。

1.2 观察指标

(1)分析针刺伤不良事件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及实施FMEA管理后RPN值,RPN为严重度(S)、频度(O)及探测度(D)乘积得分,S、O、D得分均为1~10分,RPN共1000分,分值越高,失效风险越大;本研究将RPN值>100分视为失效,并进行针对性改进管理。

(2)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临床护士针刺伤KAP问卷,比较实施前后护士对针刺伤KAP掌握情况。KAP问卷主要包括知识部分、态度部分及行为部分,其中针刺伤防护知识部分包括13条目,共13分,分值越高,针刺伤相关知识掌握度更高;态度部分为护士对针刺伤防护相关态度,共13条目,各条目根据没必要、无所谓、有必要、很有必要记1~4分,共52分;行为部分指护士针刺伤防护相关行为,包括17条目,各条目根据从来没有、很少有、经常有记1~3分,共51分。

1.3 统计学

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施FMEA管理前后失效模式、失效原因的RPN值对比

实施FMEA管理前RPN值>100分的失效模式共5项内容,经FMEA管理后研究组各失效模式RPN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及两组RPN值对比(±s,分)

表1 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及两组RPN值对比(±s,分)

失效模式 潜在失效原因 RPN得分(n=80) t P实施前 实施后操作不规范 不遵守标准化操作流程 95.26±7.93 42.66±5.95 44.390 0.000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防护意识低下,未进行标准预防 91.17±7.89 39.85±5.49 44.670 0.000患者配合度不足 神志模糊,依从性低下,躁动不安 95.35±6.26 40.16±4.92 57.994 0.000注意力不集中 医疗环境嘈杂,他人影响严重 89.12±5.98 32.54±4.95 60.980 0.000技能不熟练 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专业性不强 87.69±6.10 31.63±5.02 59.371 0.000

2.2 实施FMEA管理前后科室护理人员针刺伤KAP得分对比

实施FMEA管理后80名护士针刺伤KAP得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2.3 实施FMEA管理后

2018年11月-2019年6月科室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1%, 与2017年11月-2018年6月同期护士针刺伤发生率6.1%相比明显下降(P<0.05)。

表2 对比实施FMEA管理前后KAP得分(±s,分)

表2 对比实施FMEA管理前后KAP得分(±s,分)

组别 例数 知识部分 态度部分 行为部分实施前 80 11.20±1.13 45.78±3.25 43.95±2.61实施后 80 8.16±1.02 40.21±1.38 38.48±2.52 t- 16.708 13.199 12.614 P-0.000 0.000 0.000

3 讨 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大气环境污染,各类疾病发生率均得到一定升高[3],医院工作压力增加,而护士每日在护理工作需进行大量采血、静脉输液、注射等操作,在此类护理操作中使用各类注射针、采血针、刀具等尖锐性医疗器具较为频繁,针刺伤发生率较高,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等尖锐器刺入护士皮肤后极易引发多种血液传染性疾病,将对护士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针刺伤也是护士工作中发生率最高的职业性伤害之一。

本研究发现,对我院5个科室护理工作中针刺伤高风险原因分析,加强FMEA管理后,针刺伤失效模式RPN值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护士发生针刺伤风险明显降低;对其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护士针刺伤防护传统管理中主要由护理管理者通过口头宣教对护士进行针刺伤防护教育[4],护士根据自我意识进行针刺伤风险防护管理,该方式对护士工作经验及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经验薄弱的低年资护士因自身防护意识低下,使得针刺伤风险控制效果并不理想。FMEA管理可有效改善护理操作流程,主要通过成立FMEA管理小组,并由小组成员尽心共同讨论,总结针刺伤诱发原因,制定规范化护理操作流程,可进一步加强针刺伤风险管理力度,显著降低RPN值,提高针刺伤防护效果。李学文[5]等人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对血液可护理人员进行FMEA管理,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风险评估,及时干预使得RPN值明显降低,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说明FMEA管理对降低护理不良事件RPN值,加强护理安全风险意义重大。

本研究发现,FMEA管理模式实施后护士KAP得分明显增高(P<0.05)。通过指导护士搜寻资料、共同讨论,分析、罗列诱发针刺伤发生的高危环节及实际护理工作中易导致针刺伤的操作步骤,并通过头脑风暴方式讨论、分析护理工作中引起针刺伤发生的相关原因,予以针对性防护及改善措施干预,可进一步加强针刺伤防护能力,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综上所述,FMEA管理可有效识别护士针刺伤高风险环节,以便及时予以相应干预,可有效提升护士对针刺伤防护知识认知度,增强防护意识,改善防护行为,显著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猜你喜欢

条目针刺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清明的雨
COSMIN-RoB清单中测量工具内容效度研究的偏倚风险清单解读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