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动因分析

2020-06-29宋伯涵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转移动因

宋伯涵

摘要:以第一个世界科技中心意大利为起点,简要概述五个世界科技中心的形成、发展、转移过程。再从多角度分析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动因,并试图探讨一个国家之所以成为科技中心的理论范式。

关键词: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动因

前言

当今社会科技的重要性世人皆知,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科技对于生产力的作用,这些都并非是从一开始就显而易见的。而人类近代文明中科技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极大多数人对于我们所处世界的看法,创造了一个科学与技术的新时代。而对近代科技中心转移现象较早进行成体系归纳的是日本科技史学家汤浅光朝。在1962年,汤浅光朝通过对1501年至1950年科技编年表中记录的科技成果和人物传记词典中编选的科学家做统计处理而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定义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数占全世界的25%,这个国家就是当时的世界科技中心,其处于的时代就是这个国家科学兴隆期,各科技中心及其对应的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至今),而且上述各国的科技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1974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利用研究复旦大学学报所载的自然科学大事记,于中国独立地发现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测算得出的各科技中心平均兴隆期也约为80年。赵红州在《科学能力学引论》中,从社会的科学能力的角度分析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原因。并指出了社会科学能力包含科学家队伍、实验装备、科学教育、民族精神等诸多因素。

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大转移概况

1、意大利

恩格斯指出过“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才开始。”意大利成为近现代第一个世界科技中心并在成为科技中心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对世界科学与技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并且将这种发展的态势引向整个欧洲,此后的数个世界科技中心就在欧洲各国间轮转。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中世纪。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用人性反对神性,赞美人与自然,崇尚理性与科学,反对宗教、反对迷信、坚决的反对教条与权威主义对人的愚弄与束缚。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更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布鲁诺提出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利用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力学,创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夜空,使人类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地理航海技术产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飞跃,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烧死。1616年,《天体运行论》成为禁书,1633年,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直至逝世,意大利的科技发展受到束缚。由于意大利社会经济衰落、政治分裂、外患不断、教育的形式主义,天主教会对国内先进思想的镇压和对自由的控制,以及国家内乱、战争不断,使得意大利的科学逐渐衰落,从而失去了继续担当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国家的能量。意大利作为科学中心的时代结束。

2、英国

英国在十七世纪逐步发展成为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科学技术在英国的崛起并不是始于偶然的,这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前提。英国海军在特拉法尔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无敌舰队再也无法捍卫西班牙的海洋地位,这对英国是极为关键的,借助世界市场英国通过贸易与殖民掠夺完成了财富的急速积累与工业的大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成为第一个资产阶级掌权的君主立宪国家。而此时英国的科学技术作为资产阶级的宠儿,备受鼓励和提倡。利用国家政权推行利好政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契合为资产阶级攫取更大利益的目标。1660年成立的皇家学会是世界上最古老而从未中断过的一个学术团体,对于促进科学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弗兰西斯·培根的思想为英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使英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开始倡导科学实验,成立众多的学会,重视知识,重视自然科学。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引领了整个人类的科学的脉搏。

1727年随着英国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爵士的逝世,英国的世界科技中心地位即将发生转移。而究其背后的本质原因有以下方面: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突显,经济危机时有产生,造成生产力的下降,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变缓,并影响到对科学的投入。社会矛盾加剧,特别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加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更热衷于现有的成熟技术,而对新技术的发展不再积极关注和引进应用。由于以上等原因最终使得英国逐渐失去了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

3、法国

18世紀下半叶法国开始取代英国成为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正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如火如荼之时,法国的大革命则正在酝酿,时刻准备推翻国王的专制。以自由经济为背景的英国资产阶级思想传入法国后,立刻与法国倡导人权的启蒙思想与反对特权阶级的社会形势结合起来。孟德斯鸿、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这段时间是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启蒙思想家们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并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为了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法国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尊重思想家和聘请科学家担任军政要职;引进科学技术,推行“拿来主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但随着拿破仑的失败,法国封建王朝的复辟,资产阶级丧失了革命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执政下的法国,在约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国家动荡不安,经济衰退,很多学校解体,大量人才外流,从而使科学技术开始衰落。法国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也随之消失。

4、德国

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德国高度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这一政策源自完成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统一的普鲁士王国。战胜法国并俘虏拿破仑三世的毛奇元帅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普鲁士是最早开始推行广泛的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虽然这种义务教育的初衷是为王国提供足够的合格兵源,但是这一政策投入最终获得的回报却远不止于此。实施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基础教育为整个国家注入了灵魂。

德国在科技崛起过程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采取由政府主导的技术引进,有选择的紧扣主要成果、最新成果引进。德国在向外国学习时,不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而是继承又发展,吸收最好的成果,促进本国的科研和生產同时进行和发展。建立自己特有的生产体系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科学技术的效能。科研先于生产并且科研与生产紧密的相结合,是德国科技发展中的特点。这些都是德国科技能在19世纪取得领先的原因。

威廉二世上台执政后,很大程度改变了俾斯麦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在普鲁士传统中固有的军国主义,被威廉二世再次召唤,其与德国先进的科技和工业相结合产生了可怕的灾难。虽然一战的失败令德国背负了巨额赔偿,但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德国再次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战争的爆发,既摧毁了德国的经济,也促使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和技术人才逃离了德国。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流失最终致使德国从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位置上滑落。

5、美国

二战前后,大批科学家逃亡到美国避难,其中就有著名的爱因斯坦、费米等。甚至在战争期间美国还曾组织过代号“回形针”的军事行动争夺德国的技术专家,这其中就包括后来主持了NASA许多重要航天计划的前党卫军军官冯·布劳恩博士。美国政府一贯认为,“科学技术开支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并以此为准则制定科技政策。美国科技政策一向重视国防研究与基础研究,前者主要是为了维持军事上的优势,而后者则基于基础研究乃是国家长期发展之本的考虑。

美国的科技兴起与经济领先还取决于它的文化。早期移民的清教徒主张通过探究自然,颂扬上帝,崇尚功利主义以善行造福于公众,提倡刻苦和勤奋精神,这些价值观都被移植到北美。这就在美国待开发的特定自然环境中造就了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开拓精神。美国是多民族的熔炉,美国国民精神富于开放性和包容性。一旦经济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有了较大发展之后,这种民族精神就进一步体现在认识自然的丰硕成果上。

在美国涌现出如此之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创造者,并非偶然,有其一系列的文化和环境因素。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专利制度,它不仅促使人们产生了从事发明的愿望,而且人们一旦这样去做,这项制度能够保障他们在市场上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联邦政府用专利制度保护了发明人的权益,同时也保护和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

二、世界科技中心发展范式与动因分析

在探究理论范式前需要明确,世界科技中心的崛起受到思想文化、经济水平、社会文明、人才流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存在唯一的发展模式。

1、政治

从历史上几次科技中心的转移过程可以发现,最初政治体制的变革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科技的发展速度远大于政治体制变革的速度,并且这一趋势将越发显着。但是科技发展对外部环境的客观需求,不会因为政策的束缚而妥协。科技的发展需要更加适合的政治环境。

2、经济

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是有很大的关联性,随着生产关系在政治与思想的变化中变革,人口持续的增长,经济得到相当的发展,而生产力在这种环境中持续的发展,最终经济生产的需求为科技发展指明方向。但同时经济与科技发展也并非绝对同步,例如美国虽然在19 世纪末已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直到20 世纪中期才崛起为世界科技强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爱因斯坦、洛伦兹、费米、盖尔曼、冯·诺伊曼、哈勃等一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移居美国。

3、思想文化

从人类的社会属性剖析来看,思想正是人类进步的缘由。哪一种思想能生存取决于它是否能发现社会的发展态势并且顺应。最终都取决于谁的思想更新更强更合适。科学也不外乎此。思想作为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影响着科学发展,主要是在于源自其对世界的辨别。在任何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生产力累计的慢慢细微的变更,必然首先促使并且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想来诊释、武装和解放整个社会的思想,并为科学的发展扫清意识障碍。它提出或者更新认识方法及其原则并为科学理论与科学发现提供指导。如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潮,使得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封建神学束缚中慢慢解放,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

4、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成为科技中心离不开有效且合理的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就科学技术管理的研究内容而言,其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体制、科学技术战略管理、科学技术政策、科学技术法规、科学技术计划管理、科学技术项目管理、科学技术研究经费管理、科学技术成果管理、科学技术情报管理、科学技术档案管理、科学技术人才管理、专利管理、技术市场管理等。而科技政策则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科技任务而规定的基本行动准则,不仅明确了科技事业发展方向而且为整个科学技术领域提供了发展战略和策略方法的指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日益社会化,而社会亦日益科学化,从而使国家对于科技政策的研究制定显得愈趋重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不仅关于科技中心内部的稳定且持续地发展,还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存亡。

三、对未来科技中心的展望

当一个科技中心开始衰退,会出现多个中心并存,平等竞争并产生一个新的科技中心。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家的国籍、效力国家和身份认同等都会呈现多元化趋势。努力使我们的国家不再错过机遇。科学的发展在区域间也是不平衡的,先发优势地区在上升期快速发展,形成垄断性的规模,让后来者难以赶超。而后发者亦有机会通过观察与借鉴达成后发先至的优势。

在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最初扮演一个重要的供给者角色,借助全球贸易累积了数额庞大的白银。而同时期的欧洲不仅被贸易的巨大利润所鼓舞更经历着近代化思想、文化、政治的大变革。科学与技术正前所未有的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赖以仰仗的庞大工农业供给力也将逐渐被工业化浪潮所掩盖。彼时的中国以自身意志参与世界的近代化,最后却不得不通过被冲击的方式接受西方近代化产物,这值得今天的国人深思。

四、结论

意、英、法、德、美、五国各具特色,而其能成为科技中心的动因也各异,但其最终得以生存和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找到这种范式同时了解各国的特色,有助于以期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的国家。

英国在17 世纪崛起为世界科技强国时期,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及欧洲大陆的法国、意大利等国,但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起现代国家制度,率先建立了专利制度,创造了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

法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始于启蒙思想。启迪蒙昧,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19 世纪初期德国追赶英国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教育培养体系。德国大学依靠正规教育传播科技知识,在化学和电力等领域涌现出李比希、赫姆霍兹、普朗克等大量优秀人才。

作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在从非洲、亚洲掳掠大批劳动力作为资产阶级剥削对象的同时,也从西方欧洲迁入大量的移民。移民主动的把大量的先进技术带入到美国。而笼络各国科技人才到美国定居发展也是美国的基本国策。这也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势,其它国家难以效法。

中国是有良好愿望成为下一个世界科技中心的国家。但是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不能只靠统计规律推算出来,而是要在政治改革、经济腾飞、思想解放方面下功夫。当中国拥有世界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最雄厚的经济基础,最强大的科技水平,就一定会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参考文献

[1]汤浅光朝,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21

[2]赵红洲. 科学能力学引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91-193.

[3]黄新亮.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三大动力机制探讨[J].经济地理,2006(03):434-437.

[4]刘喆.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输入德国科学家计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5]潘君镇,刘剑锋,陈雅莉.浅谈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对中国专利发展的启示[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7,14(01):32-34.

[6]穆荣平,樊永刚,文皓.中国创新发展: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之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5):512-520

猜你喜欢

转移动因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古代云南政治中心与民族文化中心的变迁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企业反向收购上市动因分析
浅谈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及转移排放分析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