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衡针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2020-06-29陶林花任志彬傅建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诱发电位体感波幅

陶林花,任志彬,李 亮,傅建明

(1.浙江省嘉兴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2.浙江省嘉兴市王店人民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而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病人偏瘫后SEP出现的异常变化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可以客观的评价病情的变化。大量的临床研究又证实了SEP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并能预测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2]。笔者运用平衡针联合康复运动来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以探讨其治疗效果,以及其对偏瘫侧肢体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遗留一侧肢体偏瘫;③生命体征平稳及神经症状不再发展;④病程<3个月;⑤年龄<80岁;⑥神志清楚,能配合完成治疗及评估;⑦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属知情同意书。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我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并符合上述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等临床特征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除内科常规治疗外,均接受统一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前给予平衡针治疗。平衡针具体取穴方案:交叉取穴,主要选取偏瘫穴(耳尖上3厘米):向太阳穴方向斜刺2寸;肩痛穴(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直刺1.5~2.0寸;膝痛穴(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直刺1.5~2.0寸。每个穴位得气候后即刻取针,不留针。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周治疗6次,8周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感觉传导通路情况。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功能评定。所有的量表评定均由同一名治疗师进行,所有的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且治疗师及医师均不知道病人的具体分组情况。

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通过刺激正中神经,针电极记录,在Erb点记录N9波,在C3、C4点记录N20波,参考电极置于Fz点。所记录的SEP均为2次150次重复叠加后的平均值,要求同时记录偏瘫侧及健侧的N9 及N20潜伏期和波幅。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资料均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及BI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MA及BI分值比较()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MA及BI分值比较()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n FMA(分) BI(分)治疗组 治疗前 30 39.77±3.10 49.53±5.31治疗后 30 48.20±1.99 ab57.93±3.82 ab对照组 治疗前 30 39.90±3.25 51.10.68±4.44治疗后 30 44.60±2.57 a 56.30±3.75 a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比较(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是由于气血逆乱引起风、火、痰、淤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的一种急重病症。脑卒中急性期过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平衡针刺是中医心神调控学说与西医神经系统调控学说为基础共同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有报道认为,平衡针疗法可能存在脑保护作用,从而使脑损伤降低至较低水平[3-4]。本文采用平衡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主要通过“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方法,通过刺激抑制病变部位大脑皮质相对应部位的兴奋性,从而激发机体的自我调控、修复机能[5]。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N9、N20波幅及潜伏期分值比较是()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N9、N20波幅及潜伏期分值比较是()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n 偏瘫侧N9 偏瘫侧N20波幅(uv) 潜伏期(ms) 波幅(uv) 潜伏期(ms)治疗组治疗前 30 3.02±0.27 10.06±0.41 1.84±024 19.94±0.66治疗后 30 3.91±0.27ab 9.27±0.36ab 2.71±0.14 ab 18.96±0.64 ab对照组治疗前 30 2.99±0.20 10.03±0.33 1.89±0.22 19.96±0.53治疗后 30 3.44±0.17 a 9.57±0.33a 2.40±0.17 a 19.40±0.47 a

SEP是指对躯体感觉系统中的任何一点给予适当刺激,在该系统特定通路上的任何部位可检出与刺激有固定关系的电位反应[6]。这也反映了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7]。SEP潜伏期可反映传导通路上神经功能状态,而其波幅可早期反映出体感通路病损情况[8]。在脑卒中研究领域,SEP的应用已引起广泛重视,现如今可作为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重要电生理学指标[9],特别是N9、N20的潜伏期和波幅,已经成为SEP常用检测指标被广泛运用在SEP的研究中[10]。总而言之,大量研究已表明,N9、N20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可以反映体感通路的功能状况、肢体的活动能力以及障碍预后的判断。

本研究证明,平衡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的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能增加偏瘫侧肢体SEP的N9、N20的波幅,缩短其潜伏期。另外,平衡针结合康复训练是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康复理论相结合的体现,为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偏瘫的临床干预提供了一种新的疗法。

猜你喜欢

诱发电位体感波幅
开封市健康人群面神经分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分布范围研究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听觉诱发电位在法医学上的应用价值
人体体感感知机械手设计与实现
基于CNN算法的稳态体感诱发电位的特征识别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引入体感控制技术推动校园足球发展
非触控式的体感机械臂交互控制系统研究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脑诱发电位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