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免”“不免”“未免”辨析研究综述

2020-06-28史香云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句法语义

史香云

摘 要:“難免、不免、未免”这三个词是在意义表达上相似,用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的一组词。文章对这三个词在句法、语义、语用和语法化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了概述,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难免 不免 未免 句法 语义 语用

一、选题意义及实用价值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能遇到在意义和用法上相似或相近的一组词,如果不能很好地分辨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将使意义的表达与内容的阐释产生歧义或模糊不清。“难免、不免、未免”这三个词都含有共同的语素“免”,在意义表达上相似,用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如在以下例子中,这组词就可换用而语法语义上并无大的变化:

第一,难免/不免要出问题。但是在有些场合,这三个词在意义上尤其是用法上就不尽相同了,有时甚至替换之后,将产生语法错误,或者语义表达上大相径庭。例如:

第二,生活中难免(不免/未免)不发生误会,巨大的误会往往会产生更巨大的爱。

第三,看立体电影时,当银幕上出现一只老虎迎面扑来,宛如身临其境,不免(难免/未免)惊叫一声闭上眼睛。

第四,若中锋只在前场扯动或牵制对方,未免(难免/不免)太不划算。

要使学习者准确使用这三个词,明确这组词的语义、用法,就很有必要将这三个词放在一起分析,进过对比研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及区别之处,使学习者更加深刻准确地了解三者的区别和用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这三个词进行过研究,我们通过整理将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难免”“不免”“未免”的句法特点研究

“难免”“不免”“未免”在句法功能上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很多差异。从它们所修饰的词性的异同来比较这三个词,他认为“不免”和“难免”主要用于动词和动词短语之前,而“未免”既可以修饰动词和动词短语,也可以修饰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难免”一般不能放在形容词的前面。

从它们所修饰的词性的异同来比较这三个词,认为“不免”能够修饰动词和动词短语,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还能修饰主谓短语;“难免”分为三种情况:后接肯定形式,否定形式和用在主语前。

(二)关于“难免”“不免”“未免”的语义描写研究

一般词典类工具书对这三个词的语义解释比较简单,而且存在着释义相同之处,不利于对这三个词清晰地分辨。由此,很多学者对这三个词的语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1.通过分析语义背景来描写语义

李兰香认为“难免”表示某种原因很有可能导致某种结果,相当于“不免”,是说话人据一定的理据,推测某种不良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大的一种语气委婉的表达。这样解释,还是没有区分“难免”和“不免”,反而把“难免”等同于“不免”。

谷晓恒分别分析了“不免”“难免”和“未免”的语义背景。他认为“不免”的语义背景有三个:一是行为动作发出者,二是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某种心理或某种行为,三是行为动作发出的某种原因。“难免”的语义背景有两个:一是某种导致行为动作产生的原因,二是可能产生或者已经产生的行为动作。“未免”的语义背景也有两个:一是某种已经发生的现象,二是说话人对这种现象的评价。

于娜认为“不免”的语义背景是句子中具有或者隐含有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动作行为的原因和动作行为的结果,“不免”后多是消极心理。“难免”表示“很容易”“很可能”的意思,“难免”前是原因条件,后面是结果。结果只是推断,并且一般是不希望发生的结果。

2.基于因果关系主观性连续统分析

周红基于因果关系分析了这三个词的语义差异,她认为“不免”重自然而然性,“难免”重因果推断性,“未免”重主观评价性。“不免”分为“不免1”与“不免2”,前者是客观陈述,后者是主观陈述。并运用“刺激—反应”理论考察了因果关系主观性连续统,得出从“不免1”“不免2”“难免”到“未免”主观性不断增强。

(三)关于“难免”“不免”“未免”的语用功能研究

在对“难免”“不免”“未免”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也注意到了对这三个词的语用功能。

1.考察主观性差异

陈轩从主观评议强弱程度的差异,表推测性的强弱程度的差异,谓词性成分的差异,句末语气词与标点符号,语境差异以及语体差异等六个方面对“难免/不免/未免+VP/AP”的主观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在主观性排列上:难免<不免<未免,主观性程度呈递增趋势。

经晶也从主观性功能方面分析了“不免”和“未免”的语用差异,另外还分析了话语信息功能、话语介入功能和分级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2.分析表达功能差异

周红通过讨论“难免”“不免”和“未免”不可替换与可替换的条件,分析了它们在表达功能上的差异。认为难免”后接否定词“不”“没”时不能换为“不免”。“难免”后接否定词且结果事件为行动事件,或“难免”前加“怕/肯定”时,一般不能换为“未免”“不免”。当“难免”后接状态性未然事件,并且叙述对象为第三人称时,可替换为“不免2”“未免”。“不免1”前接“自”“自然”“一……便……”,或后接中性或积极事件时;“不免2”前接“自”时,一般不能换为“难免”“未免”。“未免”前接“觉得”“认为”时,一般不能换为“不免”“难免”。“未免”后接带“不”的消极事件时,不能替换为“不免”。“未免”后接行动性消极事件时,可替换为“难免”;“未免”后接行动性已然消极事件时,可替换为“不免1”。“未免”后接状态性已然消极事件时,可替换为“难免”“不免2”。

三、存在的问题

以上的研究从研究方法及理论的运用上都给了我们启示,但是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一,在分析“難免”后羡余成分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难免”后加否定形式和肯定形式,其语义和表达效果是否都是相同的。说明这点,有助于把“难免”与“不免”“未免”区分。

第二,缺乏对这三个词的语义指向说明。大多数学者只是对这三个词的语义进行了描写,分析了它们的语义背景,而对于它们的语义指向没有明确的说明。说明它们的语义指向,到底是指向叙述者、施事者还是受事,这能够在语义上更清晰地区别这三个词,同时也能区分它们的主观性程度。

第三,对“难免”“不免”和“未免”语法化的动因阐释还不够深入全面目前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多个层面对“难免”“不免”和“未免”这三个词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为数不多,尤其是对这三个词的语用研究更为缺乏,另外,从认知层面上对这三个词的语法化进程及语法化动因的分析也还不够深入具体。

四、解决方案

第一,通过分析“难免”后羡余成分的特点,分析“难免”羡余否定的成因。

第二,对“难免”“不免”“未免”的语义进重新梳理,在描写其语义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它们在语义指向上的差异。

第三,从语体适应性和语用效果上分析“难免”“不免”和“未免”的语用差异。

第四,对“难免”“不免”和“未免”的语法化过程和动因做进一步探讨。认为主观性和主观化在这三个词的语法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轩.“难免”“不免”和“未免”的主观性差异考察[J].北京语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2]高育花.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

[3]谷晓恒.副词“不免”“难免”“未免”比较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4).

[4]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经晶.语气副词“未免”与“不免”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6]金朝霞.试说“不免”的隐含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3(4).

[7]李兰香.话说“难免”[J].汉语学习,2000(7).

[8]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J].商务印书馆,2004.

[9]于娜.“不免”和“难免”的句法语义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10]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0.

[1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学林出版社,2004.

[12]周红.“不免、难免、未免”的语义语用分析[J].汉语学习,2011.

猜你喜欢

句法语义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语言与语义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