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英语专业学生多语互译能力可行性探究

2020-06-28刘婧颖

英语教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德语英语专业外语

魏 薇 刘婧颖

引言

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国内外的一些重要会议、体育赛事及各大展销博览会、外事接待活动中,多语互译及转译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单单掌握一门世界通用语——英语,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及职场的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于2013年颁布了《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教发司〔2013〕178号)》,正式提出“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就业创业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均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第二外语(德语、日语、法语及俄语等语种)为专业必修课,学生在3—4个学期的课堂学习后,具有一定的目的语背景文化知识及语言应用能力。在这一教育模式背景下,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提出了六种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模式,双外语暨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便是其中之一。它有别于外语专业大纲规定的“英语”这一单一语种的常规教学模式,在外语专业本科教育阶段适度调整教学模式及内容,最终实现双语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保证学生第一外语(英语)达到专业水平的前提下,强化第二外语学习,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双外语的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如何在二外课堂教学中有效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多语种互译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入未来的人才市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研究背景

国内外在双外语语言运用能力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及进展。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双外语人才培养符合外语学习规律。在欧美国家特别是欧盟诸国,掌握2—3门外语的双外语、三外语甚至更多外语的学习者比比皆是。欧盟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欧盟成员国人口学习外语情况的统计报告结果显示,在捷克、卢森堡、荷兰等国,学习2门以上外语的高中生比例达到了100%。因此,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间,三语习得领域在西方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这给复语学习者的习得认知和教学实践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赫尔迪纳和杰斯纳(Herdina&Jessner 2002)的多语动态模型研究影响最为显著,其研究表明多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三语言时表现出了认知优势。

从认知特点讲,大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记忆力及思维认知能力,且学习动机明确,能够使用相当的第一外语(英语)学习策略,并将其运用于第二外语的学习中;他们的语言认知特点也能够让他们顺利掌握两种外语,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哈马伯格(Hammarberg 2009)分析指出,人类本质上是潜在的多语者。此外,国内许多专家对培养双外语人才也持支持态度。胡文仲(2008)表示:“我一直都认为双(外)语教学在外语院校是大有可为的。”格罗斯让(Grosjean 1998)提出了语言模式假说,认为当多语学习者处于三语模式下,他们的语言产出会出现借用和语码转换。迈纳(Meiner 2004)提出了多语处理模型,表明如果一外和二外语言类型相关,学习者将更好地习得二外。在复语人才的培养方向上,德国语言学家扎内蒂和萨尔达尼亚等(Zanettin&Saldanha,et al.2015)在主编的《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新方向》一书中提到了“翻译研究中多语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这也为我国培养具有多语互译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提供了新思路。这些前人的研究都给培养“复语型”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持及可行性探索。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内容

主要对西南省会城市中的一所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就大学阶段二外的学习过程做了问卷调查及录音访谈,并形成了量化的统计结果。主要针对二外分别为日语和德语的英语专业学生对目前二外课程的看法来提问,包括二外课程的设置合理性、重要性、实践性及职业相关性等。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集对象是某本科院校英语专业2014级、2015级和2016级的177名学生,其中男生22名,女生155名。他们在读大学之前至少有9年的英语学习经历,进入大学后均是零起点开始,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上学期系统学习第二外语(日语或德语)。2014级、2015级学生共计102人,他们在问卷调查开展前已经毕业,同时在之前的大学本科第二外语教学中没有受过任何多语互译能力的训练;2016级学生共计75人,他们在问卷调查开展时仍然在校接受第二外语学习,同时在第二外语课堂中已经接受了1.5年较系统的多语互译能力训练,且研究者将2016级的3个第二外语班级(2个日语班,1个德语班)建立成实验班,进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有益尝试(如每周5—10分钟为课本中小对话及课外补充的场景对话德—英、日—英口译训练;课后的多语对比翻译练习),期末测评采用新方式(日—英、德—英对话口译测试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等创新性教学内容。因此,问卷调查侧重点不同,将着重比较已毕业的2014级、2015级学生与还在校的2016级学生在外语语用能力方面的差异及职场竞争意识的差异性。

(三)研究结果

图1: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德语)笔译、口译及期末总评成绩相关性一览图

鉴于有第二外语(德语)教师的工作经验,因此对英语专业第二外语选择德语的学生做了重点研究。以2016级为例,如上页图1所示,2016级学生中有29人选择德语作为他们的第二外语。学生第二外语(德语)最后一次期末总评考试成绩与另择时间测试的英—德/德—英外语互译(包括笔译和口译)测试成绩存在较高的关联性,说明多语互译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二外整体学习效果也较好。从理论上来说,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力。在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中,将近80%的学生非常赞成这一课堂环节,认为这一教学步骤有新意,注重提高学生多种语言的语用能力。此外,其他研究已经证明,如果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相似性高于母语和第一外语的相似性,多语翻译的过程反而会比母语—第一外语或者母语—第二外语更加容易一些。例如,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在字母、语音、词汇及绝大部分语法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英—德的双语互译过程中,相对于英—中互译来说,反而更加容易。例如,笔译测试中故意设置的德语单词Student及Radio和对应的英语单词student及radio除了大小写的不同之外,拼写是一模一样的;而radio(收音机)一词由于在中国几乎消失,所以学生在这个词的中文翻译过程中反而存在更大的困难。另外,在英语中也有相当多的德语外来词,如hamburger及kindergarten早已经为英语学习者所熟知,也容易记忆及使用。

图2:2014—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对于第一外语、第二外语及多语互译能力重要性认知比较

问卷调查数据如图2所示,三个年级中均有超过80%的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要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能力有较清晰的统一认知。然而,在学习第二外语的目的、第二外语与职场的关联性方面,三个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已经走上职场一段时间还是仍在校的英语专业学生,都觉得似乎不太重要,也没有太多实际使用的机会,因此占比仅在20%—28%之间徘徊;涉及外语学生的多语应用能力时,多达59%的2016级学生认为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多语互译能力占据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这可能与任课教师对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多语互译训练有关联。在访谈中,将近60%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旅客口头交流中,英语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日本旅客、法国旅客的英语口语不好,一些泰国旅客的英语水平也有限,因此能够较顺畅、灵活地使用两种外语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一个人的总体语言能力并不是所学过的语言系统的交际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综合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语言应用系统。此外,本研究对2016级学生的录音访谈表明,初学第二外语的英语专业学生一开始都觉得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的互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且常常出现多语互相干扰、影响表达的情况。然而,在一段时间的多语互译训练及学生掌握了一定语言学习策略后,超过50%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有益的、立足国际视野的能力拓展训练。在多语习得及应用的过程中,他们学会逐渐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已知学习经验和交际策略,并达到较流畅地在不同语种之间进行自由切换。

三、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从微观角度来说,本研究通过前期相关资料收集及对可用资源的整合,以一线课堂为实验基地,研究证明了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这一创新将有助于加强学生课堂多语之间互译语用及外语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下一步第二外语课堂的教学发展提供实际的方向性指导。将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以学生需求及兴趣为本,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在今后的第二外语课堂内外加大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多语互译能力的力度。此外,将根据学生建议,增加口笔译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模拟各国导游到中国景点的多语实地介绍环节、联合国多国会议模拟翻译等既趣味性高又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教学步骤。另外,在教学成果汇报环节可尝试通过互联网分享、展示优秀视频,扩大学生的多种外语学习成效认可度,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兴趣,以实践促教学、以教学带实践,多角度提高我国高校外语学生的多种外语实际语用能力的目标。

从宏观角度来说,目前欧盟很多国家在多语种翻译语料库及三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套较有成效的欧盟双(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规划。对此,我国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搭乘经济一体化、“互联网+”的东风,加大创新力度,让各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互通有无,创建以汉语为母语的双语或多语种高端领域、专业领域的科普语料库,知识共享,为培养适应中国国情的各类语言教育人才、语言研究人才及文化典籍翻译人才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德语英语专业外语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