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运动训练研究热点述评

2020-06-28

湖北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竞技专项运动员

王 静

(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2019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1]。这一重要论断对我国运动训练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随着运动训练与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密切,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显著提高,研究视角不断拓宽,方法理论逐渐丰富。然而,在新发展背景下,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给运动训练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运动训练的发展环境和建设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回顾和梳理我国运动训练的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和不足,有助于广大学者更为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我国运动训练研究现状,为解决新形势下运动训练相关问题提供科学思路,为探索新时期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为信息检索源进行高级检索,以“运动训练”为关键词,因为2019 年有关运动训练的文献尚未完全统计,所以本文以 2009 年 1 月 1 日~2018 年 12 月 30 日为文献发表时间,以第七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定的16 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将支持基金、作者及作者单位设置为“模糊”,进行检索筛选后得到244 篇文献。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统计学软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运动训练文献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运动训练研究成果的年代分布、发表源分布、核心作者、高被引和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回顾近十年我国运动训练发展脉络,分析研究热点,评价研究成果,以期更有效地为运动训练实践服务。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成果的年代分布分析

每年刊文量是评判运动训练研究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程度的关键标准之一[2]。文章以年限为横坐标,以每年论文数量为纵坐标,构建了近十年运动训练文献发表数量折线图(如图1 所示),呈现了运动训练研究的发展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2009 年~2018 年期间运动训练研究文献量变化较大,总体呈波浪式递减趋势。这一现象与国内社会背景和运动训练研究特性密切相关。运动训练人群以高水平运动员为主,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式受举国体制的影响,主要依靠政府参与的集中培养模式,社会化程度低,科研人员与运动员接触机会少,相关资料难以搜集,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加之运动训练领域研究日趋成熟,研究内容日益纵深,研究时间不断延长。因而,我国运动训练研究文献量日趋减少。

图1 2009 年~2018 年16 种体育类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发表年代分布图

2.2 研究成果的发表源分布分析

对中国运动训练研究文献的来源期刊分布进行计量分析,可为我国运动训练研究者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提供重要的科研信息。自2009 年以来,16 种体育类核心期刊关于运动训练文献刊文量为244 篇,平均每种期刊刊文量约为15 篇。如图2 和图3 所示,排名前五的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论文数量为41 篇,百分比约为 16.80%;体育学刊发表论文数量 37 篇,百分比约为15.16%;体育科学发表论文数量21 篇,百分比约为8.6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发表论文数量19 篇,百分比约为7.79%;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发表论文数量为16 篇,百分比约为6.56%,发文量均超过15 篇。运动训练研究者可以根据各期刊的收录情况有选择的进行投稿,制定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文献整理和投稿方案,及时准确把握运动训练的研究前沿。

表1 2009 年~2018 年16 种体育类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发表数量分析

2.3 研究成果的核心作者分析

发文量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评价指标,反映了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科研活跃度和科研产出量[3]。统计结果显示,244 篇文献共计署名作者557 人,其中第一作者200 人,发表3 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有9 人,约占第一作者总数的4.5%,共发文41篇,约占发文量的16.81%。核心作者是按照论文第一作者在16 种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发文量进行统计,从表2 可以看出,仇乃民、邓运龙、陈小平、茅鹏、宋刚等9 位学者,发文量均超过3篇,这些学者在运动训练研究领域产出量多,活跃度高,贡献力大,构成了运动训练研究队伍的主体,是运动训练研究的中坚力量。

表2 运动训练领域核心作者(部分)

2.4 研究成果的高被引分析

文献的引用量能够较为深刻地表达当下主要研究议题,是反映论文学术价值以及同行认可程度的重要指标[4]。由表2可见,近十年运动训练领域16 种体育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在50 次以上的共有9 篇,总计被引频次为745 次。这些文献主要涉及核心力量训练、乒乓球运动、运动训练理论热点与展望、功能训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赛艇训练、细胞自噬的分子学机制及运动训练的调控作用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训练的研究重点,发挥引领作用。其中,引用量最多的2篇文献均是关于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说明核心力量训练为当下我国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人员可以围绕该领域开展深层次的探索。

表3 运动训练领域16 种体育类核心期刊高被引文献

3 运动训练研究主题透视

3.1 核心力量训练研究

核心力量训练相关理论研究从我国运动队备战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始,作为奥运会备战科技成果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取得实际成效后,掀起了核心力量训练研究与应用的热潮。黄继珍[5],韩春远[6]等众多学者对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及作用进行深入探究。张学领[7]等对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主要归纳为:第一,在本质上,核心力量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密切相关,在稳定性力量提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专项技术的特殊需求,重点加强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使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开发与利用,促进专项技术动作的完成。第二,核心力量训练具有提高身体能量利用率、增强身体结构稳定性、预防运动损伤等功效。第三,在我国核心力量训练处于成长阶段,已被应用于赛艇、羽毛球、速滑、体操等项目训练中,为构建专项力量训练模式提供了创造性探索和总结。核心力量训练虽为当前我国研究热点之一,但学者们对其认知尚处于归属不清的阶段,模糊性推理和猜测性估算较多,缺乏定量化、科学化的数据支撑。

3.2 耐力训练研究

耐力训练是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任勇,白铂[8]以我国女子3 000m 障碍跑运动员李珍珠的冬训负荷为研究对象,总结其训练特点,分析其冬训期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得出运动员训练以混氧耐力训练为主,无氧耐力训练主要发展最大摄氧量速度,运动员训练符合当前先进的障碍跑训练方法的趋势等结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案提供参考。任绮[9],陈彩珍[10],宋刚[11]等学者以动物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探讨耐力训练对机体生理指标的干预机制、作用及影响等,为运动员耐力训练的负荷控制、过程分析、结果评价、模式建立等提供理论指导。综上所述,定量研究已成为耐力训练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大鼠生理或生化实验检测、分析和评价为手段的定量化实证研究成为了耐力训练发展的主要趋势。

3.3 分期训练研究

20 世纪60 年代的分期训练理论和80 年代的板块训练理论,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训练思维。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是当前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关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分期训练理论关注的是运动员在较长时间训练中身体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板块训练理论则聚焦于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里运动员一两项素质的发展,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12]。关于二者之间的区别,崔东霞,李钊[13]从生理学、方法学等方面描述了二者的不同,并认为板块理论的训练安排与生理学理论基础存在不契合性,方法学存在片面性。马祥海[14]从训练阶段的组成、运动能力的训练安排、是否需迎合赛制发展等方面分析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差别,同时在分析中指出板块训练理论存在的不足。综上所述,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集中于对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区别的辨析,同时关注板块训练理论存在的问题。然而,必须指明对板块训练理论的反思与质疑并不是对其全盘否定,应将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有机结合,选择性地加以使用,尽量发挥各自长处,以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有效提高。

分期力量训练是以现代分期理论为基础,具有相对独立训练体系的力量训练过程控制理论[15]。分期力量训练主要分为线性分期力量训练、非线性分期力量训练和反线性分期力量训练,在中低水平受试者中,非线性分期训练效果要优于或者等于线性分期训练,在高水平运动员中,线性分期优于非线性分期[16]。虽然我国对分期力量训练的基本属性有了一定程度认识,但是关于分期力量训练的基本概念、训练结构、负荷安排、评价指标等研究不够深入,与国外研究相比,存在研究时间较晚、范围较窄、层次较浅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与总结,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同时注重理论结合实际,采用具体的训练方法促进专项成绩提高。

3.4 心理训练研究

心理训练的有效实施是提高运动队成绩的重要保障。以击剑运动队为例,探讨逆境应对心理训练范式,对各项结果进行评估后显示,逆境应对心理训练的实施对击剑运动队有一定成效[17]。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并辅以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和自主教育等心理咨询与训练方法,对中国跳水队曾参加北京奥运会的4 名运动员实施心理干预,发现该心理训练方法可有效促进运动员竞赛能力的提高[18]。通过为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比赛心理对策库,提供应对主场作战压力过大的应对方案和心理科技服务等,中国体操队、举重队在北京奥运会上以精湛的技术和稳定的心态发挥成为中国代表团夺金最多的运动队[19]。综上所述,当前关于专项运动队的心理训练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使用具体的心理训练方法促进运动队成绩提高,关于心理训练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晰,内在机理需要进一步探索,实施心理训练的有效途径需要进一步明确,从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心理训练的机制和方法主要源自于西方,然而东西方在文化和竞技体育制度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使得西方的心理训练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运动员,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训练相结合,构建适应中国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系统是当前研究人员所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姒刚彦,蒋小波[20]以中国运动员的自我解脱和人际关系为着力点,认为应将社会—文化脉络中的特征与内涵融入到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框架中,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构建契合本社会—文化脉络的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张凯,张力为[21]从道与术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在5 个方面的契合。此外,术道兼修的书法习练作为一种心理训练手段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22]。综上所述,当前研究肯定了心理训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提高运动员心理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二者表面关系的探索,认为二者是可以结合的,但是具体的结合途径和方法没有进行详细展开,导致该研究缺乏实操性和可行性。

3.5 专项训练研究

专项训练是指与运动员训练水平相称的比赛本身,运动训练的内容可分为专项训练、专项辅助训练、专项基础训练、一般训练和全面训练,其中专项辅助训练和专项训练是训练的核心内容,五者构成了运动训练的动态系统[23]。以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24]、青少年竞技健美操运动员[25]、足球运动员[26]和中长跑运动员[27]等为研究对象,分析专项训练步骤,评估专项训练效果,从而为教练员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以及更好地掌握专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情况提供量化标准。专项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分支,通过近十年有关我国专项训练的文献发现,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来探讨如何实施针对该项目的训练,关于专项训练本质、理论及方法等基础性研究较少,研究的普适性较低,并且研究对象多以在校学生或一般运动员为主,高水平运动员较少,而运动训练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使运动员可以在国内及国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未来专项训练研究应多以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展开,从而为提高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6 竞技能力研究

竞技能力始终是运动训练理论探讨的焦点问题,也是运动训练的核心概念之一,运动训练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提高及最大限度发挥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展开。对于竞技能力状态的研究,卓建南,尹少丰[28]以羽毛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可拓评价方法对运动员竞技状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状态进行合理的诊断。仇乃民[29]借用系统科学理论与观点分析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分类、属性及控制。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对竞技能力的结构[30]、理论构建[31]等展开研究。综上所述,运动员竞技能力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内容广泛,无论是基本理论还是实践应用均有学者探讨,但研究深度有待加强,例如,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开展竞技能力状态的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获得相关数据,为加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支撑。

4 结论

分析近十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刊载的运动训练文献发现,在研究成果的年代分布方面,自2009 年至今我国运动训练文献发表数量总体呈波浪式递减趋势;在研究成果的发表源分布方面,16 种体育类核心期刊刊载论文的数量差距较大,研究者应制定科学的投稿方案;在研究成果的核心作者方面,仇乃民、邓运龙、陈小平、茅鹏、宋刚等9 位学者发文量较多,为近十年我国运动训练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研究成果的高被引分析方面,核心力量训练为近十年我国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重点;目前我国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耐力训练、分期训练、心理训练、专项训练、竞技能力等方面。在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学者紧跟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发展步伐,紧密结合我国运动训练研究实际情况,对运动训练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持续深入探讨,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推动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竞技专项运动员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