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06-27孙嘉怡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校本美食

孙嘉怡

加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在实践中,学校紧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发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并继承传统文化。

兴趣与知识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学校校本化课程开发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出发,将书本上的知识和手工制作联系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调研发现,学生普遍对食品制作感兴趣,于是,学校将制作中华传统美食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将传统美食与传统节日、地方习俗相结合,设计了“冰糖葫芦”“制作驴打滚”“圆圆的月饼”“制作重阳糕”系列课程。教师引导学生搜集传统思想、传统节日、民俗民风、民间文学等方面的资料,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初步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注重多元性和开放性,促进实践活动从单一课程向多学科融合的转变、从制作向创作的转变,增强课程的内生动力。

学校充分利用現有资源,在传统美食课程的基础上,将课程向中华传统技艺领域拓展,通过逐步实施和完善“巧编中国结”“美丽的扎染”“荷花灯”等传统工艺文化系列课程,形成中国传统节日、传统美食、传统技艺校本化课程群。同时,以传统文化为中心,整合多学科资源,形成综合性活动课程。例如,在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中,语文学科组织学生吟诵跟中秋节有关的古诗词,美术学科带领学生画兔爷,英语学科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表述等。通过跨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综合”起来,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更加立体。

在指导学生完成传统技艺实践的同时,学校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拓展,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再创作。例如,带领学生参与“行走的非遗”纸艺服装设计活动,学生经过材料分组、讨论设计、制作修改、现场展示等环节,利用手扎灯笼的传统技艺,创作完成了凤于飞、鱼龙舞、雀云屏、羡鱼情、花满蹊、花枝俏和花非花7件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了创意物化能力,增强了价值认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学校通过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带领更多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很好地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编辑 _ 汪倩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校本美食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