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好伙伴课堂” 改变教与学方式

2020-06-27陈凤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例伙伴指标体系

陈凤云

在“微笑教育”的指导下,学校提出建设“好伙伴课堂”,希望通过建设“好伙伴课堂”教学文化,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成为优雅自信、乐学善思、大气包容的“和悦少年”。

一是形成“好伙伴课堂”教学文化观测与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高品质的思维参与。指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体现出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具体包括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开展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对学生有充分的等待,课堂上对不确定性的包容3个二级指标。第二,构建学习共同体。“好伙伴课堂”是师生基于共同的目的,通力合作,最终解决学习问题,实现学习目标的空间。包括组织有序的合作学习、师生间的耐心倾听、师生间的相互启发3个二级指标。第三,学生拥有心理安全感。在“好伙伴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问、学生积极有效地回答问题、学生受到积极平等的关爱三个方面。第四,学生的实际获得。包括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学生合作意愿与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够自信展示自我。该指标体系用于分析、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促使学校教学文化特色的形成。

二是提煉“好伙伴课堂”典型范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学校采用雁阵式发展策略,成立课例研究核心小组,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然后逐渐扩大好伙伴课堂研究的规模,达到层层递进深化的效果。经过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过程,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都得到了明显改变。

教师行为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提问更为系统,提问的随意性降低,问题更为系统化;教师提问更关注高层次思维水平,课堂的问题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教师提问后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开始意识到“充分的等待”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有意识地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更为积极,“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对学生回答不理睬”和“简单重复学生的答案”这三类消极应对学生的行为次数在逐渐减少,而“追问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行为次数在逐渐上升。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倾听情况得到改善,能积极有效地回答问题,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更强。

课例研究为“好伙伴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接下来,我们将分学科继续完善基于思维能力的“好伙伴课堂”多级目标体系,形成分学科推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以期把学校的教学文化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好伙伴课堂构建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CDDB18248)研究成果

编辑 _ 汪倩

猜你喜欢

课例伙伴指标体系
萌宠和它的伙伴们
伙伴
新伙伴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