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初中学生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策略

2020-06-27王雪琴

大观 2020年1期
关键词:初中生核心素养

王雪琴

摘 要:文章以培养音乐内心听觉的基础——听觉训练为基点,对内心听觉的内涵、培养意义及对训练方法、训练途径进行综合论述,发现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对音乐能力的建立、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内心听觉;初中生

音乐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音乐方面的知识与实践能力,还包括音乐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整个听觉任务中,内心听觉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内心听觉的重要性,疏忽对学生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因此探讨内心听觉的培养这一问题十分必要。

一、音乐内心听觉的内涵及培养意义

音乐内心听觉作为一种音乐能力,具有特殊性。一般可理解为不依赖嗓音演唱和乐器演奏,而是利用记忆与思维,就能准确地想象出各种音乐元素的能力。

第一,建立音乐内心听觉可以提升音乐的准确性。在唱曲谱时,音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唱准音高,决定因素是心中有准确的音高概念,增强学生内心听觉的训练,音高确定就不难了。此外,还应着重在心理意识上下功夫。因此,正确掌握节奏、节拍、速度,正确表现音乐情感,需要我们建立音乐内心听觉。

第二,建立音乐内心听觉是培养音乐想象力的关键。音乐内心听觉作为一种音乐想象能力,具有专业的特殊性。这表明清晰准确地记忆音乐要对音乐形象进行想象。同时,音乐想象是学生自由音乐想象的基础,这一切最可靠的依据和最稳固的支撑是良好的内心听觉,两者天然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三,音乐内心听觉是音乐表现的最好工具。内心听觉能力的建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加强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还能建立信心和自由思维。内心听觉是学生在与音乐打交道时最得力的工具。

二、内心听觉在音乐教学中的培养和训练

(一)训练音乐感知能力是提高内心听觉的基础

以感知为中介,使内心听觉形成音乐意象并作用于实践活动。音乐感知是人们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能力,我们头脑中积累的知识、经验越多,就越能准确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

首先,多听细听音乐,提升音乐听觉能力。许多现代通俗音乐作品在课堂上聽一遍就够了,但一些古典音乐,如交响曲、协奏曲、管弦乐曲等,则需要反复地听。经验表明,每一次听这类音乐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相同音乐的不同演绎版本的听辨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也不尽相同。例如欣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时,笔者引导学生欣赏全曲,有了整体感受后,由学生听辨出印象深刻的段落并进行重点欣赏。如乐曲的第一部分A的第一主题a:

第一遍聆听,重在感知旋律的优美,通过边听边击拍视唱旋律的方式参与欣赏。第二遍聆听,关注第一主题的演奏遍数,每遍的主奏乐曲及不同情绪。第三遍聆听,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记住这段旋律。如此引导学生重点聆听、反复聆听、用心聆听,可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其次,培养听觉预感,提升音乐听觉能力。听觉预感是一种听觉能力,是指在唱(奏)每一个音符时,不借助乐器,仅仅凭乐谱,在心中判断出后面自己不熟悉的旋律以及每个音的音高和时值。因此,听觉预感作为音乐内心听觉活动,是一种独特形式,是音乐内心听觉水平的重要标志,需要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人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

以学唱《猎人合唱》这首歌为例:

较强的外部活动:学生按老师所给速度拍掌,并大声念出歌曲开头的节奏。

x ︳x xxxx ︳x  xx ︳xx  xx ︳ xxxx  x

减弱、减少外部活动:轻声拍该音型并轻声读或唱。

完全停止外部活动:只想象声音,停止拍掌、歌唱等一切外部动作。

部分呈现外部活动:用肢体语言动作或嗓音表演所想象的声音。

完全呈现外部活动:全部呈现开头的动作和声音。

这一模式是将连续地抑制外部活动(拍掌、念节奏)逐渐转化为内部活动(默唱、想象),为获得动觉与听觉相统一的综合记忆,再逐步呈现为外部活动,加强并巩固记忆实现培养听觉预感的目标。

最后,综合分析作品,提升音乐听觉能力。综合分析音乐作品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了解。音乐理论知识越多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就越强,从而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准确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对提升音乐听觉能力很有帮助。

第一,精心研读乐谱。乐谱是传达音乐的载体。要表现音乐作品,首先必须仔细地研究乐谱,这样才能尽快领悟作曲家的意图。例如学习歌曲《念故乡》,要引导学生了解《念故乡》是根据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的一段旋律改编的二部合唱曲。

C 大调, 4/4拍,三段体结构。

A 段(1—4 小节),附点节奏的使用使歌曲在平稳中带有一些动力,此段结束在主音,给人平静稳定之感。

B 段(5—8 小节),旋律多小跳,音乐由mp到mf的对比变化,使音乐表现出激动的情绪。

A′段(9—14 小节),音乐由p-f-p的发展,在强烈的对比中,将游子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二,把握作品风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流派、作曲家有不同的风格。这就需要我们去聆听、去欣赏大量音乐作品,从而建立正确的“风格感”。例如,选用《上去高山望平川》对青海花儿民歌的音乐特色进行解读。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句式结构、一唱三叹的旋律曲调、山歌高音处所用的衬词、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突显了西北民歌高亢、嘹亮的特点。再通过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对比,加深学生对花儿与信天游的印象。

(二)训练音乐记忆力是培养内心听觉的手段

音乐记忆力对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训练及提高产生影响。“听”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灵魂,而且能够使学生体会色彩的变化、曲调的起伏。因此,反复的听辨能提高自身的音乐记忆力。

1.音乐记忆力训练方法

第一,理解性记忆。理解性记忆内涵丰富,让学生对音乐信息进行概括和分析。同时以音乐本身所显示的特点和法则作为线索和依据,从而使音乐的记忆具有逻辑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重理论知识,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后再引导其运用理论进行听觉分析。例如,欣赏《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前,让学生先欣赏歌曲《鳟鱼》,从熟悉的内容出发聆听钢琴五重奏,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感受、了解作品。通过层层深入聆听、分析,让学生理解。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运用了器乐的各种特点和多种变奏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狡诈和邪恶所迫害。借助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作者向往自由和憎恶迫害者的情感,寓意深刻。

第二,长久性记忆。记忆的品质除了能立即再现听过的乐曲,还在于长时储存以随时提取大脑所保存的音乐信息。后者是音乐内心听觉积累与形成的条件。长久性记忆在学生开始学习音乐时就要进行有计划的训练,记忆的速度与准确性要同时兼顾。记忆的过程中,要记忆各种旋律、和声色彩以及多声部作品。老师隔段时间检查演唱或演奏听过的音乐,以巩固和检查学生的长久性音乐记忆能力。

2.音乐记忆力训练途径

第一,通过视觉记忆培养内心听觉。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也能在视觉参与中完成。这种视听觉的综合感受能从视觉联想起相对应的听觉心理痕迹,具有互补完形效应。乐谱和文字歌词之外,音乐演出及音像制品也有助于加强音乐记忆。例如以油画《伏尔加纤夫》为视觉媒介,使学生更好地记忆《伏尔加船夫曲》,两者存在共通的艺术内容及社会价值。

第二,通过声音的记忆培养内心听觉。歌唱艺术中声音的记忆不仅是指歌唱者对于歌曲进行创造想象后的音乐形象的记忆,也指对于歌曲伴奏音乐的记忆。歌唱者在了解了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之后,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想象出新的音乐形象,再通过演唱加上轻、重、快、慢、刚、柔、强、弱等表现技法的处理,联系想象的音乐形象来塑造声音,以找到最理想的表现方式。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的动机“03 33—1-”,音调响亮,震撼人心,像是“命运在敲门”。欣赏时,引导学生用“dang”来模唱乐句,模仿敲门声,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这首歌曲的基础音乐形象,更是通过“dang”的模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作品。

第三,通过表演记忆培养内心听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听觉记忆的训练中,肢体动作的参与会使听觉更敏锐、记忆更深刻。同时,音乐艺术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艺术,要想真正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律动参与,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记忆,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例如在学唱《献上最洁白的哈达》时,让学生模仿视频中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在边唱边表演中感受歌曲优美、舒展的情绪。在学唱《军民大生产》时,让学生尝试在带有“〉”记号的拍子上用手握锄头锄地的动作来配合演唱,充分表现劳动的节奏及热烈的情绪,加深记忆。

(三)训练音乐想象力是完善内心听觉的养料

音乐想象是活跃的、发展的,是通过学生的联想、想象与情感产生共鸣,然后以音响的方式表达出来。内心听觉的形成离不开想象力的训练,想象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内心听觉能力,是完善内心听觉的养料。

第一,丰富文化修养,加强生活体验。学生想象力的广度和深度源于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体验的积累。因此在鼓励学生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做一个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的人,捕捉生活中激动人心与诗情画意的画面,丰富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斯美塔那(捷克作曲家)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想象青山碧水、绿树村庄、花鸟虫鸣共存的声色画面,让视觉、听觉同时撩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其身临其境,陶醉于此。并使学生很快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满腔热爱,教学效果也从感官欣赏上升到了理性欣赏。

第二,掌握表现手法,感知音乐语言。学生可以通过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来引发想象。如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就像下雨天,长笛三度音像鸟在鸣叫,定音鼓的轮击让人联想到暴雨来临前的雷声等。能从这和谐的音响中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从而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四)强化视唱练耳是提升内心听觉的途径

在视唱练耳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既能促使学生快速掌握视唱练习方法、提高视谱即唱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提升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内心听觉的能力。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加强背谱训练,提升内心听觉。背谱就是将原谱所记录的音高、旋律、表情记号等默写出来。在背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忆歌曲的旋律,不断地再现歌曲的片段,不断地想歌曲怎样往下进行,无形中训练并增强了学生的内心音乐感。这对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至关重要。

第二,提高聽辨能力,提升内心听觉。在教学中,不但要提高学生听觉的培养和记忆能力,而且要强化记忆的多元化特征,只有将内心听觉融入日常音乐学习的各种场合和途径,才能不断提升内心听觉的深层次内涵。例如,在学习歌曲《无锡景》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唱旋律时,在某几个位置留几个空,让学生填空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混用接唱默唱,提升内心听觉。接唱和默唱在课堂中的混合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内心听觉,通过中间隔断、换人接唱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音乐思维,同时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内心听觉处理跑调、走音等问题,达到提高音准的效果。例如学习歌曲《沂蒙山小调》和《春江花月夜》后,可以让学生做“旋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教师唱一句“53  21  2 —|”, 接唱的学生以“2”音开始即兴编唱,然后再由其他学生或老师接过旋律,以此类推进行接龙游戏。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准感和旋律感。

总之,这一系列策略运用于课堂教学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声钢.音乐活动中的内心听觉[J].中国音乐学,2006(1).

[2]林立君.“内心听觉”与声乐艺术[J].人民音乐,2007(7).

[3]蒋维民.音乐听觉训练l2讲精选实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张前,王次熠.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初中生核心素养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