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研究

2020-06-27吴海华方宪法

农业工程 2020年5期
关键词:装备智能农业

吴海华,方宪法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0 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农业装备将融合生物、农艺和工程技术,集成先进制造与智能控制、新一代信息通信、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高效化、智能化、网联化和绿色化方向加速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国际产业技术竞争新焦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确立了新时代农业装备发展的目标。加快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加速现代农业向智能化生产方式转变,要发展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农情和产业特点的创新发展道路。

1 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分析

1.1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农业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支撑,从2004年提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提出要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和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历年中央1号文件从研发制造、购置补贴、应用推广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提出了需求与目标,国务院也相继出台有关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和科技发展政策,农业装备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重点,也是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和拉动下,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农业装备制造和使用大国,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 600多家增加到近2 500家,产业规模从2001年的480多亿元增长到2016年最高4 500多亿元,利润从2001年6亿元增长到2016年最高250多亿元,产品种类从近3 000种增加到4 000多种,农业装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贡献度超过75%,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从32%提高到70%,农业生产进入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1]。农业装备提高了我国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以来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

1.2形成需求与目标导向结合的政策框架

为实现农业和农业装备产业增长的目标,“十五”以来,从内生性、外生性等影响因素角度,以及需求拉动、创新驱动和产业促动等维度,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工业政策及产业科技创新政策,构建了需求与目标导向结合的政策框架。2004年颁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了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扶持责任,也明确了农业装备科研具有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公益性特点。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财政支持政策,从1998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 000万元用于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更新补贴,到2004年开始将农机购置补贴纳入国家支农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增加到7 0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2014年最高达236.5亿元。2004—2019年,中央财政共投入2 200多亿元,扶持3 560多万户购置4 500多万台(套)农业装备。2001年以来中央财政农机购置(更新)补贴投入情况如图3所示。

为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将“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作为农业领域优先主题,科技部门制定的系列科技发展规划都将农业装备作为重点领域,通过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及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推动农业装备领域应用基础、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突破,并初步形成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构建竞争有序、发展协调和增长持续的现代产业,建立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国务院分别于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产业部门也制定了《农机工业发展政策》等政策,并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等举措,推动形成布局合理、适合国情、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新格局,以及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1.3走出多元融合的技术路径

近年来,我国农业装备技术快速发展,逐步奠定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基础,形成了耕种管收及加工的技术和产品体系,走出了一条大中小结合、农机农艺融合、装备与信息融合和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具有特色的技术发展路径。“十五”期间,以完善机械化生产体系为目标,以“现代化”导向,重点推进粮食作物和大宗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作业装备研发。“十一五”期间,以突破共性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和构建创新平台为目标,以“多功能”导向,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两个方向全面部署耕整、种植、植保、田间管理、收获、秸秆处理和加工等全程机械化作业装备研发,着力于改变创新能力弱、关键环节缺门少类的局面。“十二五”期间,以完善功能、增加品种、拓展领域和提升水平为目标,以“智能化”导向,体系化部署粮经饲、种养加和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生产作业,以及从设计到制造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以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智能化和薄弱环节机械化为目标,以“系统智能”导向,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和智能作业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提升智能化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以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普遍智能化[2]。

1.4构建产业链创新体系及生态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创新要素间、创新主体间及科技与产业融通发展,促进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是实现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也是应对创新体系和创新战略竞争的基础。“十五”以来,围绕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建设了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拖拉机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化农业装备基础研究能力;形成了由农业机械、草原畜牧业装备、农业智能装备、农产品智能分选装备、种子加工装备和饲料加工装备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成的农业装备工程化技术体系;组建了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链一体化创新组织模式,形成面向行业设计研发、专利标准、鉴定检验和应用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构筑以价值共同创造为导向协同、融通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装备产业创新生态。

1.5塑造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格局

我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从改造仿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能力的协同创新,实现从机械替代人畜力的机械化,以电控技术为基础实现自动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形成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并联发展的格局,为构建智能技术、智能装备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发展基础。“十五”以来,农业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等应用基础研究紧跟发展趋势,土壤、动植物与环境信息获取、水肥种药精量控制施用、工况与质量检测、远程操控与运维等技术奠定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基础,推进了农机作业与先进农艺技术协调融合发展。大型动力、复式整地、变量施肥、精量播种和高效收获等关键技术突破,形成适应不同生产规模的全程作业装备技术及产品体系,推进农业装备向高效化、智能化发展。低碳环控设施、能源高效利用、精细生产与调控和数字化管理等关键技术突破,促进设施园艺集约化、绿色化发展。绿色灭菌、节能干燥、分选分级、安全包装和全程品控与溯源等关键技术突破,促进农产品加工精细化、自动化发展。

2 全球科技创新趋势

2.1未来农业变革引发新机遇、新挑战

全球农业发展进入由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未来农业转变的新阶段。现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技术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促进了现代农业科技从微观到宏观全方面变革,基因组学应用可定向培育新品种、改良性状和表型,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使细胞工厂变为可能,合成牛奶、生物合成肉等将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投入品结构,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催生无人农业新业态。未来30年,全球人口将增加20%,达到97亿,对食物需求也将增加40%,面对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病虫害及疫病频发、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影响加重,农业生产要更加高效。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要更好地应对未来农业变革,以及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重大机遇和挑战。

2.2全球产业发展和竞争进入新阶段

总体上,近年来全球农机产业发展相对平稳,产业规模保持在1 000亿欧元左右,2019年达到1 070亿欧元[3]。产业区域格局基本稳定,欧洲、美洲和亚洲是主要农机市场,约占全球农机产业的95%左右。全球贸易中,欧洲、美洲和亚洲分别约占全球的59%、23%和14%[4]。市场相对集中,欧盟、北美、南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占全球70%以上。跨国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及竞争的格局日益增强,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跨国农机企业主导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稳固,通过领先的技术和强大的资本优势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产业竞争态势面临深刻变化,全球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竞争由技术主导向技术与资本主导转变,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竞争凸显,创新战略、创新体系和创新产业链的竞争日益重要,基础研究竞争成为新领域,企业竞争成为产业竞争的主要表现。如图4所示为2001年以来美国约翰迪尔公司收入情况。

2.3技术创新呈现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趋势

学科交叉融合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和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推动农业装备向以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自主智能方向发展,加速现代农业向高效智能精细生产方式转变。生长过程及环境调控基础技术研究不断深入,推进农业生产作业及管理由群体向个体、广域向局域、定量向变量和结构化环境向开放环境的全生命周期精细生产调控,水、肥、药、光和热等农业生产要素实现精准精量施用,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9、农药利用率达到60%以上,化肥有效利用率达到50%以上。信息感知、混合现实、边缘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发展与应用推进农业装备智能控制从单向、单一目标监控功能向多目标多参数融合、智能决策控制的自主智能方向发展,自动驾驶、远程操控和协同作业等成为更加高效智能发展趋势。

2.4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新产业

现代农业从种子、田间生产、产后加工与储运到剩余物综合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生产新模式,要求农业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要推进生物、农艺和工程技术融合,以及制造、信息、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集成,实现从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产地处理等全链条高度集成与配套,从而更加高效、精细和绿色。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技术与现代农业、农业装备深度融合,加速农业传感器、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和智能农业系统等智能农业装备新产业发展,如美国爱科的精准农业技术(Fuse Technologies)可确保农业生产始终在最优状态下进行提升产量,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绿色之星(Green Star)”精准农业系统可实现田间耕作、播种、施肥、喷撒农药和收获等作业的准确定位及智能化控制,Kubota智能农业系统(KSAS)基于云的农业管理支持服务系统通过基于模拟的优化种植计划实现利润最大化。智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也催生并加速以植物工厂、垂直农场、无人农场和精准农业等主要业态的智慧农业应用产业,预计未来全球智慧农业将快速发展,其市值将以每年超过1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300多亿美元[5]。

3 发展需求

3.1问题与挑战

总体上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突出[6]。从总量不够向水平不高、质量不好和能力不足过渡,应用基础研究弱、重大装备自主创新不足和创新体系不完善等制约我国农业装备科技向高水平、高层次转型升级发展。同时,与领先水平等相比,在产业竞争力、研发能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和制造装备水平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和挑战。

3.1.1应用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弱

由于长期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应用开发为主导,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基本原理、基础数据和基本方法不系统,从机理、原理、方法、技术、装置到产品的原创性技术创新少。国内在用80%以上主要农机技术来源于国外,重大装备的高效驱动、CVT变速和传感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对国外技术依存度高达90%以上,农机专用传感器种类不足世界的10%。

3.1.2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难题

我国农业装备整体上在作业效率效果、导航定位控制与损失控制、水肥种药施用控制、整机质量和可靠性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可靠性指标仅为50%左右,作业效率、水肥种药利用率等仅为70%左右,能耗水平高30%以上,生产过程损失率高20%左右,其根本因素是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不高。

3.1.3产业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

8 000多家行业企业,但规模以上企业少,产业相对分散、集中度低。90%以上国产农业装备仍为中低端产品,且仍有近3 000多种处于空白。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薄弱环节、区域和作物农机化水平低,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果蔬茶桑、设施农业及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到30%,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30%左右。

3.1.4产业链创新体系协同能力弱

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只有不到5%的农机企业建立了研发部门,不到1%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技术体系,平均研发投入比例不到2%。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技术供给能力弱,难以为产业提供系统技术支撑。政府引导投入总量少,难以支撑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的系统创新部署。产业各环节、创新单元缺乏衔接,共性技术开发、试验检测、科技数据、技术交易和融资服务等创新服务体系效能未有效发挥。

3.2重大需求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广泛并深刻影响科技创新,新一代信息、生物、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等技术渗透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面临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技术及装备自主可控,以高水平科技供给保障产业安全等重大需求。

3.2.1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世界农业发展表明,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机器人、农业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投入品,能显著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以装备为载体,以信息和知识为要素,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跨界融合,发展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由“机器替代人力”、“电脑替代人脑”的转变[7]。

3.2.2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障农业产出高效、产品安全和环境友好,关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全局。目前,我国人均农业产出水平仅为领先水平的2%左右,迫切需求发展高质高效农业装备,构建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实现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装备相辅相成,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高产农田、高效投入、高产生产和精细管理等现实制约难题,并满足产量及可持续产能发展需求。

3.2.3保障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支撑农业的耕地、水和草原等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草原面积仅为世界的12,农业生产所需能源资源人均只占世界的115,但我国目前田间作业亩均动力是美国的6倍。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生产生态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发展绿色智能农业装备,形成清洁能源、高效节水排灌、施肥和施药等绿色技术体系,提高水肥药利用率,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3.2.4发展自主可控农业装备产业

国际上主要跨国农机企业快速发展,在高端产品领域形成了全面竞争优势,如功率147 kW以上拖拉机、大型采棉机、水稻收获机和高速插秧机等。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受制于人将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和产业安全。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装备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加速信息、生物、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技术应用,促进智能技术变革,实现技术、产品和模式的全产业链多元融合创新,推进装备智能化、产业高端化发展,构筑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主导权。

4 发展路径

4.1战略引领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和农业强国等国家战略,瞄准保障“三大”安全、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需求,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高效化、智能化、网联化和绿色化发展为导向,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并联发展,全程全面机械化同步推进,构建以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道路[8]。

4.2目标导向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总目标,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主导权,发展自主可控装备产业为根本,构建信息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精细作业、智能管理和智慧服务的全链条智能技术、装备与服务体系。到2025年构建形成智能技术及产品全面创新能力;到2030年,构建形成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进入农业装备强国行列;到2035年,进入农业装备强国前列,支撑农业生产进入以智能化为主导的新阶段。

4.3全链统筹

立足“智能、绿色、高效、安全”,统筹“补短板、攻核心、强智能”,统筹应用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重大装备产品和集成示范应用等创新链,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等产业链,以及粮经饲、种养加和生产生态生活等农业农村生产全链条,以关键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及系统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以农机与农艺融合、装备与信息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生产与生态融合为路径,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和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形成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现代产业链。

4.4国际视野

集聚国内国外两种创新资源,发挥两个市场需求牵引,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共性基础技术国内外研发合作,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研发平台,以实现紧跟技术前沿,推进“从0到1”重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及系统上坚持自主创新为主研发,掌握技术发展主动权。重大装备创制方面重点对标国际先进产品,坚持中国特色、中国标准和中国制造,形成以我为主的产业链,构建关键核心部件与整机协同发展能力,提升产业制造水平和高端产能。面向国外市场需求,构建本土化特色研发及应用示范平台,推进我国研发优势、先进技术产品和高端产能的国际化发展。

5 创新发展方向及任务

5.1发展方向

5.1.1夯实产业科技发展基础

加强典型区域农机化与土壤、环境和生产等影响长期监测与评估,构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系统基础数据平台。构建企业、产品、标准和专利等产业数据库,建立产业研发、设计及服务平台,提升研发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构建完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农情和产业发展阶段的机械化、智能化作业,以及智能农业装备零部件、关键系统和征集产品等全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5.1.2构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统筹创新战略、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提升行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技术引领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具有国际一流研发能力和水平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战略性科技力量。加快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骨干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适应国情、立足产业、协同高效和支撑发展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及从协同研发、智能制造、多元推广到智慧服务的现代化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和高中低端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5.1.3战略谋划产业科技创新重大任务

瞄准产业科技变革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围绕国家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及制造强国战略需求和产业亟需,应对创新战略、创新链产业链等竞争新态势,以“引领创新、构建体系、发展产业、装备农业”为导向,以高效、自主和绿色智能为主线,战略谋划重大科技创新布局,结合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长期演化等特征,系统化、梯次化部署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自主智能农业装备等未来10~15年重大科技创新任务。

5.1.4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及产品体系

着力提升产业技术供给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按照增强基础、强化功能、提升水平、拓展领域和延伸链条的技术需求,强化从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生产和智慧服务自主创新,形成农机农艺与生物、装备与信息、人机物共融的基础技术体系。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高效智能生产为核心,构建覆盖种子、生产、加工全链条的装备技术体系。以多元信息为核心,打造信息感知、决策控制与智能执行为主线的智能技术体系,实现智能技术领跑、智能产业引领和农业智能生产。

5.1.5建立支撑可持续创新发展科技与产业政策体系

围绕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引领性优势产业,从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和应用推广等维度形成新的、更有针对性、相互衔接的科技与产业政策,发挥政策协同合力。从财政投入、基地平台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基础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等产学研协同、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创新,形成以支持鼓励创新为重点的科技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和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拓展信贷、保险等政策,形成以优化结构、提升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推广政策体系。优化投资、税收和金融等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布局发展创新产业集群,形成以提升产业链水平为导向的工业政策体系。研究提出技术管理清单,以及信息安全审查制度,不断完善关税、贸易和知识产权等政策,构建安全可控的保障政策体系。

5.2重点创新任务

5.2.1产业基础技术创新

针对土壤、动植物、环境和机器互作机理、路径、工艺,以及机械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实现的方法、技术、模式等科学技术问题,研究不同农业生产特点、不同规模、种植制度条件下的大田及设施种养加高效作业高效化、绿色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工艺技术、作业装备和系统模式。研究新型底盘平台、高效驱动传动及耕种收作业等关键零部件高性能材料、智能设计制造和试验验证等技术,构建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系统。

5.2.2战略前沿技术创新

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智造、物联网、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发展及引发的未来生产方式、生产模式及动植物品种重大变革,研究智能传感、机器决策、人机物交互、边缘协同、环境建构、靶向定位、跨媒体数据融合和智慧管理等技术,开发动植物生命、对象与环境传感、工况及作业质量传感控制系统,以及协同、集群自主作业系统,研发机器人作业装备、生物智造设备及面向新型作物品种、天空及深海农业新业态的新型作业装备等,发展未来农业生产技术。

5.2.3高效智能生产技术装备创新

针对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结构变动对食物供给的挑战,要持续不断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和水平,推进种养加更加高效化、智能化生产,研发种苗高效繁育、多功能耕整地、高速精准栽植、精密施肥播种、精量变量施药、高效节水灌溉及籽实和秸秆高效智能收获等智能作业装备,研发高效节能设施、环境调控、个体精量饲喂和畜产品采集等智能养殖设备,研发农产品绿色杀菌、高效干燥、智能分选分级、精量包装、品质监测和生产溯源等智能加工装备,构建信息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精细作业、智能管理和智慧服务的全链条智能技术及装备体系与生产整体解决方案。

5.2.4农业生产绿色技术装备创新

绿色技术是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新兴领域。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和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以及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需求,推进保护性耕作、水肥药减量施用、电动及氢能等清洁能源农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创新及提升,以及农田绿色保护、农林生态修复、农村环境治理、农业防灾减灾与应急生产装备等研发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突发性重大旱涝、冰冻等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生物入侵等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种养绿色生态系统。

6 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业装备应用的大市场。经过近20年的创新发展,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面临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新机遇,产业重塑和转型跨越发展陷阱的新风险、从“0到1”自主创新的新挑战,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发展关键是要走出一条适合国情、产业阶段的创新道路。要围绕制造强国、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以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聚焦弱项短板,加强重点应用基础、关键共性和战略前沿技术联合攻关,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信息、生物与装备深度融合,发展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科技与产业政策体系,以大市场促大产业实现“换道”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由农业装备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支撑未来农业高效智能生产。

猜你喜欢

装备智能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