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与策略

2020-06-26谢少军

考试周刊 2020年48期
关键词:进校园传统文化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少年儿童的心灵,从小培养他们厚重的人文底蕴、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必然选择。学校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应当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遵循学生认知水平和教育教学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层面,不断拓展教育内涵,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活动载体,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进校园;途径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网络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形成,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与传统价值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日趋激烈。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商业文化大行其道,这些文化糟粕正慢慢地荼毒着青少年一代尚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网红、大V、娘炮成为偶像,低俗庸俗媚俗成为时尚,崇洋媚外、投机取巧、梦想一夜暴富成为一些青少年的追求。加之受社会浮躁心理和教育功利化的驱使,学校、家庭急功近利,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教育,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一代渐行渐远。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国学教育风生水起方兴未艾,登上舞台、走进校园。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施固本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少年儿童的心灵,从小培养他们厚重的人文底蕴、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要内容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应遵循教育规律,从五彩斑斓的传统文化中撷取适合少年儿童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元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历史文化与时代需要完美结合。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是根植于华夏儿女灵魂深处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人文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根脉和力量源泉,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历代先贤、仁人志士用他们的嘉言善行为我们树立了道德典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扶危济困、孝亲敬老的伦理规范,诚实守信、知行合一的立世准则,无不浓缩着炎黄子孙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因此,要将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机融合,让孩子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对话,用传统文化涵养气质、浸润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东方神韵的代表,对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底蕴、文化自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一是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到唐诗宋词、汉赋、明清小说、成语典故、灯谜等。第二是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涵盖了书法、国画、民族音乐、围棋、中国象棋等艺术门类。第三是以戏曲、武术、刺绣、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传统技艺。通过开展古诗文诵读、习练琴棋书画、民间技艺,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涵养厚重的文化底蕴,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传统民俗文化教育

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是数千年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的凝练和沉淀,维系着华夏儿女生生不息、血脉相传。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12生肖、24节气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年儿童中普及传统民俗文化,是加深民族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

二、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

(一)立足课堂主阵地

依据课程标准,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构建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特别是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书法绘画、民族音乐、传统体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育目标之中。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本地区文化特征和本校实际,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在学生中科学系统地开展经典诵读、书法、绘画、戏曲、武术、剪纸等传统文化教育。

(二)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第一是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活动,让每一位孩子都参与到国学社团活动之中,从经典诵读到琴棋书画,与国学为伴、与经典同行。聘请专业教师、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担任社团辅导员,面对面、手把手传授技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活力再现”。第二,以古诗文诵读、艺术展演、书画作品展、“我们的节日”民俗体验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挥环境育人、文化浸润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让经典诗文、传统节日、历史文化名人等传统文化元素,抬眼可见,触手可及。用诗书礼乐浸润校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推动形成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基础上,将国学教育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校内外良性互动的局面。第一是“引进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依托专业院校、文化团体等社会资源,广泛开展书法、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欣赏传统文化之美,增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和理解。第二是“走出去”,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走近文化古迹,寻访身边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家委会、家长学校的作用,向家长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深远意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的无缝对接和有效延续,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因地制宜,发挥乡土传统文化的优势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化艺术也是千姿百态、迥然不同,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正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历史上先后出现过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边塞文化等典型代表。在开展好如古诗文诵读、书法、绘画等经典国学传承的同时,应注重从本地区名胜古迹、文化名人、民间艺术等乡土文化中挖掘素材、汲取营养,让乡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源头活水。孩子们生于斯、长于斯,对于乡土文化耳熟能详,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归属感,对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特色品牌、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循序渐进,培根固本,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少年儿童认知水平,从启蒙教育开始,从小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练好“童子功”。因此,學校要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规划,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避免急功近利、重形式轻内容、追求大而全的倾向。

(四)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不断拓展教育内涵,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活动载体,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之路。比如,在诗文诵读教学中,可将古诗词谱曲,以儿歌的形式传唱;在教学手段上,以微课的形式展示传统技艺技法,以美篇、微视频等形式展示孩子们的活动作品;在活动载体上,采取诗词大会、才艺大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五)注重师资队伍培养,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

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将传统文化学习纳入教师专业培训计划,科学规划培训项目与培训课程。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自悟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辅导讲座、参观学习、国学论坛等培训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语言文字、文化经典、民间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修养,使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引领者,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表率和典范,实现教学相长,促进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A].2017(2).

[2]李建华.学校教育如何转化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生活教育,2014(2).

[3]单忠平.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8(7).

作者简介:谢少军,甘肃省嘉峪关市,甘肃省嘉峪关市育才学校。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嘉峪关长城丝路文化与学生艺术素养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977)。

猜你喜欢

进校园传统文化
传统艺术进校园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