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理解教材意图,道法双向渗透,实施学习活动

2020-06-25关月梅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治学科

一、活动主题

2020 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题是“理解教材意图,道法双向渗透,实施学习活动”,该主题既体现了教学评优的基本要求,又凸显了学科的特色。

(一)关于“理解教材意图”

理解教材意图是基于统编教材全面推进的需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引导学生“学”的学本和引导教师“教”的教本。因此,教师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理解教材意图的要求是在进行某一课的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两个找准:一是找准本课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内容标准要求;二是要找准本课教学内容在全套、全册以及单元中的位置。第一个“找准”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二个“找准”是基于结构化教学的要求。总之,要从全套、全册和单元的视野进行梳理和统筹,让每一课的教学站准自己的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为此,解读教材时要做到“四看”:一看同一主题在全套教材中纵向上的衔接分布和逻辑上的联系;二看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每一课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具体要求;三看每一课话题之间的联系,每个话题的核心内容及该课的课时划分;四看每一课中的图文表意,文中关键词所指向的教学目标点和本课核心价值。

(二)关于“道法双向渗透”

道法双向渗透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指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联系法治教育,在进行法治教育时结合道德教育。通过两者的双向渗透,实现学生道德品行与法治素养的共同成长。因此,把握了道法双向渗透的原则就把握了本学科教学的核心要求。

在教学设计时,需体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做到“四要”:一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编写意图,梳理教材中法治教育的内容,挖掘显性与隐性教育因素;二要找到每个单元每一课的道德教育点、法治教育点以及两者联系点,融入教学设计中;三要关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儿童生活中的融合及法治教育背后的道德精神的渗透;四要把这两者有机融合落实到位,在评价内容中体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单元的总体要求,明确单元学习的主题和核心价值,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和核心任务,并将之分解、转化为单课和课时的目标与核心任务,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作业和评价等环节。

教学目标有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按维度分述;另一种是综合表述。低年级按“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维度来分述,而中高年级则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维度来分述。综合表述可以把各维度要求有机融合,在表述时既要能包含各个维度的要求,每一条的内容又不能重复交叉。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可以分开来写,也可以合在一起,但重点、难点都应来源于教学目标,既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另起炉灶,也不应覆盖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全都是重难点等于没有重难点。

每一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与单元目标衔接,成为单元目标的一个部分,下要合理分配到课时目标中。

制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以落实,让教学围绕目标进行,将主要精力用在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上,教学小结及板书设计应当体现目标要求,突出重难点。

(三)关于“实施学习活动”

实施学习活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特色。其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以学习活动为支架,学科练习以活动作业为特色,学习评价以活动表现为依据。可见,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上好课的关键要素。

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活动内容和活动属性。活动安排要单元统筹,分课实施,形式多样,这是基于结构化教学的要求。学习活动要相互连接、前后贯通才能达到循序渐进的成效,防止零打碎敲或简单重复。为此,要以单元视野来统筹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并合理分配到每节课,直至每个课时中去,形成学习活动的整体效应。

活动实施要将贯彻统编教材的统一要求与兼顾地域特色、校情、班情相结合, 要贯彻认知、激情、启思、导行、评价的教学全过程,用学习活动把整个教学过程串联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各方面的发展。

这样,通过明确的教学评优活动主题,能使评优活动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核心要求和教学特色,引导教师正确把握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和关键要素,推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本活动主题总结了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和薄弱环节,明确了主攻方向,对统编教材的全面推进和落实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的具体实施包括书面考查、课堂教学和现场答辩三个部分。

(一)书面考查

采用测试卷的形式,对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教材中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分布情况、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等进行检测。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能从单元视野把握教材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双向渗透、规则意识教育贯穿始终、行为习惯培养形成系列等特点,展现出教师的设计思想和策略,通过丰富多样、开放综合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发展核心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增强德育学科的教学实效。

(三)现场答辩

现场答辩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时间为15—20 分钟。在答辩环节中,教师应总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契合之处,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思考,并且科学而理性地回答专家的提问。

三、评选标准

书面考查、课堂教学和现场答辩的评选标准见表1。

表1 评选标准

(续表)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法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超学科”来啦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