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定语文教育目标要以文体为依据
——以《马说》为例

2020-06-2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汲安庆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韩愈寓言寓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汲安庆

在某学者的著作中,读到一位师范生关于《马说》的教学设计——获省赛一等奖,作为范例收录,其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

2.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通解全文;

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4.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不知这位学者和那些评审专家何以对这一平庸的设计如此青睐?单凭教学常识和直觉,便能发现不少问题:

第一,空而无法平量。目标1 属于单元学习目标,并未具体到哪些实词和虚词,也没有讲清楚通过什么行为条件去积累。

第二,行为主体有误。目标2 的行为主体皆为教师,这是根深蒂固的“教师本位”思想的体现。可是,判断教学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

第三,内容有所重复。目标3 已属于作者所寄寓的意,目标4 再强调,毫无必要。

第四,过分重意(言语内容)轻形(言语形式)。四条目标全部指向言语内容,无一条涉及言语形式,这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历史课。对照另一位老师的目标设计,上面目标设计严重偏离语文体性的弊病一目了然。

1.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体察灵活多变的语言(教学重点);

3.品味“如潮”的结构和感情(教学难点)。

不仅如此,那位获奖师范生的目标设计还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完全忽略了文体。

《马说》属于“杂说”,是一种论说性文体。“说”源自先秦的游说,虽然比较注重阐释、论证,但有“喻巧而理至”的特点。杂说更随意,在内容上,一家之言;在论证方法上,一个角度,一孔之窥,近似于西方的随笔(essay)。

联系韩愈的写作背景:25 岁考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滞留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结果是“待命”40 多天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他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再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其他一些节度使幕下。可谓阅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这种情形下,说理之中融进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悲愤便成了必然。宋朝李耆卿《文章精义》中评价“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本文的情理交融、理随情生恰好体现了“韩如潮”的特点。吴小如先生也认为:人们都知道韩愈“以文为诗”,却不知他也会“以诗为文”,作论说文而具有诗性、抒情性,《马说》就是一个雄辩的证明。

因此,《马说》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想以文体为依据,必须揭示其喻巧、理至、情融的特色。可是,从第一则教学案例设计者的“寓意”措辞中,我们不难推断,她错误地将文体当作“寓言”来处理了。即使将寓意(“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置换成所论说的理,“理至”的文体特点也无法彰显,更别说“喻巧”和“情融”了。

相比之下,第二个案例中的目标设计则触及了“情”的特点(如潮),也触及了“理”(托物寓意)和“喻”(灵活多变的语言),有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只不过对“喻”和“理”特点的揭示不够明晰罢了。

那么,如何基于文体确立适恰的教学目标呢?

首先,要注意辨体。辨体,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

1.作者是否遵体——按特定的文体规范写作了?如《马说》是否将杂说的说理性、形象性、情感性表现出来了?

2.是否跨体了?优秀的作家多会注意遵体与跨体的统一,比如鲁迅小说中的戏剧性、郁达夫散文中的诗性、叶圣陶说明文字中的文学性,这是作者基于文体又超越文体的个性化创造,也是最富教学吸引力的所在。钱钟书先生说过:“文学有各种文体。大致有体,死守则自缚。贾谊的论文像赋,辛弃疾的词似论。真正的大家总是在文体形式上有突破创新。”落实到《马说》,韩愈勾勒的死马、饿马、冤马这三种情感的直觉造型,像三次情感的浪潮一次又一次地冲天沃日,直击人的灵魂,便可视为对说理文体的个性化突破。

3.是否悖体了?悖体指跨体不成功所形成的蛇足之笔,比如杨朔《荔枝蜜》中的诗体写法。虽然教材选录的文章多为经典篇目,基本上不会存在悖体的现象,但是辨体时的批判意识还是要有的。

其次,要注意比照。由于文体理论研究的滞后,有些文体的特征至今还无法确认——如散文的文体特征,连昔日信奉的“形散神不散”也被颠覆了。尽管有学者提出“阻截”“分流”“正面应对”的策略,操作起来还是有不小的难度。但是,如果注意比照,文体特征便会在相互烛照之中明晰起来。如孙绍振先生提出的审美散文、审丑散文、审智散文的内涵区分,就是通过情思、风格的相互比照完成的。

比照,在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那里叫作“通过他者确证自我”。落实到文体特征的体知上,哪怕是同类文体中,也能区分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体内涵上的差别。比如,同为寓言,先秦诸子寓言和唐朝柳宗元的寓言就是有差异的。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先秦诸子寓言比较漫画化,《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寓言中的人物,一看就是个大傻,而唐朝柳宗元的寓言则比较写实,如《黔之驴》中老虎和驴的心理博弈太真实了,看不出任何漫画化的痕迹。其次,寓意的表现维度:先秦诸子寓言的寓意基本上是单维度的,比如《揠苗助长》,就是告诉人们不能急于求成,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强力而行,但是发展到唐朝,到了柳宗元笔下,寓意就不是单维度的了。

《黔之驴》至少有三个维度的寓意:不能做黔之驴那样外强中干的人物;像老虎那样把握时机,勇猛出击;人才只有被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充分地发挥其才能,否则很可能成为庸才,甚至走向毁灭。

以上是纵向比照,还可以横向比照。

比如,西方的Fable 被译为寓言。其实,两者之间也有差异。第一,西方的Fable 通常以“大人物”作为主人公,而中国的寓言通常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第二,西方的Fable通常传递的是“众意”,一种普适性的道理,但是中国的寓言在传递众意的过程中,更喜欢突出“己意”,《黔之驴》就是将柳宗元自我的生命体验放进去的——甚至可以说,黔之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柳宗元自身命运的写照。

落实到《马说》,与《师说》等“说”文体比照,我们不难发现其抒情特征的浓郁;与《张中丞传后序》《祭十二郎文》等叙事性文体比照,不难发现其说理性特征的显豁。也就是说,在相互比照中,《马说》情理相融,理随情生的杂说文体的特征才能被特写镜头化,让人看得更为明白。

另外,以文体为依据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应注意“内生”。即不要将文体特征硬灌给学生,进行专制的外铄性教学,而应让学生结合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使文体特征在学生的心中不断“生长”起来。

以《马说》为例,感受其“理至”的特点,就必须抓住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骈死、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所构成的强大的象征系统,体味理想的管理之道——顺心之天,以致其性;给足施展才华的平台、机遇、待遇;善于倾听人才的心声,甚至可以从管理者与人才,向教师与学生、医生与病人等更多的对象范围拓展。

感受“情融”的特点,则需从开头的反常规结论,文中死马、饿马、冤马三种形象,还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抒情的反逻辑(正确的顺序应该是“食之不能尽其材”放在第一句,便于和上一段“食不饱,力不足”的内容咬合)等处切入,体会其间蕴藏的巨大悲慨,而非第一则教学案例的完全忽略,第二则教学案例中的浮泛分析。

总之,以文体为依据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要注意:

第一,辨体以教,让文体特征凸显出来,不要出现将各种文体一锅煮的同质化教学现象;

第二,对作家的跨体写作部分,要引导学生集中力量攻坚,充分感受作家的伟大创造;

第三,文体不能自显,可以通过文体间或文体内的相互比照,让文体特征的光芒绽放出来;

第四,注意外铄与内生,认知与体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让文体特征在学生的内心生长出来。

附参考教例:

“说”字立骨,味理随情生的言说艺术——《马说》教学设计

汲安庆

【教学目标】

1.从三种马的形象勾勒中,悟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其间蕴藏的丰富哲理;

2.抓住文中的反逻辑语句,体味“韩如潮”的文风;

3.聚焦“喻巧而理至”,体味“说”文体的特征,以及韩愈独特的说理力量。

【教学流程】

一、说马

1.读竖排版的无句读文本,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重点探讨下述几个问题:

(1)“马说”是什么意思?

(2)文中出现了哪几种马的形象?(死马、饿马、冤马)

(3)何以见出?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死马,显在的描写)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饿马,显在的描写)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冤马,隐在的描写)

3.用这三种马的形象,韩愈到底想表达什么?(千里马的悲惨命运,食马者的愚妄专断。文章开首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与结尾的“其真不知马也”构成说理上的一种严密呼应)

二、说己

1.全文真的仅是在谈千里马的悲惨,食马者的愚妄、不识吗?

2.出示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美好的光华,比喻美德或勋业),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

——韩愈《与于襄阳书》

3.讨论后小结:也是韩愈自身命运的写照,表面上说的是千里马,实际上是喻指自我。

4.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说时代

1.真的仅仅是韩愈所发的一个人的牢骚吗?

2.引导学生调动相关历史积累,教师则可呈示相关辅助理解的史料。

(1)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

(2)“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

3.讨论后小结:表现的是一个时代,乃至历史上所有怀才不遇,有志难伸者的呐喊和愤懑。

四、说理

1.本文的文体是“说”。关于“说”,通常有两种解释:(1)作者发表对某个问题的见解。(2)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即事即理而为之说。”那么,韩愈阐释的义理仅限于上文所述吗?

2.探讨、小结:善于识别,善于管理,善于倾听——管理者与人才;师生;医患……

五、说“法”

1.这么丰富的义理,是怎么被韩愈表现出来的?

2.讨论:

(1)勾勒了三种马的形象:譬喻说理,托物抒情、言志。

(2)马形象呈现的独特顺序:第一呈现“死马”的形象,体现了韩文“如潮”的特点。一开笔,便将悲愤的情感浪潮接天卷第地打过来。后面两种马的形象勾勒,也形成了情感的浪潮,接踵而至,不断撞击人的心扉。

(3)情理交融的特色——

①首句的反逻辑;

②排比句的逻辑错位——正常的语序,第一句应该说“食之不能尽其才”,以咬合上文;

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中的措辞。如“奴隶人”的称呼,骈死形象的矗立——文下注释翻译的是“并排死”,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译注的中华书局《古文观止》翻译为“接连死在马厩之中”,都能体现作者激越的悲情。

④尾句的标点:句号,感叹号,还是问号?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华书局版是“!”,普通的版本是“。”我们觉得,根据“韩如潮”的特点,用“?”更能表达激越的悲愤。

这些言说艺术与纯粹地就某事、某种现象分析说理,写法大不一样,《师说》就不同于《马说》,这正是韩愈“己意”的表现之处。

另外,尤需说明的是,韩愈不仅是千里马,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伯乐。他踏上仕途后,提携了不少后进,如贾岛、孟郊、李贺、张籍……

六、说“说”

1.总结:利用“说”这一文体,托三种马的形象,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还有日趋没落的中唐社会现实全部揭示出来,甚至写尽了整个封建时代有志难伸的文人的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如何成为彼此知音的深邃思考,不得不为韩愈曲说、深说、妙说的说理艺术所惊叹。

2.齐读全文,感受这种说理艺术的巨大魅力。

七、关于“说”的作业

比较阅读韩愈的《马说》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看看两文在托物言志、抒情上有何各自的独特之处?

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韩愈寓言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盛放的寓意
寓言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模仿老鹰的乌鸦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