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燃教师热情唤醒智慧自觉

2020-06-22金至涛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思教研信息化

金至涛

推进信息化工作,是推动学校各项改革的重力加速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是学校面向未来的必经之路。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而这种唤醒,既需要外力,借势而行,更需要内力,智慧自觉。2016年初,我们完成了以信息化为重点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我校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定位,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的创新发展中,学校与教师最好的关系就是彼此成就,因此,学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一、共同研讨,推进信息化改革

在信息化工作推进初期,我们面临诸多的思考题,如学校信息化工作开展哪些项目、怎样在过程中培育学校特色。于是,我们与教师坦诚分享,同步深化认识。

首先,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可行性分析是必要的。我们理性分析了学校的课堂现状,分析了未来学校的变化趋势,让全体教师了解行动的价值与意义。教育信息技术浪潮不会等待学校准备好了才会来临,所以面向和适应未来是教师的必修课。

其次,课程改革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不能盲目跟风,必须冷静思考,因校制宜。我们通过研讨确定了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定位,即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最后,我们制定了以“信息化”为关键词的“十三五”学校创新发展的五年规划,明晰了探索方向、路径与方法,向教师传递学校创新发展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与此同时,各项工作全面铺开行动研究,先由种子教师小切口局部实施体验,递进前行。如七年级的数学思辩型课堂教学研究,八年级的智慧课堂教学研究,九年级的虚拟云班教学研究、STEAM创客课程研究等。

二、文化引领,倡导智慧自觉

信息化推进工作需要思想引领。促使教师实现由观望畏难到认同接纳,再到自主创新的转变过程,关键在于共创文化。2015年,我们梳理提炼出“明德砺新”的校园主题文化,具体阐释为敬业文化、宽容文化、共创文化、和谐文化。

(一)敬業文化:分层共情引领

“心动才会行动,心不动,行动也如不动。”我们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心态,分层思想动员。

对于安逸型教师,我们会宣传“时不待我,适者生存”的理念,使其认清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是“变”,同时也使其清醒地意识到,对于新兴事物,少一些疑惑,多一些实干,早研究,早实验,早出成果。

对于创新型教师,我们会唤醒其“光荣与梦想”,逐步渗透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价值所在,使其认识到教师的自主发展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校的创新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在学校各类教研活动中,不断肯定他们的点滴变化、带给学生的新成长机遇,以此不断唤醒和激励教师的教育情怀和行动自觉。

(二)宽容文化:缔造幸福成长

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技术上,技术虽然先进,但由此产生的问题很多,如与教学实际结合不紧密、兼容性不足、与学生个性化契合度不够等问题,没有成熟产品,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由于我们采取的是先试先行的做法,所以出现很多低级错误,花了很多试错的成本。而这种成本不仅是时间成本,还有感情成本。所以信息技术是双刃剑,我们应该发挥它的最大效益,尽量减少它的负面影响。

从教师角度来看,客观上,教师从“试用”到“会用”再到“用好”,需要理念的更新、时间的磨合和经验的积累;主观上,教师内心期待“傻瓜型”产品,对于需要重新加工设计,尤其是操作不简便的软件存在畏难情绪。我们不能期待还不完全成熟的技术立竿见影地改变一切,所以采取了宽容试错的做法。一是对技术的宽容。只有先试先行,才会有好用的技术出来;主动参与建设,学校才能获得发展的新机遇。二是对实验教师的宽容。我们鼓励教师不怕失败,任何大的成功都需要付出成长的代价,创新往往会有试错的过程,这便需要定力,千锤百炼。智慧是在不断思考中的领悟、在不断坚持中的通透。

(三)共创文化:激励自主创新

课堂中每天会发生什么,是“长出来”的,改变课堂的关键是教师意识到自身问题。我们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原则是给教师提供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自主创新。学校持续给予教师技术支持与行动指导,营造共享共创的环境,激发教师的内在智慧自觉。

多年的创新实践,我们经历了从体验感知到自省感悟,再到思辨生长的探索过程,而教师之所以能够在思辨中成长,得益于我们的“三思教研”校本研修行动策略——反观自己、自我修正、自我教育。“三思研课”强调自我审视,改变教学思维辩点,鼓励教师思考行动背后的思想,主动寻找建构自我的教育思想,采取有自己教学理念的高效行动。

(四)和谐文化:凝心聚力同频共振

只有当教师有了内在的智慧自觉,与学校办学文化达成一致,形成共鸣的时候,集体的运作才会产生高效率。人人都在尽心付出,同伴间相互支持、彼此信任的时候,人的创造力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我们的追求。当然,这种效果需要通过引领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来实现。

三、思维带入,促进深层互动

设备更新、授课模式创新、网络的应用,不一定就能实现教育的真正变革;校长的权力可以指挥人,学校的制度可以约束人,但这些都不足以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撬动教育的深层改革,关键在于改变思维。如果教育思维没改变,仅是低层次的运用技术,技术反而助推应试教育。为了有效促进教师的观念突破、技术突破、应用突破,我们从六个方面对校本研修进行改良升级,让信息化融合落地生根。

(一)改变教研方向——基于信息化,服务个性化学习

一是从重研究“教”转向研究“学”,以研究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二是从重教学研究转向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研究;三是从重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转向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学研究;四是引入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来理解教育。

(二)改变教研密度——接力研课,促进自我修正

信息化融合中,教师传统经验归零,新问题不断产生,而一般性的浅思考、蜻蜓点水式的改进,会让改革低效运行,而且会影响教师改革的激情。因此,我们改变每周一次的集备方式,采取每个学期在期初、期中,各连续三周开展密集教研,每天基于主题接力研课,头脑风暴式研讨,校领导跟进提炼,总结指导。事实证明,这种密集教研的效果优于一学期的常态教研,更好地促进教师自我修正,持续改变教师的行为,进而改变教师的思维和教学理念。

(三)改变教研深度——“三思教研”,引导深层互动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迫切需要根据教师内在需要、量体裁衣的实践引导,而当这种引导能够随教师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促进教师自省自悟内生,才能真正改变教学思维方式和习惯。

数年的创新实践,教师之所以能够在思辨中成长,得益于我们的“三思教研”校本研修行动策略。“三思教研”包括学生三思学习任务单、教师三思备课、教师三思反思、教师三思研课等。“三思”是指从三个层面进行自我追问:“思源”,追问源起与目的意义;“思用”,从术的层面阐述教学疑难突破及其成效分析;“思辨”,从道的层面自我建构,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三思教研”实现了教师“三思而后行”。

在每次研课活动中,我们不将个人意志强加给教师,而是以教师需要点为契机,共同解决老师们的微问题,将自己定位为观察者、引导者、提炼者。引导原生态教研走向规范和深层互动。

(四)改变教研手段——数字化纪实,助力教研高效

以往的教研活动大多数是面對面的教研,信息化推进以来,教研活动也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一是鼓励“照镜子”反思,让教师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是教学反思的好方法,尤其是为年轻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帮助。

二是开展碎片教研,确定教研主题—组内同课异构—录课—主题下的教学片断剪辑—分享研讨,更加短时高效,做到精准教研。

三是制作数字化成长档案,把每位教师的主备、上课、同组评课为一个循环的研课过程,录制下来,一学期下来,每位教师都能积累一定数量研课实录,既可以做主题案例分析,又可以记录每位教师的可视化进步痕迹。

(五)改变教研活动——业务内训,激励教师成长

学术节是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内训活动,我们采取系列活动“推着走,逼着想,盯着做”,促进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如2016年采取“训、研、赛、谈、晒”的方式,2017年采取“两研、一分析、一展示”的方式,在学术节活动中,我们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其他教师。

(六)改变教研保障——与专家团队合作,提升科研能力

2017年,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开展课题合作,围绕学校“泛在学习”发展主线,以学校发展关键问题的解决为切入点,利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术资源、高水平的交流与分享平台等优势,结合我校全体师生实践意愿与实践智慧,开展课题合作。目前,我校教师有30名教师开展了围绕学生学习模式改变研究的7个小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四舍五入”,注入改革动力

学校对教师采取宽容试错的态度,推进工作的“四舍五入”原则:给教师减负松绑,为改革注入动力支持。

“四舍”包括:其一,舍得人力。如为了实现七年级思辨型课堂大翻转,在数学、语文、英语学科教师配置上,每个教师只教一个班;同时争取校企合作,由企业安排技术人员驻校提供服务。其二,舍得课时。如为数学学科大翻转安排了双倍课时,每天一节课内预习课和一节课内展示课,使学生打下自学基础,保证翻转效果。其三,舍得“慢”。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与自学能力提高是慢功夫,需要足够的自学时间与空间,我们要求教师慢下来,开展细致入微的指导。其四,舍得“放”。信息化推进需要更高层面的驱动,我们采取项目驱动式管理,学校自上而下的设定项目,种子教师自下而上申报立项,学年末根据成果展示效果,给予项目团队适当的奖励,并给优秀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外出学习机会。

“五入”包括:企业进入(多家平台技术,按需服务)、课题进入(科研引领)、研训进入(教研落地)、数据进入(精准)、专家进入(校正)。

教师的专业成长始于规范,行于精细,利于团队,成于自觉悟道。在学校的创新发展中,学校与教师彼此成就,让教师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我们努力让适合的教师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鼓励担当与责任,激励并保护他们的创造力。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三思教研信息化
最初一念是本真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李三思寻钥匙记
哲理漫画
“三思”让数学课堂高效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