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功能视域下《荀子·性恶》的英译对比研究

2020-06-21王越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9期
关键词:性恶荀子对比

王越

摘 要:本文基于韩礼德的语篇功能理论,从主位述位系统、衔接连贯系统、信息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四个方面对《荀子·性恶》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和评析,发现不同译者采用不同的语篇系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译文表达形式与语篇结构,并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及其英译文的鉴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语篇功能;《荀子·性恶》英译;对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78

0 引言

《荀子》可谓中国极其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其《性恶》篇从提出“性恶”“善伪”的观点开始,表达出了对人天性欲望的理解,提出了对礼义法度的要求,但其目的并不是争论善恶是非,重点是对“明礼义”、维持社会秩序的呼吁。然而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在西方受到的关注度却不高,其完整的英译版本只有三种。本文拟从韩礼德(M.A.K.Halliday)语篇功能理论中的主位述位系统、衔接连贯系统、信息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四个方面对《性恶》篇的约翰·诺布洛克(John Knoblock)译本(以下简称“诺译”)和德效骞(Homer Hasenpflug Dubs)译本(以下简称“德译”)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因各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不同语篇系统而形成的不同译文表达形式与语篇结构,分析其中得失之处,并最终验证语篇功能理论在中国文化典籍译文鉴赏方面的可应用性。

1 文献综述

本文是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篇功能对《荀子》中一篇文章的英译本进行分析,因此主要从《荀子》英译本和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这两个方面对研究现状做出总结和归纳。

对于荀子的思想,学界一直给予很高的关注,涌现出不少研究专作,但对其作品《荀子》的英译本研究的文献著述却屈指可数。文化学派中蒋坚松(1999)和王洪超(2014)都以诺布洛克的《荀子》英译本为例,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保留原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特色的翻译方式。语言学派中张文珍(2014)从关联理论视角,张晓旭(2015)从顺应论视角对《荀子》的英译本进行了分析。解构学派中江寒冰(2015)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四个方面对诺布洛克的译本进行译例分析。还有潘甜(2011)和孙倩(2012)的期刊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荀子》的三个英译本做出了对比分析。

关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文献可谓颇多,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是此理论的基本观点研究。黄国文(2001)、陆欣(2009)和胡壮麟、朱永生等(2010)分别提出自己对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认识;黄国文(2000)、张敏(2014)提出关于此理论目的研究;朱永生、严世清(2001)、陈风华(2015)等对此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研究。二是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视角,对不同语言不同语篇进行分析。廖乔云(1999)、刘若男(2013)、陈风华(2015)等都从此理论出发,对不同的英语语篇如奥巴马2012年大选演说进行分析;周晓亮(2012)、姜宏(2014)等学者都探讨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在俄语语境中的应用。三是学者站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角度分析对教学的意义。刘世生(2002)、李宜廷(2009)等分别谈及对英语词汇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英语写作等方面的启示。四是学者以批评性语篇分析为视角,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新闻、政治语篇的价值。

本文将从语言学派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功能出发对《荀子·性恶》的两个译本进行简要对比分析,这也是《荀子》英译本研究中的一个全新视角。

2 理论概述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1976)本文只以其中的语篇功能为理论基础对译文进行分析,所以只对其进行简要概述。“语篇功能指语言使本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域发生联系的功能,是指语言中存在着一种机制,它满足了实际应用中语言前后相关联的要求,使上下文具备一定的结构,从而使实际的篇章区别于语法或者词典中一个个孤立的条目。”(胡壮麟,1994:105)即实际应用交流中,人们不是通过一个个词或一个个句子,而是通过能夠表达完整思想的语篇来完成,把毫无关联,孤立的词,句联系起来,然后和语境发生关联。语篇功能主要通过主位述位系统、衔接连贯系统、信息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体现。

3 语篇功能视域下《荀子·性恶》的英译文对比分析

诺布洛克致力于中国典籍及中国哲学的研究,对此曾发表不少相关论文,其《荀子》译本是第一个英文研究全译本,可以说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产生深刻影响。德效骞是一位出色的美国汉学家,多次到中国学习考察居住,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其《荀子》译本并不完整,只包含其中的十九篇,但却是最早的译本,是在西方传播荀子思想最早的译介。两位出色译者的译作当然值得探究,现实却是对它们的研究屈指可数。作为世界语言学界的杰出代表,韩礼德的语言学框架在学界有着深远影响,他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涉及面可谓相当广。接下来本文就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语篇功能来详细对比分析两篇译文。

3.1 主位述位系统

韩礼德指出,“在小句的结构配置中,主位和述位一起构成一则信息。”(彭宣维,2000:178)“小句和小句复合体的第一个成分是主位,述位紧随其后。主位是信息的起始点,不同的主位将产生不同的意义。”(胡壮麟,1989;124)也就是说,主位是一个小句的开始点,述位是除主位以外的剩余部分,即围绕主位加以叙述发展的部分。主位可由不同部分组成,主位推进也有不同模式,对于翻译影响很大。

(1)今人之性,生……焉,顺是,故……亡焉;生而有……,顺是,故……亡焉;……耳目之欲,……好声色……,顺是,故……亡焉(注:正文中所有例子只展示与之后分析相关的文字,其他文字/单词省略,完整版例子参见原文)。

德译:The original nature of man … If this desire is followed,… Man originally is … If these tendencies are followed … destroyed. Man …; he likes… If these, … done away with.

诺译:Now, the nature of man … Following … will cause … to grow and … to disappear. Humans are born … Indulging these feelings causes… develop and… to perish. Man … (which are …). Indulging … to result … to perish.

原文的长句由三个分句组成,这三个连续的分句共同使用主位“人之性”,为无标记主位,但是在两个译文中,均未保留这种同一主位推进结构。德译中第一个小句主位为“The original nature of man”,与原文相同,其余两个小句主位为“man”;而诺译中第一个小句主位为“the nature of man”,也与原文相同,其余两个小句主位分别为“humans”和“man”。可以看出两位译者的处理方式大致相同,都把其处理为三个独立的句子,虽没有保留原文的同一主位模式,结构上没有完全对等,但也很好地传达了原文含义。在“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的主位处理问题上,两位译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德译用分号连接两个小短句,主位分别为“man”和“he”,结构上与原文相同;而诺译把这两个小短句处理为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主位为man,很好的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点明其内在联系。

3.2 衔接连贯系统

语篇是由句子来实现的语义单位,其各成分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体现为连贯,但连贯语篇的形成不一定由明显的衔接手段实现。也就是说,衔接是通过语篇体现,是使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连贯则是心理方面,无法完全在语篇表面找到明确指示。韩礼德指出:“当语篇中的某一语言成分需要依赖另一语言成分来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关系。衔接手段有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结构性衔接三类”(Halliday,1976;98)。

语法衔接中的指代可以很好地在例(1)中得以体现。“顺是”一词出现了三次,其中的“是”指代前面叙述的内容,也可以笼统地说指的是“人之性”,但两位译者在处理时都没有把其简单译为三个相同的结构,而是根据不同内容选用更恰当的词汇来指代前文提及的内容,德译分别选用“desire”“tendencies”“these”,诺译分别选用“nature”“feelings”“desires”来指代。可以看出他们处理方式都不死板,不拘泥于原文结构,使表达灵活多变,富有生机。

(2)然则从人之性1,顺人之情2,必出于争夺3,合于犯分乱理4,而归于暴5(标记便于下文逻辑关系的说明)。

德译:Therefore to …, to …, inevitably results in …, together with … of doing things: there is…

诺译:This being the case, when …,  … develop. This is accompanied by … resulting in …

(3)故必将有师法之化A、礼义之道B,然后出于辞让C,合于文理D,而归于治E(符号标记便于下文逻辑关系的说明)。

德译:Hence the …, the …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hereuponcourtesy appears, … observed, and … is the consequence.

诺译:Thus, it is necessary that … that he be guided by … Only after … do … develop. Unite … with …, and the result is …

语法衔接中的连接如例(2)例(3),德译中用“therefore”“thereupon”“together with”“hence”,诺译中用“This being the case”“when”“thus”这些连接成分来联系语篇中的不同成分和各个小句,以此来体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在连接手段的应用这方面,两位译者处理都很得当。

结构性衔接中的平行对称结构由例(1)体现,原文有三个平行对称结构,体现出小句与小句之间形式上的关系,两个译本也都以不同形式保留和体现了这种结构。德译以“Man originally is …. If … is/are followed …”诺译以“man is born …”和动名词短语做主语接causes/will cause這种形式的三个句子来诠释原文,比较工整。

3.3 信息系统

“信息结构是指把语言组织成为信息单位的语言结构,一个信息单位通常包括已知信息和新信息。”(Halliday,1976)在信息结构中,呈现已知信息不是必要的,是否呈现可以根据交际语境和具体需要而定,但新信息是必须要呈现的,因为新信息是说话者或译者最想传递的、最想表达出来的关键信息,也正是新信息使信息结构得以成立,也使话语具有交际价值。

例(1)由11个小句构成,如果以小句划分出11个信息单位,则每一个小句都有自己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但这是孤立的、不考虑语境的分析。如果以4、3、4作为一个整体,它自身构建了一个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存在着三个信息单位,第一个中“人之性”为已知信息,其后紧接的“生而……辞让亡焉”这十七个字为新信息,剩下两个中“生而有……焉,顺是,故……生而……亡焉”为已知信息,在这个框架中变化的词为新信息。两个译文中,对第一个信息单位的翻译处理都与原文相同,对其余两个信息单位中的已知信息整体框架处理与原文相同,但个别字眼处理为了新信息。例如,“顺是”一词,德译中“是”分别处理为“desire”“tendencies”“these”,诺译中“顺是”分别处理为“Following this nature”“Indulging thesefeelings”“Indulging thesedesires”德译中“死”分别译为“die”“destroy”“done away with”,诺译中“生”“死”、分别译为“grow disappear”“develop perish”“result perish”。信息结构的新信息有可能有多层内容,他们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有些层面是次要的,其功能是参与新信息整体结构的构建,有些层面是重要的,属于需要被凸显和强调的信息,可称之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定位是主观的、相对的。对于两位译者把个别已知信息处理为新信息的解读也就是一他们想要更准确的传达原文信息,二词汇灵活多变,不死板,为译文增加生气。当然这些处理方式都取决于译者的视点。

3.4 逻辑语义系统

不同学者对逻辑语义的阐述不同,分析方面也不同。韩礼德是从相互依赖性和逻辑语义关系两个角度研究小句间关系,相互依赖性包括并列型和从属型,即两个小句間的关系属于平等或主从关系;“逻辑语义关系包含扩展和投射两大系统。扩展指次要句对首要句的详述、延展和增强;投射则包含了述说和观点。”(Halliday,1976)接下来也将从这两个方面及其包含的下义内容进行分析。

上文中的例(2)例(3)是逻辑语义关系分析的最好例子。例(2)原文中1+2与3两者间是主从关系,属于逻辑语义关系中的增强。德译完全保留原文形式,用几个小句组成一个长句,两者间的关系处理为并列;而诺译则划分为两个句子来翻译,把两者关系处理为用when引导的表示主从关系的状语从句。例(3)原文中A+B与C间是主从关系,属逻辑语义关系中的增强,C+D与E之间也是主从关系,属逻辑语义关系中的增强。德译划分语义群时是从B后面断开的,第一句把A、B处理为并列关系,第二句把C、D、E也处理为并列关系,属逻辑语义关系中的延伸,与原文相差甚多;而诺译把原文划分为三个语义群,第一句是用“it is necessary”引导的表示主从关系的表语从句说明人性经历师法之化和礼义之道的重要性,第二句是用only引导的表示主从关系的倒装句来处理A+B与C之间的关系,属逻辑语义关系中的增强,第三句用“unite…with…,and…”连接各个成分,属逻辑语义关系中的增强。至此可以看出在逻辑语义系统层面,诺译处理得非常好,清晰明了的展示出源语语篇内部各词组、小句、句子等语言单位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4 结论

本文运用语篇功能理论从主位述位系统、衔接连贯系统、信息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四个方面对《荀子·性恶》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和评析,发现在前三个方面,两位译者的处理方式虽有不同但都还是很恰当的,在逻辑语义系统层面,德译明显不如诺译处理得细致得当,当然,这与译者的主体性与翻译视点是分不开的,在德效骞看来,逐字翻译在所有考量如译文整体的文学性中最重要,他想要还原他所认为的《荀子》想要传达的东西,以求“原汁原味”,而诺布洛克想要提供一个全方位研究型译本,他费尽心力传达原文内容,以求让读者读懂读通有所共鸣,更好的了解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内涵,这都是时代,历史,个人视点造成的差异。最终,语篇功能理论在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在本文得到相应验证。

参考文献

[1]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Halliday,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1976.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刘熠.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7]罗屹,王乐.从语篇功能分析唐诗《泊秦淮》的英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1):169-172.

[8]王净.英语“投射”小句复合体的逻辑——语义功能初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性恶荀子对比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荀子人性论研究综述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