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2020-06-21杨佳乐

当代县域经济 2020年5期
关键词:县域农户经济

杨佳乐

过去,我国县域经济往往以粗放、原始的发展方式为主,缺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出现了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由此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能源消耗等问题,阻碍了地区经济的转型。

同时,各地发展模式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县域经济成型之初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管理和经营者出现“短视”行为,一味追求短期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而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建设中缺乏专业指导,经济发展并未结合实际情况,对地区特色把握不足,无法凸显地域特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特定期望。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东强西弱”的整体现象十分明显。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要拓展发展思路,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科学利用自然、人文资源,探索新的适合本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高管理水平

县域地区的管理者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首先要求管理者转变管理思路,以接纳的态度对待先进科技成果,重视知识和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中,主动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管理,推动县域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简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中,要分类进行管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推行政策制度,做到提前规划、跟踪管理、逐步优化。

推动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要加大对科研的经费投入,给予相关企业以政策优惠,积极推动先进技术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加强县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全面实行网络覆盖,利用大数据技术,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实现县域资源的精准开发。线上和线下的联动机制,一方面提升了县域各产业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地区的科学规划和开发,因地制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契机。

加快实现产业协同和升级

信息化在给县域经济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产业协同是适应互联网思维的新举措,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突破产业边界,延长产业链,构建集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用先进技术带动传统行业,以传统行业保障新兴产业。例如,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对于优质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步增加,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研判,把握乡村独特自然资源,提供集休闲、娱乐、养老为一体的现代化服务,一方面实现智能化生产、观光农业、特色餐饮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城乡融合,为县域发展带来新活力。

同时,产业协同发展离不开周边县域的合作,实现规模化经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扩大县域经济的影响力。

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的匮乏和流失是县域经济转型中的一大阻力,与城市相比,县域面临着经济实力落后、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水平偏低等劣势。但随着新一批“90后”走向工作岗位,其择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局限于一线大城市,而更愿意走进基层,真正实现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变,这对于县域引进人才提供天然的优势。对此,应当大力推行优惠政策,改变用人思路,不断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基层。

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才队伍的培育。定期召开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分享基层工作经验,同时可以建立与其他县域的合作机制,相互派送人员进行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管理思想,更新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另外,与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专题讲座,承接学生调研活动,用专业知识应对实际问题,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提高互联网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

“互联网+农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县域农业应当全方位實现“互联网化”,农户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产品和数量,并依据随时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一方面做到了精细化管理,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农户收入,促进了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运用科技实现了科学开发资源,合理利用资源,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运营效率。其次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售卖模式,这极大地改善了县域农业信息闭塞、销路单一的局面。

近期兴起的网络直播更是为农产品推广提供了信息渠道,“在线卖猪”“直播采果”让农户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增加了消费者的体验度,扩大了县域农产品的销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批果农、花农产品滞销,而互联网的加入则帮助农户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结合消费者需求,通过现代物流使得产品顺利出售。

对于县域农业来说,要真正实现互联网对农业的推动,农户要改变传统的思想,快速接纳互联网思维;基层管理者则需要组织专业培训队伍,对年龄较大或不会使用网络的农户进行集中教学,实现点对点帮扶,确保互联网走进每一位农户的生活。

“互联网+旅游”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方式。传统的县域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围绕自然环境本身展开。推进“互联网+旅游业”的普及,将旅游业与餐饮、文化、科技进行深度结合,延长了旅游业的产业链条,在拉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也解决了消费者体验单一、游览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形成产业内的良性互动。同时,线上分享平台的推广扩大了县域旅游的潜在消费群体,通过实时视频讲解、照片分享等方式,不仅增加了旅游的趣味,也增强了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

在推进县域旅游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时,首先要增强旅游资源本身的吸引力,杜绝一味追求旅游的科技含量而忽视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其次要出台制度保障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的健康运行,防止进行虚假宣传,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意识。同时要规范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互联网+教育”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源泉。如前文中所提到,专业人才的缺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必须具备校舍、教师、管理人员等一系列要素,但互联网的发展,让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对于在读学生,在乡镇教师短缺的现实情况下,可以通过以学校教学为主,网课教育为辅的教学管理模式,让乡镇学生也能享受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在岗的职工而言,可以通过互联网中各大学习、分享平台,实现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县域管理者、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县域农户经济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