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多部门合作模式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20-06-21王菁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9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公众

王菁华

摘 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影响了人们心理和身体的同时还会进一步解构人们的认知行为模式,创造出陌生场域,使缺乏制度嵌入的群体环境“熵”增,形成社会风险。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社会问题不能仅依靠单一的医学模式解决,故采取以社会工作介入为基础并联合各部门及社会公众合作的实践模式,这是保障社会工作效能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工作介入;部门合作;社会公众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28

1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问题的提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的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如;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及重大食物中毒等。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号公告将2019-nCoV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治防控措施。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传播速度迅速、传染性强、药物控制能力有限等特征导致人们的高度关注甚至引起恐慌。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在医学领域成为被研究的问题,在社会领域也值得被关注,这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对生物医学界的考验,因此,如何应对此次考验也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后果

分析事件产生的后果是我们找到解决问题对策的关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后果分为表面后果和延续后果,由于表面后果更容易被大众直接感知,所以面对“突发”时刻人们第一时间关注的是如,病毒的致死率、病毒的传播速度、病毒的R0值(病毒传播一次的感染人数)、疫情现场等这样的表面后果。在初期很容易被归为医学领域的研究范围,但直接感知并不意味着是事件发生的最终后果,它会让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的还会造成社会动荡和危机。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构人们的认知行为模式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会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应对突发时刻,其中的经验被后人称之为“惯习”。然而当新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人们的认知行为模式被解构的同时先前的“惯习”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裂。公众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运用以往的经验应对不奏效时人们就会陷入“自身危机状态”表现出一种焦虑的状态。面对这种不良情绪人们可能产生两种极端的应急反应:一种是传谣信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被隔离在家的民众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关注疫情,读取信息,在焦虑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已经丧失了甄别信息的能力,将谣言转发自己也深信不疑,在造成群体恐慌的同时自己的焦虑情绪也不断加重。另一种是封闭自我,以不变应万变。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大家通过直播转载等方式宣传疫情情况,随着疫情的蔓延民众发现自己习惯的失灵,通过封闭自己以求的内心的平衡。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创造出陌生场域

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个体遭受生命危机,在这样的场域中被救治者的身体和精神都在绝望和希望中备受挣扎和煎熬。如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个体重要的人物逝去,那么他们的关系网络也会出现变化,关系网络的改变也会导致关系的运作空间改变。由于人们在以往场域中惯用的参照关系变得陌生因此会产生非理性行动,易引发从众心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民众集体囤积双黄连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导致的非理性行为。在陌生的场域中需要个体适应新环境,战胜恐惧和焦虑,建立新的经验重新建构新惯习来适应陌生场域,这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痛苦且艰难的过程。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缺乏制度嵌入的群体环境“熵”增,形成社会风险

“熵”是一个物理概念的引入,是体系混乱程度的指标。个人和社会团体的行动是特定环境下的社会行动,对于当代的社会人而言制度构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环境因素。個体的行为只有真正的嵌入制度中才能发挥其社会效应。在社会常态下,总有一些个体和社会团体他们和制度联系没有那么紧密,其行为没有违反制度下的规则,也不会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自身的制度愿望及设想。制度的建构、运行、反馈、修改与调整都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似乎他们成了被制度忽视的人群,缺少政治参与,制度嵌入不足。这样的个体及社会团体的出现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没有条件嵌入良好的医疗保险制度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个体不知道怎样与制度进行互动也不能从以往的经验中找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法,表现出茫然无措的状态从而使整个社会体系的“熵”增,引发社会风险。非典时期就出现过农民工群体由于医保制度的嵌入不足,不能及时筹备医疗资金,因此,部分农民工外逃。而此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在意识到疫情严重的情况后采取中央拨款地方及民间捐助等形式筹集资金,一定程度上预防“熵”增带来的社会危害但也加重了财政负担。

总而言之,仅仅依靠单一的医学模式很难全面的治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带来多重创伤,社会工作模式的介入可以抚平人们精神及心理层面的创伤,也兼顾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需要。但是仅仅依靠社会工作模式也同样会面临困境。面对传染性极强的新的疾病,例如SARS、埃博拉病毒及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必须要在发病机理、传播速率、对社会公众产生心理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所以需进行多学科间合作。目前,我国掌握上述专业知识及技术的人员分属于不同部门,所以多学科间合作也就是多部门间合作。受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将社会工作介入引入多部门间的这种实践模式有助于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

3 社会工作机构与公共卫生部门的密切合作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第一系统是由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公共卫生部门及其专业人员的合作形成。社会工作者、流行病学、临床诊治及预防医学等领域专家及专业医务工作者成为该系统具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者从医学专业领域获得知识作为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同时将社会工作的知识、社会政策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人们的需求反馈给医务专业人员。该系统提倡实施的是一种以对社区为基础的指导干预计划;开展社区预防及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普及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如何应对;做好社区融入的工作保障社区居民对医护人员的宣传指导没有抵触情绪。通过上述措施,在社区范围内对传染病的爆发起到一定的预防及控制作用,即便出现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严重的传染病,按照上述措施介入也可以起到科学防护理性应对的效果,从而体现出社会工作的医学价值。

4 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部门的深入合作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第二系统是由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与政府部门合作构成的。招标购买作为政府部门在该系统内首选的方式来完成资金的交换、服务的提供以及信息的接收。社会工作者及机构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针对性意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是落实建议措施的前提。在政府做好“守夜人”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各个机构部门为其分担繁琐的事务,社会工作者及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责任并向政府提供相应的社会信息,更好的满足公众的社会需求。目前,社会工作界对政府部门的呼吁,希望政府在卫生部门的投入比例透明化,对于不能通过市场调节的具有公共性质的医疗卫生性支出应由政府提供保障性支持,以此体现社会的公平性。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对于相关社会政策的解读更加全面透彻,可以给予服务对象专业化的咨询及指导,并依据服务对象的自身特点结合相关社会政策制定出更合适的服务方案,体现社会工作个别化的价值观。

另外,社会工作者、媒体、政府官员等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及行动会间接影响公众对此次事件的心态。国内,新冠肺炎期间李克强总理多次亲临前阵看望坚守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总理关心身处肺炎疫区的他们物资是否充裕这对于安抚民心、稳定社会、减少恐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转眼国际,其他国家对于疫情报道的真实性及政府发言人给予的应对措施显然没有达到公众的期待。

5 社会工作机构与营利部门的广泛合作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第三系统是由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与营利部门合作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为社会提供各种资源是营利部门的重要意义所在,而资金的交换、成就感及声誉的获得则是营利部门参与合作带来的“副产品”。虽然作为第三方的案主系统是合作中最大的获利者,但社会工作机构与营利部门也存在着动态互动的关系。营利部门为社会工作机构提供各种支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有形的资金自支持及无形的精神支持。营利部门在为相关群体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成就感,也因为获得受助机构感谢而产生荣誉感,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纷纷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资金,甚至转产生产口罩、医用酒精等物资。此外,社会工作机构与营利部门合作产生的资金交换可以弥补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部门合作资金交换的不足。

6 社会工作机构与社会公众的真诚合作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第四系统是由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广泛合作构成的。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作为最接近基层的一环,应充分利用自己所在领域的优势,在传达相关部门建议的同时,也要从专业化的角度了解公众的态度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引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机构自发组织社区居民测量体温、扫码入社区、提供生活物资等活动计划的有利实施,一方面是组织机构的良性运作,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公众的密切参与及配合。我国疫情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能高效控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我国公众的自觉性。通过与公众的合作,有效防止了疫情的蔓延,体现了社会工作介入的社会价值。

7 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是一项复杂化、多元化、系统化的工程。本文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后果,用科学地视角看待问题,为积极寻找相应对策做准备。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在与各部门的合作中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更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减少其对人类的伤害,更好的协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医学问题及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一牛,罗跃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04):387-392.

[2]周成虎,裴韬,杜云艳,等.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分析与区域防控政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

[3]徐欣,王斐,郝雪梅,等.某三甲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发热门诊的管理实践[J].武警医学,2020,(03):1-2.

[4]杨善华,李猛.中国大陆社会学重建以来国外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18,(06):4-15.

[5]张士玉,马丽仪,何勤.基于熵理论的社会数据分析方法探讨[C]//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6]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3):5-17.

[7]郭永松.医学整合与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A),2015,(5).

[8]余晨昕.社會工作机构与政府的关系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2,(8):228-228.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公众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利用REMM模型解析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动机
数字化媒体时代影响性诉讼生成机制研究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的新思考
社会公众视阈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