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永烈和《十万个为什么》

2020-06-20科普中国

新晨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叶永烈玄幻科幻

科普中国

“两个亿”

李英:叶老师,听说您参与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才20岁,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参与创作的呢?

叶永烈:写《十万个为什么》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机会也是非常巧。1959年我19岁,写了一本书《碳的一家》,是一个科学小品集。当时我看少年儿童出版社出过类似的书,我就把书稿给寄过去了,当时我不认识任何人。大概半年多,这本书就顺利出版了。编辑曹燕芳,是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在当时的编辑中算高学历了。少年儿童出版社数理化方面的书都是她在编。当时她在编《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是物理分册,她当时找了一批写科普小品的作家,顺利地完成了。化学分册她是找了上海师范学校的7位化学老师写,写了整整一年,当时已经写好了,但是像教科书一样。编辑部很不满意。正好我投稿,而我又是学化学的,我一投稿,她觉得不错,就给我寄来了5个为什么,让我试写,试写之后非常满意,就把化学分册170多个统统寄过来了。我就统统写了一遍。最后176个题目,用了我163个。后来的其他分册也找我,我来者不拒,又写了一大批。《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900多个问题,我一个人写了300多个,是第一版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第一版最初并不被看好,物理分册才印了5000册。但是由于其本身的魅力,这套书很快就非常轰动,第一版一共印了550万册。当时很多报纸纷纷开始选载,遍地开花。1962年解放日报头版头条,称《十万个为什么》大受欢迎,从此火起来了,周总理在自己车上也放了一套。正是由于写了《十万个为什么》,我的约稿从此应接不暇,我从此就更有信心进行科普创作了。

李英:请问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特点是什么?发行情况怎么样?

叶永烈:第六版的最大特点是院士挂帅,邀请了好多院士参加。彩色插图好多都是从国外专业图库中买过来的,质量是最好的。《十万个为什么》的第六版目前发行情况不错,精装本是先推出来的,980元一套,可能是贵了一点。后面又推出了平装本,680元一套,还有校园本100元一套,总体来看,虽然不能和以前的比,发行量100万册是没问题的。

科幻创作谈

李英:1981年您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一个小说,叫《腐蚀》。听说您这部书的创作灵感是来自搜寻科学家彭加木的活动?

叶永烈:当时他在罗布泊失踪,我去现场采访。后来我写了一个长篇,就叫《搜寻彭加木》。当时进入现场的,只有一个新华社记者,还有一个就是我。《腐蚀》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反腐。当时还是很先进的。里面的方爽有彭加木的原型。体现了他那种献身的精神。当时我从回来之后,正好人民文学小说组的组长王扶来上海约稿,跟我谈,我当时构思已经有了,他问我能不能给人民文学写一个科幻小说,他特别强调是科幻小说,我当时把故事讲给他听,他说很好,我就回去花了两天写完,写了两万多字,骑着自行车去给他看,他提出了一些意见,我改了一下午,他拿走就发在11期上。刚发没几天,韩素音来北京,看到了这小说,非常喜欢,约我见面。她是医生出身,对微生物很感兴趣,她谈了自己的看法。当时每年都要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那年《腐蚀》也成为候选,后来差了几票,是因为发在11期,因为刚刊登,影响还不是很大。如果这个获了奖,我可能后来不会去写报告文学了。我在《收获》、《上海文学》上也发了不少纯文学。

李英:据我所知,《腐蚀》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在主流文学界也受到了很大的认可,那您觉得科幻小说与纯文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距离有多远?

叶永烈:我认为,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现在的很多作品是科学幻想故事,仅仅是讲了一个故事,而不是小说。小说首先要刻画人物,要有很鲜明的人物形象,能否成功,就在于你刻画的人物形象成功不成功。应该说,科幻小说要具有小说的特色,语言要富有文采,结构应该非常流畅,非常完美,尤其对景物的描写、对人物肖像的描写都应该具备小说的特点。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能否进入纯文学界,就在于这里。抛开这些科学内容之外,它应该就是一篇很好的小说。可惜现在能够达到小说这种水平的不多。当时我们很努力地要打进纯文学刊物,比如我的《并蒂莲》是在《小说界》上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当时的纯文学小说杂志上发的。科幻小说并未受到主流文学界的排挤,而是本身就应该是主流文学作品。如果人物形象很苍白,或者故事很差劲,或者你的文字谈不上有什么文采,那人家当然不睬你。科幻小说的作者,首先要具有小说家的素质。我觉得他们没有排斥科幻小说这种观念。王扶当时是人民文学小说组组长,他来上海,约我就是让我写科幻小说。

李英:但是现在大家一提到科幻小说,总感觉有一些庸俗化和商业化的趋势,这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美国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涌入吗?

叶永烈:美国科幻创作搞得很成功,他们的很多科幻小说都是拍成大片。他借助电影的平台,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在美国住在童恩正家里,他让我去看夜场,他带我去电影院看《侏罗纪公园》,我第一次看科幻大片,我非常佩服。他说中国就缺少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导演。后来在中国播出以后,有好几篇评论都提到,这个《侏罗纪公园》的意义就来自叶永烈《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早在多少年前就写了,但是中国就没有这个土壤。我上个月在硅谷住了一个多月,发现很火的特斯拉汽车,搞这个汽车的马斯克是南非人,他如果是在南非,我看他就搞不成。他从南非到加拿大留学,然后到美国斯坦福留学,然后硕士辍学,搞自己的事情去了。正因为在硅谷,才搞成特斯拉。要有个环境。我一月份在南非,我二月份在美国。我看在南非这个状态根本就不行。平台很要紧。电影也是如此。

李英:我想问一下,您觉得科幻小说的科学性如何把握?

叶永烈:一类是硬科幻,一类是软科幻。对硬科幻你可以要求它符合科学原理,其实软科幻是借助某种幻想的平台来展现他的文学诉求。你想,威尔斯最著名的《隐身人》说人吃了药片就变成透明的,还讲了一些光的折射等等,作者也知道这是骗人的,他只是借助这件事情,也就是,人一旦隐身,他的灵魂会指使人去做哪些事情。关键是在这个地方。我非常喜欢软科幻这类小说。但是这种小说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说科幻小说是科学普及的一种,是科学普及的工具,用工具论来衡量,当然是会受到批判的。其实那些人根本就不懂科幻小说。科幻小说的灵魂,它最精彩的就是软科幻小说。当然,硬科幻小说我也不反对,《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硬科幻小说,《南方周末》曾经用整整一版来考证1961年写的小灵通里面的幻想,下面是某某人在哪天实现了这个,还配了照片。甚至转基因食品也被挂上去了。因为里面写到向日葵像树一样高,西瓜像桌子那么大等等。其实我更喜欢软科幻小说,因为软科幻小说更靠近文学,它里面也讲一些科学的原理和道理,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的幌子。像威尔斯是新闻记者出身,他根本不是科学家。他就是借助这个事情来展现他对社会现实的一些看法。我很喜欢这样的作品。过去中国人受苏联那种科学幻想的观念影响太大,一些领导受苏联的影响根深蒂固,用苏联的标准来衡量。《黑影》是一部很好的文学性科幻小说,在我的作品中是很成功的。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可读性。它是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种批判,内涵是非常深刻的。思想构思和《腐蚀》一样,属于软科幻。后来金濤在1999年主持二十世纪中国优秀科幻小说丛书时把这个小说收进去了,是对这个小说的平反。《人民日报》在2000年出文集的时候也给收进去了。

李英:刚才提到您作品的预见性,很多东西当时看来特别超前,后来屡屡被现实所证实。您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

叶永烈:其实预见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比如21岁为什么会写《小灵通漫游未来》。其实在写这本书之前,我当时写过《科学珍闻三百条》,当时还不成熟,把当年的科学技术最新成就编写了这样一本书,书后来没有出版,但是使我对当时的科学技术最新进展有了比较广泛的了解。还有就是当时在北大念书,北大图书馆书籍非常丰富,而我又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书的人。所以我差不多暑假将近两个月,我都是在图书馆度过,从早到晚看书。各种书都看。这样就使我对方方面面的东西有了广泛的了解。当时能写《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和学校的环境也有关系,而且北大非常提倡自由发展,我虽然是理科生,但是可以到中文系听课,可以看很多中文系的书,这样就使我对文学产生了很大兴趣。我11岁就发表了诗。第一次投稿就发表了,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中学时有三个借书证,读了很多长篇小说。中学也看了很多科普著作。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也是那时候看的。当时差不多著名的都看了。进北大后还保持这个习惯,一直到今天。我们楼上是游泳池,我的游泳池里有五万册书。我每天还要躺在那里看很多东西。保持读书的习惯,不断进取,是非常重要的。我一直还在关注各行业的新成就,前几天在《新民晚报》还发了一篇《硅谷新车》,就是对特斯拉的兴趣,包括对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我很关心科技最新成就,包括谷歌眼镜,可以摄像、拍照、可以向电脑查资料,我非常有兴趣。

李英:您应该是看过国外的不少科幻小说,您感觉国外的哪个科幻作家对您的影响最大?

叶永烈:很多人都以为我受过很多国外科幻小说影响,但其实我写科幻小说的时候我根本就没看过,当时看了几篇零星的,恰恰都是现在提起来人家根本都不知道的。比如,我看的第一篇是《射击场的秘密》,是《中国青年杂志》上登的。写的是一个军事射击场,后来发现有很多照片,角度很低,后来知道是狗眼睛里被装了照相机。最早第一篇是高中時候我和同桌自费订了一本杂志《知识就是力量》,这个不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知识就是力量》,而是苏联的一个刊物。里面有个《精密度的钥匙》。这些现在没什么名气。我最初就是看了这些,凡尔纳、威尔斯、阿西莫夫,我当时一概不懂,都是看的苏联人写的。西方科幻小说对我没有太大影响。也就零零散散看了点科幻小说,产生了一些兴趣。我写《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时候就是看了这些。我当时写的时候知道自己写的是科幻,这个概念有,知道有种文类叫科幻小说。

中国科幻的未来

李英:我知道您把科幻小说比喻为舞会上悄然隐退的灰姑娘,您认为这个灰姑娘,还能当王妃么?

叶永烈:应该可以。你看现在,王晋康老师写了很多,还有刘慈欣、韩松他们都是新一代的主力军啊。我想会有更多发展。在美国,科幻小说很流行。你看他们有那么多大片。

李英:中国科幻和美国科幻的差距到底在哪啊?原因何在?

叶永烈:两个,一个是国民的科学素养,一个是国家的科学水平。美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你看,加州理工学院,连研究生加起来,不过两千人,可是学校拿了42个诺贝尔奖。所以是存在一个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另外看国民的科学素养,中国会流传各种奇奇怪怪的大师,各种谣言,说明科学素养还比较低下。科学发达的话,科学幻想就会发达。科学没有尽头,科幻也没有尽头。中国科幻小说还有很好的未来。我觉得不应该被玄幻小说抢了势头。我还真的对玄幻小说进行过研究,发表过一篇很长的文章,在《中华读书报》上。我对玄幻是谁提出的,怎么发展起来的,都进行了研究。例如黄易。我很早就注意到了他的小说。他的“玄”指的是玄学的玄。我们现在的玄幻小说指玄想,完全两回事。现在网络上泛滥的那些,已经不是最初的玄幻小说的本意了。我个人认为,科幻小说应该是超过玄幻小说的发展势头才行。像郭敬明的《幻城》,就是个玄幻小说。如果科幻小说受到重视的话,发展应该更好,因为它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更加有益。但是好多人认为玄幻的范围更广,可以随便幻想,不一定依据科学。正因为它不依据科学,所以作者低龄化,我在文章中列举过,比如在台湾,玄幻作者有的是高中生,因为它不需要科学嘛。而写科幻小说,毕竟要有一定的科学背景。

李英:您看,科幻小说的界限也很难划分,有的是打着科幻的幌子,比如《寻秦记》,开头也是高科技手段,把男主人公一下子送回了秦统一之前的六国去了,后面就全盘都是武侠小说了。您觉得这样的算科幻小说吗?

叶永烈:这没有关系啊,打着科学的幌子也行,算是软科幻吧。我和童恩正当年还商量过,我俩怎么写科学武侠小说。我觉得这种不限制,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文学本来就是个非常自由的东西。我最反对定下边边框框,出去人家给我定个头衔:XX作家,我说作家就是作家,不要给他加上那么多东西。木匠今天做凳子,就凳子木匠,明天做柜子,就叫柜子木匠。演员今天演小丑,明天演警察,很难说的。画家今天画花卉,明天画人物,何必一定要加上限制呢,像这种行走文学,我一下子出了20本。我可以永远出下去。我觉得这也是兴趣。因为我喜欢摄影,也喜欢旅游。这个都无所谓的了。我写了很多长篇童话,还写过相声,我觉得都无所谓。对创作不要太限制,自由发展最好。

李英:现在中国科幻发展状况您觉得怎么样,满意吗?

叶永烈:很好啊,目前来看势头不错。我很羡慕现在的这一批科幻作家,他们没有经历过我们那一段岁月,那段岁月很严酷,文革的思想枷锁还没有打破,尽管文革已经结束了。他们始终还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现在的这些可以无拘无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现在才是真正的春天,会出现好的作品。有人也问过我,这些年中国科幻有没有出现过大师,我说大师是什么样的呢,你看,我们进入一个书店,有一大排架子上都是国外科幻的中译本,我就认为这些是大师。如果将来走到美国书店,如果能够看到某个中国作家的书有一大排英译本,我觉得这个人就是大师。现在还没有出现大师。我在美国书店去过很多家,还没见过有这样场景,但是我相信,必定会有这么一天的。

猜你喜欢

叶永烈玄幻科幻
Burst Your Bubble
叶永烈与杨惠芬:双人伞下的二人世界
妻子是我的左膀右臂
叶永烈劝妻
未来科幻城
《山海经》中的奇兽
小说治愈毒瘾
初中生玄幻小说阅读行为分析
叶永烈:写“四人帮”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