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2020-06-19周彦斐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师

周彦斐

摘 要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教师对新理论、新设备、新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逐渐成为当前众多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入手,通过对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根据《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相关标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大致分为意识与态度、应用与实践、伦理与文化三要素。

1.1 意识与态度

意识与态度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基础,决定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重要性的认同程度,以及信息化教学设备、技术、方法等运用意识的强弱。

1.2 应用与实践

应用与实践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关键,决定了教师是否愿意通过设备操作、资源获取、知识管理三个层面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1.3 道德与文化

道德与文化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保障,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够与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信息伦理关系,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信息化教学氛围[1]。

2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一般认为教师自身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是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

2.1 教师自身因素

(1)教育理念

教师需要在不断更新的信息化环境中始终保持先进、主流的教学理念,避免走入经验的误区;深刻意识到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方法对教学辅助的重要性,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向学生传达信息加工,技能优化,将各种设备和系统为我所用的积极、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理念。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实现对现有信息化资源进行再挖掘和再创造,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就教师发展而言,通过不断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可以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2.2 学校环境因素

(1)领导决策

作为学校发展的决策者,学校领导对于教学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信息化教学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涉及信息、教务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工作。只有学校领导自上而下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在全校师生中营造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从而让教师形成自发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2)教学设施

目前,虽然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环境日趋完善,已经能够满足教师的基本信息化教学需求。但是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符合学校特色及特殊需求的一批实验实训设备及虚拟仿真软件也在逐步投入使用。然而这批软硬件设备是否真正让教师愿意使用,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需要学校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和建设。

(3)考核机制

由于信息化教學过程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教学环节,而且所有的实施过程都会在相应的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平台有一定的记录。这就需要对原先粗线条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具体和细化。清晰明了的考核细则,也可以让参与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进一步促使其改进信息化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2]。

3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因素的分析可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以及知识技能的提高。同时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支持,在完善软硬件实施的同时制定相关的培训方案,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3.1 推动顶层设计,改变思想观念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学校的管理阶层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出发,整合优势资源,高效便捷地实现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目标。学校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和应用水平。学校领导通过层层推进各项信息化建设任务、大力宣传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决策、进展成效等的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思想障碍。

3.2 积极开展培训,提高教师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应该从责任意识、基础技能、实践应用、创新研究四个维度递进式开展。在责任意识方面可以从政策导向、人文价值等相对薄弱的方面着手,尤其需要注重教师成长、学生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在基础技能方面应该从相对前沿的在线课堂、微课制作、视频拍摄等方面入手,倡导先进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在实践应用方面应该注重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技术等热门实践应用,通过教学评比、教研交流等的形式进行推广应用。在创新研究方面应通过相关制度引导教师注重日常教学经验的积累,最终形成有特色、可推广的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

3.3 完善培训制度,健全评价体系

培训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参与,更需要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首先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培训领导小组,制定相关的培训管理条例,并负责监管培训的相关环节。信息化的培训需要注重考核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借助信息化的网络培训考核平台,关注培训的前期准备、中期开展、后期成果等各个环节。同时,通过分析教师培训的互动与反馈,以及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时调整培训策略,完善培训制度,健全评价体系,实现培训过程与培训制度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

3.4 构建教学环境,注重资源共享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不能盲目推崇新设备和新技术,而是要根据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市场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在符合教师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因注重运用信息平台不断进行资源的积累、整合和共享。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借鉴优秀教师的相关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技能,改善教学效果。相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分享,也便于教师开展日常的经验交流和问题讨论,在取长补短的同时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任昌山.加快推进2.0,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级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二[J].电化教育研究,2018(4):5-7.

[2] 吴砥,余丽芹,李枞枞,等.教育信息化评估:研究、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8(4):12-18.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师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秋天在哪里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美育教师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