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故事素材活用点拨(六)

2020-06-19柳旭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王冕佛像文言

柳旭

文言故事一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王冕传》)

【故事大意】故事大意】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活用点拨】

1.以学为乐。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以学为乐,方为大成。王冕偷偷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放牛的时候看书到入迷忘我的状态,以致忘记牵牛回家;夜里在寺庙专心致志地读书,面对狰狞可怕的土偶,“恬若不见”……如果不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对知识急切地渴求,是做不到他这样的程度的。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王冕对学习的热爱达到了这种如痴如醉的境界,他后来成为了诗人、画家,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2.学习条件是可以创造的。王冕没有学习条件,便就着寺庙的长明灯读书;匡衡没有学习条件,便凿穿墙壁,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任末没有学习条件,便把荆条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欧阳修没有学习条件,母亲就用芦苇在地上书写,教以写字……总之,学业能否有所成就,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于条件的优劣。困难难不倒有志者,只要想学,办法总比困难多。

文言故事二

任末削荆为笔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观书有合意者,书其衣,以记其事。同学者悦其勤学而有会意,常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拾遗记》)

【故事大意】

任末十四岁时,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不怕路途中的艰难险阻到处拜师。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将来凭什么去成就事业?有时他靠在树下,把茅草编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靠着月亮星星反射来的光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他就点燃野草照明。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他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录发生的事情。跟他学习的人佩服他学习勤奋并且有心得,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任末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爱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那些不爱学习的人,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罷了。”

【活用点拨】

1.学无常师。凡是有作为的人都不拘泥于门户之见、一家之言,皆是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据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问官于郯子,学琴于师襄。韩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但孔子却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论是孔子,还是任末,都是多方求教、学无常师的践行者,也只有这样才能“集众美于一炉”。

2.学习的意义。任末临终不忘告诫后人“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虽然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能增加生命的宽度,拓展灵魂的厚度。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求索,不断前进。

(作者系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老师)

猜你喜欢

王冕佛像文言
王冕画荷花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佛像面前的 菩萨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佛像面前的菩萨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