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未来小说家的独白

2020-06-19沈烨

西湖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说家种树荒漠

沈烨

让创作者剖析自己的作品,无异于脱光了站在那儿对镜自怜或被人看,而我根本没有这样的自信。因此,一开始,我拒绝写作诸如“创作谈”之类的玩意儿。尽管我非常喜欢看作家们写的创作谈——通过那些酒醒之后的文字,我拥有了八卦小报记者的乐趣。在这种双标之下,我经受着煎熬。不过,凭着我的善良,我还是回首了一遍,因为这三篇小说诞生在很久之前,久到我一时半会儿想不起写了啥。

《消弭模仿的戏法》中的一些观点基本回答了我对于写作和好小说的态度。尝试在虚构的情节中增添精确的描写和判断,是一种坐过山车般的心跳加速。我一直不敢忘记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对于好小说的要求——兼备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我有意地在我的写作中去注入这些东西,当然,我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成功驾驭,说不定弄巧成拙。作为一个经过文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人,等到自己动笔创作,任何理论却都烟消云散了。让我去评价一部小说,我也会无从下手,只好拿出当年读书时的笔记本,开始套理论,像个孩子开始拼积木,最终拼成什么很难说,这实在是一件不好玩的事。

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我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一位小说家,因为我曾被天赋的光环笼罩,而且我还相信天赋这种东西会如胎记一般长伴此生。可惜,还存在着天性这种东西。

成年之前,我把多余的能量、过剩的情绪和可怜的时间大多交给了写作,也不全是因为热爱,而是写作几近成了一种可以淋漓尽致展现自己的方式,它不需要一张美艳的面孔,不需要符号和象征,甚至不需要开口,便能毫不畏惧地告诉别人:我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成年之后,我离家远行,念书玩乐,着迷于研究世俗生活的美妙,写作渐渐成为我生活中的微粒。习惯了无需担忧的日子,也习惯了没有思考的长夜,青春期时的悲欣被逐渐遗忘,朝九晚五的生活让容颜保持从容的状态,自己的世界似乎不再需要文字那凛冽、骄傲的陪伴。

2017年秋天,我又开始了小说创作,好像也没有来由,就开始利用零碎的时间写起了故事。我尽量抛弃现成的观念,去创造一些从未有过的东西,当然,这很难。在《我欲乘风归去》这个故事中,我试图讨论一个潜在的病例,但是我拒絕对此做出评价,我为其套了一个类似社会侦探故事的壳,但于其中保持恰当的缄默。现实如何进入文本是文学写作无法避免的问题,对写作者来说,冷静的观察和对细节永恒的执着显得尤为可贵,事实上,写作者置身于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不同状态下,如何寻找独特且由内在力量驱动的东西、普遍而有深刻意义的东西也成为了一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在荒漠种树的过程,需要考虑树种的选育、浇灌的方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等,还有金钱、体力等的付出,这还不完善,在整个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便眼前一片郁郁葱葱,仍会忐忑不安。这些年来,我写了一些故事,因为羞怯和不自信,这些故事都被束之高阁,偶尔会给信任的朋友看一下,收到他们的鼓励和批评,让我有了写下一篇的动力。过去,我从不知道文学创作是有圈子的,创作者、小说家、批评家等组成了这个棱镜似的世界,这似乎可以让我荒漠种树的过程少去一些孤独。

然而,写作本身是一件极其孤独的事。原本我认为“勤奋”最为重要,后来我把“忍受孤独”放在了前面。“忍受孤独”最终会演变成“享受孤独”,在《托拉查进行曲》中,我的主人公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孤独”这个议题广而深,不可能只是字面上简单的“独处”,它应该指向自我世界的圆满。我的很多小说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形形色色的人生,最终都为了解决自我与自己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最终望着自我的圆满。但是,我从来不敢给出答案,毕竟,答案在风中飘。

这三篇小说均提到了“死亡”,故事都发生在冬天,有关于文学作品的叙述,其中两篇出现了英语系男教师,它们没有任何指征性意义,出现在这种组合中,纯属巧合。

原本,我准备给这篇小文取名《一个写作者的独白》,觉得过于平淡,就把“写作者”变成了“未来小说家”,这里的“未来”可能是未来某个时刻,也可能在被遗忘的角落,也可能在想象中。这算是我给自己的鼓励。重要的是,我必须忍受孤独,也要更加勤奋,才能在荒漠种下一棵棵大树。

猜你喜欢

小说家种树荒漠
向荒漠宣战
20载扎根荒漠保“第一”
著名小说家、诗人、编剧阿来
欲共牡丹争几许:小说家周克芹
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
种树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诗人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