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效果分析

2020-06-19宫明岩裴亚琦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股骨髋关节下肢

宫明岩 裴亚琦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骨折类型,常见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与高龄患者,一般因意外摔伤导致低能量损伤引起。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可靠,但术后患者易出现并发症。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需在患者术后采取有效规范的护理干预,以发挥出辅助性治疗作用,使患者早日康复。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是近年来在欧美等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理念,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作为新的现代化护理模式应运而生。有学者指出[1],将此种护理模式用于老年围术期骨折患者,不仅能减少患者疼痛和应激反应,改善关节功能,还可推动康复进程。基于此,现探讨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临床价值,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X线片检查后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股骨转子间骨折诊疗规范》中的诊断标准[2];②满足手术适应证,无凝血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③患者享有知情权,自愿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者;②伴有其他骨折或损伤者;③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④配合度低下者。入组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63~76岁,平均(68.82±5.36)岁;骨折部位:左侧20例,右侧25例;致伤原因:跌倒摔伤27例,交通事故伤18例。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64~75岁,平均(68.96±5.47)岁;骨折部位:左侧21例,右侧24例;致伤原因:跌倒摔伤29例,交通事故伤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研究对比指征。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落实术前准备、观察病情、疾病宣教、并发症预防和生活护理等。由于老年患者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因此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格外重要,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每30分钟记录1次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包括泌尿系统感染、褥疮、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由于入组均为高龄患者,还要按照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康复训练,保护患者,谨防跌倒。

研究组在常规组护理前提下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1)术前护理:①加强健康教育:术前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将手术方法、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重点告知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与对应的防护措施,使患者有所准备,减少担忧、紧张等情绪;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个体化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②处理基础疾病:邀请相关科室医生会诊,辅助医生处理并发症,确保血糖、血压保持在合理水平,监督患者戒烟戒酒,使其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③营养支持护理:术前强化营养护理,纠正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术前2小时遵医嘱给予糖水200ml口服;④超前镇痛干预:遵医给予患者艾瑞昔布0.1g口服,每日1次,至手术当天。(2)术中护理:①保暖护理:调节手术室温度为28℃,在不影响手术的基础上,以保暖毯遮盖患者身体裸露部位,输液前液体适当加温;②术前用药:给予患者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扩髓后给予2g氨甲环酸髓腔内灌注;③不留置引流管和导尿管。(3)术后护理:①术后患者每晚口服地西泮片,5mg/次,提高睡眠质量;②疼痛干预:遵医给予患者艾瑞昔布口服,每次0.1g,每日2次;对于严重疼痛者,可给予曲马朵0.1g肌内注射;③术后12小时,给予患者利伐沙班20mg口服,其后每日口服利伐沙班1次,10mg/次,用药1~2周;遵医采用足底静脉泵治疗,避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④早期康复训练:协助患者术后当日开展股四头肌收缩训练、下肢主动屈伸活动训练及踝泵训练;术后3~5天,协助患者开展髋关节屈伸训练、直腿抬高训练;术后1周,引导患者在助步器的协助下开展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3](1)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参考NRS评分系统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以数字0~10代替文字表示疼痛程度,评分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剧痛。(2)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参考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优:100~90分,良:89~80分,可:79~70分,差:<70分。(3)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愈合不良、恶心呕吐、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

2.结果

2.1 两组疼痛程度分析 两组患者干预前疼痛学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NR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髋关节功能分析 护理后,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髋关节功能比较(例)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分析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例)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指的是股骨颈基底到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出现的骨折,一般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患者身体旋转,过度外展或内收着地,或者跌倒时侧方倒地,大转子直接撞击,均会引起转子间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不灵活,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大粗隆直接触地致伤将引起骨折。粗隆部位受到向前成角与内翻的复合应力,导致髋内翻畸形以及以小粗隆为支点的嵌压产生小粗隆蝶形骨折,还可因髂腰肌突然收缩引起小粗隆撕脱骨折。老年人粗隆部位骨质松脆,因此常发生粉碎型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伤后髋部疼痛,无法站立与行走,外加下肢缩短、外旋畸形明显,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病死率为5%~30%,因此患者需要及时接受治疗。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微创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选择。临床研究发现[5],微创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恢复快速等优点,但也有学者指出患者术后易出现并发症[6],外加疼痛明显,若不有效处理此类问题,将会影响髋关节康复效果。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是由丹麦Henrik Kehlet教授提出的,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康复速度,并且这种护理模式改变了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模式。FTS在骨科围手术期护理实践,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FTS也是未来骨科围手术期护理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尤其对于高龄耐受性较差的患者,不仅减轻了心理负担,而且缩短了康复过程,减少了并发症[7]。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等护理,术前护理增加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消除他们内心顾虑,增强康复信心;术中护理合理调节室温,保护患者的隐私,减少不良事件,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护理减少应激反应,通过个体化康复训练还能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有效巩固手术疗效。另外,术后随访有助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康复状态,提供合理指导,使康复速度进一步加快。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NR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表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临床应用价值高,既有利于降低生理疼痛,又能改善髋关节功能,与相关临床报道比较一致性良好[8]。我们的研究发现,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常规组,提示快速康复护理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老年患者术后早期便接受针对性康复训练,站立训练能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改善,踝泵运动能加速下肢静脉回流,进而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为患者术后康复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实用性强,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缓解疼痛,提高老年患者的依从性和关节功能,可作为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措施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股骨髋关节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